第九章 兩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取回寶璽後,小皇帝命荊雲海領著肩輿扈從先行回宮,自己則在儲秀宮用了午膳,而後跟母親聊了一個多時辰,才想起打道回乾清宮。

初秋時節的下午,天朗氣清;小皇帝行在紅牆黃瓦間的磚石地面上,感受著手中那枚底面兩指見方、高約一寸有餘的印璽,心中終於是多了些底氣。

而後她微微側過頭來,向身後說道:

“多虧了你機敏,讓朕既取回了印璽,又未與太后傷了母子情分;說吧,想要些什麼賞賜?”

跟隨在皇帝身後的只有李雲棠一人,他從言語中聽出天子頗為滿意,心中也相當高興,但嘴上卻很是謙虛:

“皇爺謬讚,若不是皇爺領會了奴婢的意思,進而做出配合,此事哪會有如此順利,奴婢不敢貪天之功。”

“以後若是沒人在時,不必自稱‘奴婢’。”

說完這話,小皇帝定住腳步,等著身後的李雲棠行至並肩,特意往他脖子處望了一眼,關切地問道:

“對了,你被承乾宮那位所傷,傷勢如何?”

“皇爺,我沒什麼大礙,嘶......”

李雲棠的傷口並不深,再過一兩個時辰怕是都要結痂了,但他深知不但要會辦事、還要會表現的道理,於是佯裝牽動到傷口,好讓皇帝對他更加關切。

看到這副情形,小皇帝先打量了一眼四周,見四下無人便轉過身靠近;吩咐李雲棠不要亂動,自己伸出玉指撥開他團領衫的領口,仔細探看起傷口。

李雲棠就這樣被小皇帝擠在牆邊,感受著她小巧挺拔的瓊鼻中撥出的熱氣,眼神漸漸開始不受控制地亂瞟:

烏黑亮麗的頭髮,絲絨一般的柳葉眉,杏眼靈動有神,肌膚如剝了殼的熟雞蛋一樣,吹彈可破。

“先前也沒注意,未曾想小皇帝居然是個美人胚子,不過比起那懿安太后,還是嫩了許多......”

李雲棠正在心猿意馬,身上突然掉下一個物件,引起了小皇帝的注意。

小皇帝低頭一看,竟是懿安太后扔掉的護指套,臉上當即變了顏色,訓斥道:

“雲棠,你怎能——”

李雲棠心中一緊,小皇帝要是知道他對太后心思不正,要麼會感覺他有辱皇家清譽,要麼心中泛起醋意,總之沒什麼好下場......

結果接下來的話卻出人意料:

“——想著向懿安太后尋仇,如今彼強我弱,衝動行事無異於飛蛾撲火!

況且她是朕的嫡母,即使你有把握成功,朕也會背上一個弒母的罵名,為千夫所指。

其中利害,希望你明白。”

小皇帝儼然把他藏下護甲套一事,當成了其銘記懿安太后滅門之仇的表現!

李雲棠正愁無法解釋,順著意思便埋下頭苦思,沉默良久之後才開口,回道:

“舉家罹難,情難自已......

不過我向皇爺保證,只要在宮中一日,就絕不再有復仇的心思!”

得到承諾之後,小皇帝感覺氣氛有些凝重,她想岔開李雲棠的注意力,便歪著腦袋問道:

“剛剛你一直偷著瞧朕,看了許久;怎麼樣,覺得好看麼?”

雖然不知小皇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李雲棠還是不假思索,回答了這個問題的唯一指定答案:

“好看。”

“真的?”李彧微微側臉,柳眉一挑,漏出一分狡黠的笑容,“比我宮中那幾個,經常湊在你身邊的宮女還好看?”

“那些宮娥與皇爺相比,無異於螢火與日月爭輝……”

小皇帝神色一凜,語氣變得有些不善:“這麼說來,你是承認有許多宮女,時常湊在你身邊了?”

???

這小皇帝的套路,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深了!

帝王心術,果真難以窺測。

再談這個話題只會更加被動,李雲棠臉上還是裝著暗沉,話鋒一轉談回了正事:

“皇爺,我像是知道那懿安太后,為何要給內閣票擬之權了。”

這個問題瞬間牽動了小皇帝的心思,她立時追問:“你說說,是個怎麼回事?”

李雲棠並未直接作答,反過來問了一句:“皇爺以為,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將到手的權力,分與他人。”

聽了這個問題,小皇帝皺起了眉頭,沉吟半晌之後,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想不到是何種情況。

想不到就對了!

李雲棠沒有再賣關子,接著續道:“沒有人會願意分開到手的權力,除非她——

掌握不住!”

“你的意思是……”小皇帝緊抿嘴唇,像是觸控到了其中關鍵之處。

“懿安太后在外朝的權勢,並未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李雲棠接過了話,並補充道:“她跟朝臣之間,與其說是上命下從,更有可能是合作。”

“你是說,先前的政變應是由朝臣幫助太后,而不是太后勒令他們遵命?”

李雲棠點了下頭,表示正是如此,接著又向皇帝分析:

“懿安太后出自榆國公高氏一脈,系勳貴之後;勳貴與文臣,自我大漢立國以來便是勢同水火;他們怎麼會甘願聽太後的命令,發動政變呢?

可現實卻是相反,勳貴出身的太后卻和朝堂上的文臣卻聯合在一起,幹了件大事,皇爺以為這是為什麼呢?”

被這一問,小皇帝怔在了原地,舐了舐乾燥的嘴唇,思考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他們之間,必然有共同的利益,難道是——

反對新政!”

李雲棠並未出口贊成,但臉上的表情已經呈出心中的認同,而後他又接著說道:

“先帝在位二十載,於朝堂上可乾綱獨斷,凡百臣寮,無敢不從,因此得以強制推行新政。

可改革科舉與銓選、清查田畝這兩項,觸犯了諸多官紳的利益,前者動了文臣的進身之階,後者則同時動了朝臣與勳貴們的立業之本。

先帝在時他們不敢擅動,可先帝崩殂之後,這幫人就把立刻矛頭對準了意欲延續先帝政策的顧命大臣。

而兩位太后有先帝遺旨和賜璽在手,以這二位牽頭,他們誅殺顧命大臣,可謂出師有名。

如今顧命大臣被盡數除族,新政沒了施行之人,便化為無根之萍,翻手便可廢除!

而雙方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後,合作的基礎也就消失了,比起奉太后命,他們或許更青睞皇爺。於是太后為了拉攏朝臣之首的閣臣們,便行了這分權的飲鴆止渴之法!”

小皇帝聽了這麼一大段有關利弊的陳述,足足消化了一刻鍾,才又開口:

“他們既不是鐵板一塊,朕便可以分化瓦解?”

“皇爺英明,太后身為勳貴,必然不為文臣所喜,而皇爺手中既有‘制寶’之璽,年齡也足以親政;只需暗中多與臣下聯絡,表現得毫無革新的意圖,長此以往,他們判斷出皇爺樂於維持現狀,自然有人倡導新君親政。只是……”

說到一半,李雲棠面露難色,現在看來小皇帝親政的難度降低了,另一件事情的難度,卻呈幾何式增長:

“只是這革新之政居然能激地朝野皆反,皇爺若想像我先前說的那樣,銳意革新、富國強兵,可謂步履維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言止於此,李雲棠陷入了沉默。

若施行革新則必然招得一片反對,小皇帝的權柄又遠不如老皇帝,主少國疑之下,怕是有亡國之患;可不革新就是慢性死亡,等到西夷打上門來,必會遭受更大的屈辱。

兩難之下,如何抉擇?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