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狀元郎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場殿試題量不多,最主要的是最後的一道策論題。

那道策論題是武植親自出的,主要是要這些考生們“試論當今天下的大勢”。

要想將這道策論答好、答得精彩,是極考驗答題者的軍事戰略目光的。

一時間,那些只擅長於詩詞雅賦的人,立即就變得愁眉不展了。

當然,也有些考生平時在茶肆裡就喜歡跟人高談闊論,談論天下大勢,見了這題目後便在暗中竊喜,立即奮筆疾書起來。

但書寫文章自是要比耍嘴皮子難多了,不引經據典的將觀點說透,只怕卷子都不好意思交出去。

也有一些胸有筆墨的人卻遲遲沒有動筆。

這些人心裡都明白,這道策論題是個人都能說上幾句話,但要想答得出眾、答得引人矚目,卻非得有獨到的見解才行。

這場殿試的成績,畢竟是最後排名的重要重要參考(上一場考試的成績也是參考之一),在座的人誰都向位於前茅,甚至是名列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自是要細細想過才落筆。

如此過了一個多時辰後,已有人寫無可寫,停了下來。

不過這些寫完的人卻不敢提前交卷走人。

梁王武植尚還在那坐著,誰有那個膽量率先離開?

武植在堂上向下俯看這些答題的考生,心想若是他當初答應成為瀧川先生的弟子,隨他苦讀數年,是否也會有機會從千軍萬馬中走過獨木橋,成為這些萬中無一的進士中的一員?

武植覺得那可著實的難,大宋文壇昌盛之極,他要想考中進士無異於登天。

武植確實是沒有當進士的命,也只能是坐在那裡當個殿試的主考官了……

又是幾個時辰後,天色已暗了下來,大部分的考生早已答完,僅有三四個人還在書寫著答卷。

考場的四周早已亮起了燈火,將大殿照得通亮,不過最中間的位置那裡視線還是暗了一些,而那裡此時正有一個人在答著題。

武植於是起身,從太監手裡拿過燃燈,走到了中間那考生的身邊,微微躬著身,為他照起明來。

那個考生頓時感到受寵若驚,有些結巴的道:“怎……怎敢勞……牢駕梁王為……為我掌燈?”

武植道:“勿需多言,繼續答題吧。”

考生聽後,只得平復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抹了抹汗水繼續書寫起答卷來。

四周的眾人見了武植這時的舉動後,心中都滿是詫異。

以武植現在的身份,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至此,可真是相當的難得,不少人心裡已是頗為觸動。

雖然也有人可能會覺得武植此舉有點作秀的嫌疑,但古今上位者,又有幾個是能如此作秀的?

那個被武植親自掌燈照明的考試名叫周成,因為天生結巴,故而不善言談,在同窗中算是最為沉默寡言的人了。

現在這事,周成已是可以吹一輩子了,以後在漫長的歲月裡,他總是會對自己的子孫道:“當年你祖父我靠進士的時候,可是我大梁國的太祖親自掌燈的……”

後世的史書對現在這一幕亦有記載,如《新梁書·太祖本紀》就有雲:“太祖為梁王時,求賢若渴,親持春闈殿試,至幕,中庭稍暗,躬身為成明,時人聞之,皆感泣……”

當最後的幾個考生也答完時,那些早就答完的考生終於都起身交了卷子,陸續離開了皇宮。

宇文虛中此時也在殿中,將收上來的卷子整理好後送到了武植面前。

殿試是不用糊名、謄寫的,卻省事不少,武植現在就可以批卷了。

科舉制在唐中後期和五代時,作弊的現象十分嚴重,手段更是層出不窮。

故而宋代的科舉考試,便實行了糊名、謄寫等手段以杜絕作弊。

(糊名可以讓考官不能看人打分,謄寫則是避免考官辨字識人。)

武植將那些卷子匆匆掃了幾眼,見許多人的策論題都答得中規中矩、平平無奇,感到有些失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宇文虛中道:“大宋的科舉,歷來首重作詞吟詩,梁王這道如此針砭時事的策論,只怕不少考試寒窗十年都從未去細細想過如何破題立論。”

武植嘆了一聲,“應該總會有眼光獨到、深有高見的人吧!”

隨後,武植拿了卷子歸延福宮,與家人吃了晚宴後這才仔細的審批起那些卷子來。

當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之時,武植的目光最後落在了一個叫做“陳東”的人的卷子上。

只看了幾行蠅頭小字後,武植頓感眼前一亮,整個人也瞬間來了精神……

數日後,這一年的科舉成績終於公佈了出來,一加進士的狀元是原太學生陳東,榜眼是太原人崔安平,探花則是滄州人周成。

其餘的二甲進士、三甲進士名單也一一寫於皇榜,供人圍觀瞻仰。

同時,狀元陳東的殿試策論文章也流傳了出來,於東京城裡迅速傳播。

那陳東的經歷可謂豐富,當太學生時引領的那些大事就不必贅述了,當梁軍入了東京後,他其實是離開了這裡的,還追上了南下的趙構大軍。

隨著趙構的大軍一路南下去了杭州城後,陳東還受命於杭州跟其他官員組建太學。

不過就在今年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使得陳東離開了杭州,重新回到了這東京城。

在今年正月,趙構罷免了才當了七十七天宰相的李綱,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等名聲不好的官員,陳東便即上書請求趙構收回成命,罷免黃潛善、汪伯彥。

而在陳東上書給趙構後不久,杭州的一個平民歐陽澈也上書建議趙構改革政治,嚴懲貪官,今早北伐,救出趙佶、趙桓二帝。

黃潛善私下裡向趙構進言,說若是不懲治陳東、歐陽澈,只怕會人人效仿,到時伏闕上書的事情只怕就會永不絕息了。

趙構聽了黃潛善之言後,沒有多想,立即下令讓人去逮捕陳東和歐陽澈,意欲將他兩個處決了。

不過當臨安府的官兵到達陳東和歐陽澈的住處時,卻發現他們已經逃走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