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安置流民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建炎元年十二月十六日,旅順,鎮東關西南三十五裡處

踩在一塊大石頭上,朱霖把玩手中一柄鏽跡斑斑的長刀,刀身筆直,中正不阿,與山海軍制式軍刀的雁翎刀形,柳葉刀型,還有雁翅刀型迥然不同。

鹹溼冰冷的海風撲在朱霖的身上,拂過掀起斗篷一角,露出內襯的鎖子甲鐵環環相扣的鐵環,在他的腳下是一條半乾涸的河流,本是一條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南面的高山上,沿山壑溝谷向西北一路蜿蜒而去,匯入遼海。

“隋唐的橫刀,當是隋唐東征高句麗時遺落至此。”

隨手將手中鏽跡斑斑的橫刀丟入河中,朱雲起身望向前方不遠處,聳立在河邊的“古城”,古城四周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上百名民夫在城內和城外伐林取木,砌窯燒磚,版築夯土,搭建屋舍……儼然一個大工地。

這座古城是修建於隋唐,是隋唐大軍北上攻打高句麗,屯駐軍隊的堡壘,位於金州地峽西側,西瀕港灣,東部和北部山嶺屏列,聳立在山谷與平川地的結合部,地處交通要衝,從蘇州去旅順口的必經之地。

隋唐之時,此地人煙稀少,沿著蜿蜒的河流直到北海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是天然的伐木場和放牧場,故而喚作木場堡。

明清時期的遼東古邑——木場驛城(牧城驛),便坐落於此。

看著手中的地圖,朱霖的目光從旅順口一路北上,經過當年的獅子口關,來到木場堡,難過嶺,最終在鎮東關止步。

為了安置流民,山海軍特意從蘇州招募百姓去旅順修築屯堡。

旅順地形大致可以用“六丘半水三分半田”來描述,農業潛力不大,能用於開荒屯田的土地最多不過一二十裡沃野。

山海軍在關南之地,暫時設定了三個安置點,分別是棘針鋪,木場堡和山澗鋪。

這三個地方都曾經修建過聚落,有現成的平臺可以利用,且周圍的土地還算肥沃,可以用來安置流民。

朱霖此次來旅順,便是視察安置點的修建進展,順便帶火器司和軍械司的人來旅順探尋河流和山川,為日後興建水力機械選址。

一騎親兵沿著河床飛奔而來,來到朱霖身邊勒馬停下,高聲道,“副帥,旅順口來報,登州的流民已運抵港口。”

“流民吃飽了,就過來幹活。”

白皙的手指沿著那條發源於鞍子嶺,貫穿山澗鋪,自東向西從大潮口流入遼海的北大河,朱霖頭也不抬,目光一直落在地圖上。

“山海軍不養閒人。”

……

旅順口碼頭,來自登州的流民如流水般順著踏板走下,來到碼頭上,在屯田司軍士的指揮和命令下,朝著黃金山下設定的臨時安置點走去。

這些流民雖然依然衣衫襤褸,衣不遮體,不少人在寒風中簌簌發抖,但是很多人身上都裹著塊羊毛氈,再加上在登州的米粥調理過後,估計精神面貌比之以往要好上不少。

黃金山的臨時安置點,已經支起了一口口大鍋,鍋裡熬著熱氣騰騰的米粥,還加入了切碎的魚脯,濃郁的香氣飄散而出,讓不少原本因為船上顛簸而萎靡不振的流民眼前一亮,大步朝前方邁去。

在軍士的呵斥下,這些喝過幾天米粥的流民,倒也沒亂哄哄地湧過來,反倒井井有條的排起長龍,拿著自己的破碗和山海軍提供的木碗,嘴裡流著口水,眼巴巴地望向翻滾著白氣的大鍋。

“不要急,人人一碗熱粥,兩個粗饃,還有醬菜,”屯田司的軍士一邊舀著粥一邊大聲說道,“父老鄉親們,吃飽後不要忘記是誰給你們活路,要記得大帥的恩典!”

拿到吃食的流民在千恩萬謝後,馬上走到一邊狼吞虎嚥的吃起來,雖然只是雜糧粗饃和加了魚脯的熱粥,但也讓這些一路逃難到登州,落魄至極,多日沒有吃飽飯,沒有沾過葷腥的流民甚為驚喜。

鍾大彪捧著一個粗饃和一碗濃稠的米粥埋下頭狼吞虎嚥,三兩下就吃的乾乾淨淨,看著空空如也的破碗,忽然怔住了。

好久沒有吃上這麼一頓飽飯,若是有這麼一塊粗饃,爹孃也應該能跟著他撐到登州。

若不是那些狗日的金狗,自己一家人四口也不會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小妹也不會在半道上被盜賊潰兵掠走,爹孃也不會在山東活活餓死,自己也不會舉目無親,孤苦伶仃的來到遼南討活路。

臨時安置點除了粥棚外,還搭建了供人居住的窩棚,窩棚裡已提前備好了粗布衣裳,草鞋草笠和洗漱用品,周圍還有茅房,澡堂、水井等公共設施。

流民們吃過飯,就按男女劃分,一隊隊的去澡堂洗澡,洗完澡後又換上乾淨的衣衫。

吃了頓飽飯的流民,換上了乾淨的衣衫後,很多人的氣色有了明顯的改善,有的人甚至臉頰都有些紅潤。

屯田司的軍士過來挑了一批流民去洗刷碗筷後,剩下的百姓就坐在窩棚中歇息,有的人三三兩兩的聊天,有的人生火取暖,有的人乾脆打起盹來。

“直娘賊的,這些軍漢說話算數,到了此地果然有飯吃,還有衣穿。”

“說的不錯,就是不知道他們真給俺們分田否。”

“俺覺得這事應該錯不了,不然給俺們飯吃作甚?”

……

日近晌午,流民又被屯田司的軍士給喚了出來,走出窩棚聚集在外面,聽著一個屯田司的主官傳達指令。

“鄉親們,吃飽了就跟俺去北邊修屯堡。只要能幹活,俺們山海軍就管你們一天兩頓飽飯。”

“北邊的山澗鋪,木場堡和棘林鋪在修屯堡,到處都缺人手,你們到那邊修屯堡,不但有飯吃,等屯堡修好了,就給你們分房分田。”

“有一技之長的人,若是不願種地,可以過來登記,俺們會給你分配活計,哪怕女人也可以去被服廠做工。”

在場的流民聽到幹活有飯吃,有房子分,紛紛踴躍報名,生怕把自己給漏下了,在場的屯田司主官和屯長看到這一幕,紛紛笑的合不攏嘴了。

遼南本地的民夫來旅順幹活,不但要管飯,還要每天五十文的工錢。

這些流民的要求很低,只要管飯就夠了,比起那些本地招募的民夫可廉價多了。

在場的兩千四百餘流民,在留下一千四百人就地安置後,剩下的都被分批次送往更北邊的石河堡,順化城和楊官堡等地安置。

蘇復二地建屯堡,修水利,修路,開礦,建作坊……各地搞建設,到處都缺人手,這次送來的兩千四百流民,也只是杯水車薪。

木場堡,原先在工地上幹活的民夫已經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幹活,取而代之的則是新來的流民,雖然寒風呼嘯,但這裡的每個人都在揮汗如雨的幹活,連婦孺都挑著簸箕籮筐,運送沙土。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在這陌生的遼南安家落戶,建設新的家園。

“直娘賊的,這地方到處都是樹。”

一個中年壯漢站在成堆的木材前,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見周邊山嶺林木茂密,暗道若是世道太平,即便不種地也可以伐木為生計,稱“木場堡”也是名副其實。

“那些軍漢果真沒騙俺,這遼南當真是個快活去處。”一個剛剛卸下木材的高瘦漢子也附和了起來,“地廣人稀,山裡到處都是野味,到處都是荒地,你瞧瞧……”

高瘦漢子彎下腰,手指捻起腳下泥土,捻著指尖留下來的一抹黑土,臉上笑的可歡了。

“你瞧瞧,這旅順的土地挺肥沃,放俺青州老家,也要十來貫才能買上一畝。現在朱大帥給俺們每人分二十畝,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唉,早知有這麼個好去處,俺就早幾月來登州,爹孃也不會餓死了。”

流民們大多對於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不過也有不和諧的聲音。

“這旅順啥都好,就是田賦收的也忒高。”

此話一出,不少流民紛紛出言反駁,義正言辭的呵斥。

“你懂個甚,種子、農具和耕牛是大帥給的,還只收田賦,身丁錢,頭子錢,支移錢全都免了,比起官家慷慨多了。”

“俺有二十畝地,反正能吃飽,繳五成田賦又有何妨?總好過在山東餓死。”

“俺還聽那個什麼屯田司的主官說,再過三年,若俺能添置農具,糧種和耕牛,以後每畝地只需納糧三鬥。”

“你這鳥廝要嫌遼南的賦稅重,就滾回山東討飯去,沒人攔你!”

……

復州,街道上寒風凜冽,吹得兩邊樹木的樹枝樹葉左搖右晃,沙沙作響,路上的行人匆匆,大多只顧低頭趕路。

溫子成和李福走在街道上,跟在後面的幾個河北老鄉看著街道兩邊,迥異於家鄉的街景佈置,建築風格,各個大開眼界,時不時衝著兩邊指指點點,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第一次進城的鄉巴佬。

看到兩個擦肩而過,髡發左衽,用契丹話互相交談的契丹人,鍾大彪忍不住嘖嘖稱奇,“沒想到這復州城比俺老家的縣城還大。”

鍾大彪沒有留在旅順,而是跟著溫子成坐船北上到了北信口,去楊官堡安家落戶。

楊官堡的屯田民對於這些河北河東的老鄉,沒有絲毫排斥,樂於接納這些流民。

鍾大彪等人很快也融入了楊官堡的生活,今天跟著溫子成來復州採買物資,順便進城逛街,開開眼界。

來復州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遼南還是遍地羶腥,氈帳隨處可見,野蠻落後的僻遠之地。

縱然有城池,可能撐死也就相當於老家的一個鎮子。

等到了復州,這些來自文明國度的異鄉人方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原來北國也有繁華之地。

沒多久,一行人便在城北的供銷社停下,溫子成又趕緊對著身後的人招呼道,“進去吧,這鋪子是山海軍辦的。”

一行人魚貫走入供銷社,正在櫃檯前悠哉品茗的楊旭見到來客人了,滿臉堆笑道,“幾位客官要買些什麼?”

溫子成亮出腰牌,輕笑道,“俺們是從楊官堡來的,想買些糧種和農具。”

楊旭覺得溫子成口音不似遼東之人,又認出他手上的屯田兵腰牌,意識到這些人應該是南人,態度冷淡了些,便招呼夥計招待顧客。

溫子成倒是沒有在意楊旭的態度,囑咐李福帶老鄉們挑選農具和糧種,便隨意的四處打量,時不時伸手抄起一把米端詳,拿起一匹布看看,再取來一張毛皮摸一摸,楊旭全程沒有說話,只是冷眼相待,暗罵這南人真沒禮貌,不買就別亂摸,弄壞了你賠的起嗎?

老鄉們很快具挑好了東西,送到櫃檯前結賬,楊旭打著算盤,頭也不抬的說道,“客官,總共兩貫半。”

“掌櫃的,你看夠不夠。”

溫子成從身上的包袱裡取出一串銅錢,放在櫃檯前送到楊旭面前。

楊旭不耐煩的抬起頭來,剛要清點銅錢,就忍不住驚呼道,“怎的都是宋錢?”

有宋一代,宋朝的銅錢不但在本土流通,甚至在相鄰的遼國、西夏、金國,再往外延伸至漢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及南洋諸國都在流通,甚至因為銅錢大量外流都搞出錢荒了。

楊旭也不是沒見過宋國的銅錢,但是溫子成付賬的銅錢全是清一色的宋錢,自然讓他感到詫異。

“掌櫃,莫非你這裡不收宋錢?”溫子成臉色一沉,甕聲甕氣道。

“客官說笑了,俺這裡當然收宋錢。”

楊旭連忙解釋,笑話,宋國的銅錢在遼國境內到處流通,連他老爹在世的時候,家裡都攢下不少宋錢。

“客官,你是從何處弄來恁多宋錢?”楊旭總覺得這個南人有些能耐,便放低姿態,詢問道,“俺這裡還是第一次有人全部用宋錢結賬。”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溫子成也是秒懂,便大大咧咧的說道,“這些銅錢都是俺從登州帶來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