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前方高能,萬字大章!這次關於騎兵的掃盲,不喜歡請跳入下一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誒!那位好漢住手!別丟可樂瓶了,又不是收費章節,不看你下跳下一章就是了。

這章我獻給那些動不動就特麼的十幾二十萬騎兵攻打其餘國家的小說,特別是那些你麻痺寫的十萬騎兵急行軍多少百里奇襲哪裡的,我估計李牧,霍去病,衛青,狄青這些騎戰高手都能給你從棺材裡氣得蹦出來!一匹馬需要的糧草等於十個士兵不止,

拿騎兵最屌最多的漢朝來說,漢朝武力最屌的漢武帝,費盡心思,還差點掏空家底兒養的超過十萬騎兵,還是前幾任先祖給他留下的諾大家業才有的能力,你TM直接蹦出個十萬二十萬騎兵?你TM讀過歷史?

還有史書很多是騙人的,不信可以去問問歷史老師,如果說真實的話,漢朝最強盛時期,一次集結最多的騎兵數量不超過10萬。你理解什麼叫騎兵麼,單純的10萬匹馬就可以麼?假如騎手數量是10萬,那麼這支部隊至少有15萬匹戰馬,5萬輜重車隊。說漢宣帝出動16萬騎兵我覺得至多萬。

說道騎兵概念,一萬鐵騎什麼概念.近三萬馬匹.三萬馬匹糧草.一星期能吃多少糧草...而且還是常備一萬鐵騎..所以說是近十萬馬匹做後盾的..因為馬只要受傷就得換馬.十萬馬匹吃多少糧草你們算過麼.歷史誇張程度就在這.不能往深的推敲的.一般是總兵力十萬會有一千騎兵.而三國的曹操出兵為了恐嚇人,寫好成百萬.才只有有兩千騎兵。

我記得有段歷史是這樣說: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資治通鑑

周瑜都開嘲諷義大利炮了,哈哈哈,所以說歷史上的吹噓,恩,信半成就夠了!

這你還不信?那不說漢朝和三國,唐朝吹逼的我也有,且看:

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徙之隴右,大唐畜馬的監牧之制始於此。又以尚乘局掌天子之御,置左右六閒為皇家養馬之始。經過幾代的經營

到了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已經有馬七十萬六千,置有八坊四十八監,在岐寧地區間,牧場遍佈,地廣千里:由於繁殖的多,以至於馬多地狹不能容,又新置八監,列布於河曲豐曠之野。是時天下馬價低廉,以一縑易一馬。

後又隨規模的繼續擴大,而置群牧都使東西南北四位:以南廄使管十五監,西使十六監,北使七監,東使九監。

到開元初,由於戰爭不斷,國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請以空名告身(委任狀)市馬於各胡州,率三十匹投國者,酬以武官等銜。又於開元九年又詔:"天下之有馬者,州縣皆先以郵遞軍旅之役,定戶復緣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馬,故騎射之士減曩時。自今諸州民勿限有無廕,能家畜十馬以上,免帖驛郵徵行,定戶無以馬為貲。"以免稅免役進一步鼓勵民間養馬蓄馬。

其後突厥九姓可汗款塞輸誠,唐玄宗厚撫之,歲許於朔方軍的西受降城為互市,以金帛市馬,於河東、朔方、隴右官馬共牧之,既雜以胡種,軍馬乃益壯。

至天寶後,諸軍戰馬已是動輒以萬計。那些**私有的牛駝羊馬之牧布諸道,百倍於縣官,皆以封邑號名為印自別;將校亦備私馬。是以謂秦、漢以來,以唐馬最盛

到了天寶十三載,還有隴右群牧都使奏:"攏右一道,官蓄的馬牛駝羊總六十萬五千六百,而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要知道西北三道加上安西北庭的廣大地域內,光隴右一道就蓄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這都是軍馬的數目,每年有傷病老死的正常損耗萬匹,再除了除掉馱拖的挽馬,以及母馬幼駒,至少有二十萬合用的戰馬,再加上眾多番漢雜夷自備馬,拉出來輕易可以武裝出一支騎兵大軍。

而且相對遊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放養式畜牧,唐王朝以更先進的廄養,在同樣的土地上,可以常備更多的戰馬,年出欄戰馬約十數萬

咳咳,內容有點長,看不懂的直接看最後一句,年出產十數萬戰馬,吹噓得我都怕了,這寫歷史的人,嘖嘖。

下面再送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宋朝來切入,講述了騎兵的優勢,劣勢,發展,需求等!

覺得吸收了知識的,給我加個收藏,不用打賞,等到時上架來光顧下就好了!

以下內容非本人親自書寫,而是轉載,謝謝!

說道騎兵,我本人會從宋朝的歷史來切入,因為不管北宋南宋,除了北宋前期外,基本都是被遊牧名族的騎兵壓著打!

一談到宋朝,很多膚淺的軍事愛好者大多對其沒有好感,因為它未能像漢唐那樣實現對遊牧民族的反擊,自始至終都生活在北方蠻族的陰影下,因此目前不少對歷史認識還停留在教科書階段的無腦FF往往都喜歡YY騎兵不是宋朝軍隊衰弱的主要原因,宋朝不能收復唐朝安史之亂後喪失的北方失地是因為戰略問題,或者說只有像漢唐那樣出擊大漠才需要騎兵之類弱智得掉渣的觀點。目前很多智商還停留在聽龜兔賽跑故事的小朋友階段的唐FANS在捧唐貶宋的時候往往54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唐宋面對的邊疆形勢發生根本變化,宋代的對手遠比唐代強大可怕,二是冷兵器時代騎兵相對步兵的巨大優勢。為此有必要就這個問題給那些小白掃一下盲。當然看完此文後那些唐FANS學鴕鳥那樣當那個優勢不存在也沒關係,因為這個事實不會因為那些無腦唐FANS的54其存在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而消失。

在討論宋朝為何無法收復漢唐故土前,還是先給那些54騎兵優勢的唐FANS科普一下關於騎兵的基本常識。

眾所周知,1世紀崛起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是靠他自己締造的無敵鐵騎打下來的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帝國,為什麼鐵騎能成就鐵木真同志的千秋霸業呢?這就得從騎兵對步兵的三大基本優勢說起,或者反過來說定居民族相對遊牧民族的三大劣勢。

在冷兵器時代的平原地區,騎兵相對於步兵無外乎三個優勢。

一.衝擊性,今天的坦克,戰鬥機,轟炸機之類就是靠這個成為陸戰之王或者空中驕子,對地面步兵軍團構成嚴重威脅。在無馬蹬之前騎兵多數情況下還只能乾乾偵察工作,但馬蹬出現後(本文就不討論馬蹬出現時間這個問題了,不過個人認為不會晚於秦末漢初)騎兵便開始擁有對步兵的衝擊優勢,從此在心理上也開始建立起對步兵的優勢。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的衝擊性優勢有多可怕呢?這一點可以從上世紀0年本朝龍興時期派出的西路軍(未配備機槍)在河西走廊遭當地軍閥馬家軍騎兵輕鬆秒殺得到間接反映,要知道當時還是熱兵器已經成熟的時代,熱兵器時代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冷兵器時代了。當然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優勢。

二.機動性,這個可以說是騎兵最大的優勢。很顯然步兵的速度在騎兵面前簡直就是烏龜和兔子的區別,只不過龜兔賽跑的童話故事中兔子會睡覺,但在古代實戰中騎兵是不會隨便像那個故事中驕傲的兔子睡覺傻呼呼等烏龜一樣的步兵來追的,無論是耐力還是速度,在平原地區步兵永遠是比不過騎兵的。孫子兵法強調"兵貴神速",而騎兵機動性遠高於步兵的特點使其可以非常輕鬆做到這一點。

三.後勤優勢。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道出了後勤保障對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保障,而這正是50年代創造"神蹟"的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上用鮮血換來的重大教訓,後來中印戰爭TG無法擴大戰果根本原因也在於當時後勤補給無法支撐藏區邊防官兵長期作戰,不然國家花那麼多錢修青藏鐵路幹嘛。事實上中國古代戰爭靠切斷糧道迫使對方幾十萬軍隊不戰自潰的經典戰例不勝枚舉,偶就在這裡不多說。

而這正好是騎兵相對步兵最大的優勢,甚至還不亞於機動性這個優勢。

冷兵器時代遊牧騎兵相對步兵有多大後勤優勢呢?如果看過CCAV10套的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全時空征伐之火線補給》的朋友們相信對蒙古人靠牛肉製品和奶製品解決軍糧問題並將當時號稱世界征服者的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逼著去見真主的內容一定非常印象深刻,片中已經對騎兵對步兵有多大後勤優勢有多大已經做出最詳細的說明我就不在這裡浪費口舌了。事實上不光蒙古騎兵,歷史上的其他蠻族騎兵也是靠打"草谷"這種相當野蠻的以戰養戰方式解決後勤問題的,大家熟悉的父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同志就是沒有很好約束契丹鐵騎打"草谷"擾民的問題激起中原百姓反抗於是灰溜溜回老家了,險些就當上了中原的皇帝。而明朝末年的松錦大戰皇太極就是靠這樣的辦法殲滅明軍最後一支精銳部隊才讓李闖撿了個大便宜順利進了北京城逼崇禎皇帝上吊。

正是靠這三樣優勢,騎兵在那個時代對步兵擁有極高的戰略戰術優勢,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美國空軍對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優勢。有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就意味著擁有巨大的戰略戰術優勢。說通俗些步兵打騎兵是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掉。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先天的戰略優勢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因此一般認為騎兵的戰鬥力至少相當於三個步兵,而事實上在實戰步兵相對於騎兵是很難達到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的效果的,騎兵的優勢豈能用數量來形容?

因此在冷兵器時代要想戰勝北方騎兵,無外乎防禦和進攻兩個手段。

在防禦方面中原王朝從秦以後主要靠修萬里長城依託地形優勢來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類似於二戰時期的馬奇諾防線。當然靠長城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但可以用作進攻的依託。

而對付騎兵最根本的辦法發展自己的騎兵對抗北方遊牧騎兵,正如今天中國空軍對抗美帝猛禽戰機最好的辦法是發展本國的猛禽戰機一樣,戰勝騎兵只能靠騎兵。而要發展騎兵必不可少的就是解決戰馬的來源問題,否則發展大規模騎兵只能成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一句空話。

因此自秦以後馬政成為任何一個中原王朝也包括入主中原的漢化蠻族政權都高度重視的根本問題。因為解決戰馬來源問題最根本就是發展本國養馬業,解決騎兵的戰馬來源問題。實際上漢武大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積累的不僅僅是金錢,更多是在積累反擊匈奴所需要的馬匹資源。

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對中原王朝來說無外乎兩個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也就是所謂的遼東,即今熱察一帶。一在西北,就是所謂的隴右河套還有河西走廊一帶,當然也可能包括西域。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養,最終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正是靠這些地方出產的戰馬,漢唐這樣的中原王朝才得以實現對遊牧民族的反擊。當然即使是不必為馬匹來源問題發愁的秦漢隋唐明在馬匹資源掌握上也不如蠻族,那麼為什麼只有宋朝嚴重缺馬呢?

這得從宋朝的開國環境說起,為了讓大家對宋朝開國環境的惡劣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這裡筆者覺得有必要就開國環境問題和之前的漢唐還有之後的朱明進行對比,順便為了讓大家對宋朝開國環境之惡劣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本人也會拿本朝作為宋朝的一個重要參照物。

先談談為什麼漢唐能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呢?其實只要稍微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清楚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踩在秦隋這兩個大一統帝國巨人的肩膀之上。

而這兩個朝代都不用為騎兵問題發愁,秦人本來就是靠給周天子養馬起家的,最後秦能一統天下除了商鞅變法外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掌握了隴西養馬之地(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抗衡就是胡服騎射與秦同出一脈的趙);而隋朝則繼承了鮮卑人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自然更不用為馬匹問題發愁,因此

漢承秦祚,唐承隋祚。秦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時代;隋平南北,結束五胡亂華,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而這兩個朝代都是二世而終,表面原因是皇位繼承人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為完成統一大業,秦隋的連年征戰,使國力提前透支,最終使自己走向了滅亡(當陳勝、吳廣起兵的時候,秦朝的主力部隊正部署在抵抗匈奴邊境上,動用全國的財力修萬里長城也是為了抵抗匈奴;隋朝的幾次大規模用兵,不是對付突厥,就是討伐高句麗)。應該說雖然秦隋二世而亡,但畢竟奠定了統一國家的基礎,因此秦隋末年的戰爭動亂時期並不長,加上只是本民族統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戰爭性質,因此漢唐一般能在很短時間內大體完成對前朝帝國遺產的大體接收,因此不必為馬場問題發愁。這一點恰恰被很多網友所忽略(至少就疆域問題來說,個人認為本朝的情況相對秦隋來說和漢唐更接近,這一點本人會在後文談到宋朝時候提及)。

但對宋朝來說,養馬對漢唐來說舉手之勞的事情對宋朝來說卻可望不可即,就如同跑一百米對正常人來說在平常不過但對先天瘸腿的人卻異常艱難。這是為什麼呢?

這得感謝偉大的"盛唐",由於唐朝SB的民族政策(某宋FANS曾諫太宗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敗,此是上天剿絕,宗廟神武。且其世寇中國,萬姓冤仇,陛下以其為降,不能誅滅,即宜遣發河北,居其舊土。匈奴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秦、漢患之者若是,故時發猛將以擊之,收其河南以為郡縣。陛下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後,滋息過倍,居我肘腋,甫邇王畿,心腹之疾,將為後患,尤不可處以河南也。"猜猜看這位穿越到唐代的宋FANS是誰?)和SB文化政策(除了被眾唐FANS津津樂道的唐詩外文化成就其實為零,因盲目的文化開放政策導致其對胡人文化不加選擇吸收而本國文化實際上處於衰落時期,可笑的是現在SB唐FANS都盛讚唐代文化何等開放,唐人心胸何等寬廣),加上無節制任用胡人為將,最後連邊防也由胡人負責(這和開門揖盜,借鼠守倉有什麼區別,可笑今天還有不少唐FANS對這種NC做法大加稱讚,真是愚蠢不可救藥)因此在安史之亂後,遼東,河北,河西走廊,隴右,河套等重要戰略要地先後丟失。而唐朝也因此陷入了長達15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這倒和春秋時代的周王朝很類似。但由於先前SB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惡果,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長達00年左右的一個非常平庸的亂世時期(這個時間段內沒有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大學問家、大道德家,還不如後面的晚清民國時代,在這裡替清FANS踩一下大唐,呵呵!)

晚唐卻沒有齊桓、晉文這樣的諸侯,皇帝不僅受制於潘鎮,而且受制於太監(被太監宰了個,還不如後面的豬天子)。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現了逆向的蠻族化傾向(好偉大的大唐啊,大清統治中國00多年把自己還有蒙古親戚以及邊境少數民族朝漢化方向發展,而大唐竟然讓自家的漢民朝朝蠻夷化方向發展,大唐比大清偉大得還真不是一點半點,呵呵!),正是在這樣嚴重分裂的局面為周邊蠻族的做大,崛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

正是在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崛起於北方的契丹建立的遼帝國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後來民國時代的軍閥混戰局面也無不與太君,聯共對大炮公的或明或暗的支援脫不了干係)。後晉皇帝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於契丹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漢奸培訓班三強:龜唐,豬明,KMT)。於是在東北方向,中原王朝不但喪失了馬場更失去了最後一塊抵禦北方蠻族鐵騎的戰略屏障(後來常凱申出賣外蒙古造成的惡果偶就不多說了,左宗棠"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一語道出外蒙古對今天首都北京安全的重要性)。

而西北方向,河西走廊,隴右造成了吐蕃人或者回紇人的地盤,而河套地區党項人經過上百年的經營已經根深蒂固(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契丹人一度佔領河套地區但最終還是老老實實退出的根本原因)。雖然此時他們沒有建國,但很顯然是不會老老實實把這個地盤讓出來讓漢族王朝養馬的。因此宋朝必須首先奪回這上述地區才能在那裡養馬。但是有足夠的戰馬又不可能去佔領這兩片地區,於是宋朝對此也無可奈何。而解決馬匹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養馬,而透過邊境貿易的方式只能解決一小部分馬匹問題,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而最要命的是宋朝面對的對手和漢唐時代相比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漢唐時代處於部落聯盟階段的匈奴,突厥到宋朝就變成了已經進化為半漢化的蠻族帝國遼和西夏(關於它們之間的區別本人已專門發帖論述過,如果以TG為參照物的話,漢唐時代的匈奴,突厥頂多相當於八年抗戰時期在太君面前只能打游擊的TG,而宋代的契丹,党項之流可比朝鮮戰爭中一口氣把美帝從鴨綠江趕到8線的TG牛氣多了)這種地緣政治局面與今天本朝開國初期的形勢極為相似(美帝,聯共比之當年的遼金夏蒙強了可不止一點半點,對本朝形成壓倒性優勢),只不過和宋朝相比,本朝運氣要好得多(領土方面繼承清帝國的遺產,而且由於近代中國的落後某種程度上因禍得福為TG利用列強之間矛盾發展自己國力提供了施展空間)。面對這樣險惡的立國環境,在軍事才能上不遜色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本朝太祖也無力收復前朝丟出去的外蒙古,更無法解放與大陸最近不過一百多公裡的臺灣島,既然我們不會因此指責本朝無能,我想理智的網友自然也不會因為宋朝收復不了前朝弄丟的領土而指責宋朝無能吧。

回到正題,現在是該談談宋朝失去北方戰略要地無力解決馬匹問題來源問題對宋朝滅亡所起作用的時候了。

失去了對隴西,河套這樣的馬場的控制實際上也就等於將冷兵器時代的戰略優勢拱手讓人,而邊境貿易很顯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宋朝缺馬問題。因為契丹人和党項人都沒大唐那麼SB,既然是大唐讓他們有機會控制中原王朝的邊疆之地壯大為能與中原王朝的蠻族帝國(不僅僅是體制,在技術上遼,西夏也和宋朝縮小差距,如同今天的美帝雖然仍然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國,但對今天PRC的技術優勢已經沒有ROC時代那麼明顯了),那麼他們自然不會輕易讓宋朝再把這些地方奪回去,因此這就決定了宋朝與遼金夏蒙的戰爭必然是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的掠奪。一旦涉及這方面的爭奪,就是寸土必爭的問題了。這種性質是由農業文明的特性決定的。擁有土地就是擁有生命!因此,宋與北方蠻族帝國的戰爭必然是殘酷的、持久的、難分勝負的。而且這樣的戰爭不是一場戰鬥的勝負就可以決定戰爭命運的。土地對於一個民族意味著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這一點從今天毛子的車臣問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問題也間接得到印證(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與同民族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不同,同民族割據勢力之間相互往死裡掐,無論掐得多麼狠,那都是上層統治者之間的事情,對於下層的平民來說誰當統治者其實區別並不大,故本民族割據勢力在統一過程中被消滅後很難死灰復燃,但不同民族之間割據勢力就不同了,這一點今天的熱比婭和鳩摩智就是最好的明證)。

當然退一萬步講,即使遼,夏不控制馬匹市場,宋朝單憑邊境貿易也遠遠不能滿足自身對戰馬的需求。因為有經濟常識的都清楚,一旦形成單方面的賣方市場,出售戰馬的一方往往可以藉機坐地起價,就算是今天富甲天下的美帝也沒法經受得住這樣的折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那麼在戰術層面上缺乏騎兵對宋朝產生了怎樣不利的影響呢?

前面我說過,要收復幽燕十六州,甘涼河套河西走廊沒騎兵根本辦不到,在這種形勢下,要宋軍在無強大騎兵的條件下去收復幽燕或者河套地區這些前朝弄丟的領土實際上已經與讓他們自殺無異。

現在不少NC網友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學者一樣都喜歡做這樣的假設,認為假如柴榮沒有病死,後周必定可以收復幽燕。然而遺憾的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當時後周所面臨的歷史形勢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理智的承認,如果柴榮在收復幽燕兩州後不懂得見好就收繼續北伐幽燕,恐怕下場只會落了個後晉石重貴一樣的下場-身死國滅。眾所周知,契丹建立的遼在唐朝末年開始崛起,之間和後唐的戰爭雖然敗多勝少,但後唐的勝利也是建立並未喪失幽燕十六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屏障的條件下打防禦戰的基礎之上。而後晉兒皇帝將幽燕十六州出賣給契丹後,使中原王朝在戰略上已經處於劣勢的地位,其後雖然契丹入主中原的夢想雖然沒能得逞,最終狼狽退回中原,但並未改變中原王朝相對契丹處於守勢的地位,實際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戰爭勝利基本上都是防禦戰的勝利,並未改變"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態勢。而柴榮在還沒有統一中原,消滅其他割據勢力(包括北漢),更沒有經過長期的國力積累準備(尤其是騎兵)的情況下,帶領區區幾萬兵馬(騎兵佔少數),去孤軍深入一個進化為封建帝國並已經征服草原的遼國境內與擅長騎兵戰的契丹人決戰決戰,實際上是自尋死路,按照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誠然,當時柴榮選擇北伐是看中了當時遼朝處於昏庸的"睡王"遼穆宗統治時期這個難得的"時機",但當時的遼朝遠沒有進入社會危機爆發時期,仍然擁有相當強大的國力,後周軍隊能在北伐初期收復兩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對方沒有充分重視自己加上漢族將領望風而降的僥倖之上。而一旦真的兵臨幽州城下,後周軍隊在裝備上的劣勢就會在契丹鐵騎面前暴露無疑。

從遼國的地形地勢來看,是有利於騎兵而不利步兵作戰的(實際上西夏也一樣)。如果讓我當上遼軍主帥,以本人現在的水平想打敗攻城的後周軍或者宋軍也不過是舉手之勞。兵法中說的好,兵貴神速。而騎兵的特點正好能夠讓遼軍輕易達到"兵貴神速"的要求。在沒有足夠騎兵的情況下去孤軍深入攻打幽州城會有怎樣的下場呢?切不說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對方還有相當強大的野戰部隊。這也是當年隋唐帝國征伐高句麗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當然有網友說出這樣弱智的話:攻打城池需要騎兵嗎?攻城當然不需要騎兵,可保障攻城部隊的安全沒有足夠騎兵卻只有自殺的份。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契丹人沒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幾萬騎兵,曠日持久的攻城戰(哪怕攻城時間超過一天也很危險)也會給契丹騎兵足夠的時間迅速撲向攻城的周軍或宋軍,使其形成裡應外合之勢,使周軍或宋軍腹背受敵。對於北方軍隊尤其是蠻族騎兵來說若要擊敗後周軍可供選擇的方案無非有兩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騎兵向後周軍隊發起衝鋒,馬鐙出現後,步兵在平原地區被騎兵衝鋒一般只有被屠殺的命,輸了跑不掉,贏了對方騎兵卻可以從容撤退,使步兵無法聚而殲之,而殲滅戰正是戰爭一方取得最終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這一點大家可以請教本朝太祖這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關於殲滅戰的精彩論述)。當然在部分條件下騎兵衝鋒會被粉碎,但在這裡那些認為騎兵不重要的NC網友也別高興太早,因此此時作為遼軍主帥的我會採用更毒辣的招數讓周軍不戰自潰,那就是切斷周軍的後勤補給。而這一招也可以說是騎兵打敗步兵最輕鬆代價最少的招數。

任何略知軍事常識的人(即使是在下這種半瓶子醋)都知道,後勤對戰爭勝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上個世紀60年代中印戰爭後中國軍隊雖打敗印度軍隊但最終被迫放棄收復的國土就是因為後勤補給問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因為後勤無法擴大戰果,吃了不少苦頭的例子大家也非常熟知。而在冷兵器時代,馬匹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除了提升騎兵戰鬥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提供強大的後勤支援。漢朝,唐朝軍隊深入大漠作戰實際上都是由馬匹負責後勤供應(因為不可能以戰養戰。)但即使如此,漢唐軍隊也經常為後勤問題苦惱(看過那篇通篇胡說八道的電視劇《安康長歌》的朋友就知道,劇中唐國強飾演的唐太宗就為這個問題感到頭疼)即使周軍或者宋軍能夠抵擋契丹騎兵的衝鋒,契丹人也會充分發揮騎兵機動性優勢,切斷周軍或者宋軍的後勤補給線,使其不戰自潰,一樣可以置孤軍深入的周軍或宋軍於死地(對遼軍來說,這也是最省事的戰法。當年後唐軍隊收復河套的計劃就是這樣被党項人粉碎的。"党項諸胡以自救",夏州城下"四面党項萬餘騎徜徉四野,抄掠糧道"。整個一阿富汗戰爭的古代版,聯軍運輸車隊在阿富汗山區要給塔利班交保護費才能順利過關的光榮事蹟聽說過沒有?)。

事實上,後來宋軍幾場對外戰爭失敗均突顯了宋軍裝備上的這種劣勢和遼、夏、金在戰略與戰術上有效的利用敵方劣勢。幾場戰爭的過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軍沒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長驅直入敵國境內(誘敵深入,***就是這樣在中央蘇區幾次玩死黨國軍隊的),一旦宋軍進入平原開闊地帶,北方軍隊便即時切斷宋軍退路和補給線,並運用騎兵運動優勢,將宋軍切成幾段而各個擊破。由於宋軍機動性不夠,無法尋找敵軍主力進行決戰,使宋軍的一些技術兵器難以發揮作用,最後只好被動挨打,一旦不能速戰速決,必須立即撤軍,宋軍往往在撤退時又首尾難顧,以至釀成潰敗(宋太宗親征契丹時,先是長驅直入,結果是全軍覆沒,自己靠化裝才得以倖免)。北方軍隊優勢在其機動性,聚則呼嘯而至,散則倏忽而去,尋其決戰而不得其門,不期而至則防不勝防,討之難得要領,置之則邊患叢生(看看今天聯軍被塔利班折磨成竟然要交保護費了,同情中....)北伐,均以慘敗告終,喪師失地,兵敗求和,最終只有納貢的份兒。現在,人們多以人事之由苛責宋代君臣,是否有失偏頗?

實際上不僅僅是宋朝,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歷史也證明:只要馬上民族侵佔了漢人傳統勢力範圍(華北一帶),就沒有被漢人用步兵趕出去的記錄。

先說最近幾年被很多無腦皇漢吹捧的種族主義分子冉閔,最後他的結局是被慕容鮮卑騎兵戰天才慕容恪(對這號人物,李二只能說一個服字,當他十五歲大破後趙二十萬大軍時李二在幹嘛)以五千連環馬輕易擊敗之後被慕容俊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

再說說東晉明帝的女婿桓溫大將軍的北伐戰爭。第一次是率領4萬晉軍討伐前秦,被前秦國主苻健以割麥計輕易粉碎。最後一次是趁慕容恪死的時候討伐前燕,結果是幾萬精銳步兵被慕容垂幾千騎兵打的最後只有000人回到東晉。

而"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乘著北方大洗牌(按劉裕同志自己的說法是"後秦亂起,骨肉相殘,已有亡徵"再加上當時北魏連年災荒,北有柔然威脅,無力南進)的機會滅掉南燕(當時南燕是蠢人當家)短暫收復了關中,可是很快被赫連勃勃(這傢伙是游擊戰思想的老祖宗,當年劉裕同志派晉使與勃勃約為兄弟之國,之後當作晉使的面,口授回覆,"以答劉浴"。劉浴得勃勃回覆後,嘆曰:"我不如也。")殺的匹馬不得出關(其實就算劉裕鎮守關中在赫連勃勃的騎兵游擊戰面前被拖垮只是時間問題)。後來北魏緩過來後更是一口氣殺到長江邊上。

而南北朝時代南朝最後一次北伐是陳慶之靠七千兵馬輕易打到洛陽城實際上也是建立在當時北魏國**亂不止北魏朝廷並不重視的僥倖之上,等北魏騎兵回頭收拾他時,最後也只有被嚇得裝成和尚秘密潛回建康的份了(南歸後,特尊重北人,朱異覺得奇怪,便問他,答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三》))。

因此上述歷史證明什麼?證明宋朝先天性缺馬的影響對宋朝滅亡因素的影響遠在所謂體制性因素之上。

當然有人會拿明太祖說事,不少不明真相的無腦皇漢YY什麼豬88靠步兵北伐元朝,在這裡有必要做一個澄清。其實明朝能成為唐朝滅亡之後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以漢族王朝標準)其實在本質上和漢唐繼承秦隋的家底一樣,實際上也是建立在接收元朝帝國遺產基礎之上(其實也沒全部接收,但對中原王朝來說只要把秦始皇打下的地盤全部接收下來的話也足夠其笑傲周邊蠻夷了,不過放今天中國要是只有這麼大真的連哭的份都沒有了)。眾所周知,蒙古人在橫掃天下過程中,完全採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這種高壓、野蠻的政策同樣也激起各民族、各國家的強烈反抗。反抗的強烈反過來又激起蒙古人更殘酷的鎮壓。實際上,成吉思汗在徵花剌子模時,由於遭遇頑強的抵抗,城破之日,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女子為奴,男子包括男孩一律處決,整個國家、民族從此滅絕。蒙古人在滅金、滅西夏過程,都實施了殘酷的屠殺政策,使這一地區的人口空前減少(順便說一句,阿拉伯帝國的最後一位哈里發—皇帝就是被蒙古人包上毛毯,讓馬隊踩成肉餅)。蒙古人的屠殺政策,極大地削弱了歐亞大陸大多數民族的實力,造成了不少民族的滅絕。本來,自唐宋以來,在中國北方生活相當多的規模不等的少數民族,他們有的建立了國家,有的還處於遊 牧狀態,經過蒙古人的征戰之後,這些民族大多不見了。當明朝將蒙古人逐出漠北之後,蒙古人統治的許多疆域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明朝的領土。可以說,明朝的邊境問題,主要由蒙古人解決了。應該說豬88同學是在南方起家的,按道理說應該也會為騎兵問題發愁的。但事實卻是豬88是根本不用為馬匹問題發愁的,而這其實也是元朝花了近百年時間幫豬88解決的。熟悉蒙古歷史的朋友們都清楚蒙古人是出名的破壞高於建設的民族,而元朝也是歷代少數民族政權中漢化程度最差,對農業最不重視的王朝,元朝入主中原,在中原四處開闢馬場,甚至連金門也有("其牧地,東越耽羅,北俞火裡禿麻,西至甘肅,南暨雲南等地,凡一十四處,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連怯呆兒,週迴萬里,無非牧地。...內及江南、腹裡諸處,應有系官孳生馬、牛、駝、驢、羊點數之處,一十四道牧地..."——《元史.兵志.馬政》)。其中就包括豬88同學起家的兩淮地區(元末由於小冰期的影響,此地出產戰馬質量不遜色於塞外)。當然蒙古人為了完成這項偉大的大規模退田還草工程,作為回報,元朝統治不過百年就只好老老實實回草原放牧去了,而漢族地區也付出了農業生產大倒退的慘痛代價。很顯然這種以農業凋敝為代價將兩淮變成牧場的自殺政策趙宋王朝還真做不出,否則馬還沒來得及養起來,大宋朝只怕就差那兩人(那兩人是誰,相信大家都清楚)了。你讓馬跟人搶口糧,那些梁山的英雄好漢們能答應不?事實上除了豬88起家靠近兩淮馬場這個因素外,其北伐成功還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此時的元朝政府早已被各路靠鎮壓紅巾軍起家的軍閥架空(與太平天國後的清朝情形類似),導致此時的北方混戰不休(比桓溫,劉裕的機遇好多了),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問問張無忌的大舅子當豬88和陳友諒在鄱陽湖PK的時候他在幹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豬88的軍隊北伐過程中基本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能迫使元順帝乖乖讓出北京城(廢話,手裡沒軍隊能不逃嗎?),實現了歷史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南方政權戰勝北方政權的壯舉。那些說豬明開始沒騎兵就敢打元的SB可以閉嘴了,沒騎兵豬88敢冒險北伐(雖然偶不認同豬8治國才能,但在漢族皇帝中也算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才不會像現在的無腦皇漢那樣喜歡YY)?還真當人家是豬啊(順便說一下豬88在制定北伐策略時要求極力避免與張無忌大舅子正面衝突的)。

能看到這裡就謝謝你的支援了,學到了很多了吧,去和人裝逼吧,保證轟炸得他啞口無言!(未完待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