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評論弓箭裡‘石’的解釋。(知識免費章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們就從最簡單的開始說,因為是解釋所以可能會很複雜,如果要看最簡潔的資料可以拉到最後統一那裡。

很多人看歷史記載或者小說裡,都會出現誰的弓達到了幾石幾石的寫法,那麼很多同學就搞不清了,這是什麼說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首先,‘石’並不是(shi-第三聲)的拼法,而是(dan-第四聲)的拼法,然後石其實是有兩種用法的,一種是容量單位,一種是重量單位,而我們的弓力用的卻是重量單位,這個大家要記清楚!

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個比重,所以很多小說中的百萬石糧食就是這麼來的。

在最開始的甲骨文裡,石的寫法就是一個樹幹吊著一塊石頭一般。(具體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大家可以去查查圖片。)

那麼有些同學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容量單位會用來評論弓的拉力呢?

其實古代並沒有準確的計算弓拉力的機械器具,那麼怎麼辦呢?有人(有說法是戰國時期的一名武士,後來老贏統一度量衡便用的石來做單位。也有一說法是漢代的一名太監,總之沒有具體記載。)便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弓橫放,在弓弦上吊一石米,看吊到幾石能將弓撐開,便是一把弓的石力。

其實這個方法嘛.....怎麼講,考慮地心引力什麼的,其實不標準,但是放在古代來說,也是算很精準的演算法了。

我個人其實想象過,用一頭牛或者一匹馬來拉,這樣現在就會說成幾牛弓或者是幾匹弓,畢竟有九牛二虎之力的說法,對吧?

言歸正傳,上文說道秦皇統一度量衡,那麼問題就來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裡面說到神射手黃忠用的是三石弓;還有呂布的轅門射戟,那武器可是幾十斤的......個人推斷呂布的拉力起碼有四石上。(很中肯的評價了,畢竟黃忠的年齡在那裡。)

而後又有史文記載如下:

《魏書列傳第六十一》:(奚)康生性驍勇,有武藝,弓力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時蕭衍聞康生能引強弓,力至十餘石,故特作大弓兩張,送與康生。康生得弓,便會集文武,乃用平射,猶有餘力。其弓長八尺,把中圍尺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長笛,觀者以為希世絕倫!(本人贊之曰:真林之巨猿來也)

先宣告,這不是三國裡的魏國,而是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這就讓很多同學納悶了,神射手黃忠用的三石弓都被人稱讚是神射手,你魏書裡來個十石弓力是什麼鬼?

其實這就道出了每一個朝代其實計算單位的不同,只是這些資料都被記載在一些比較偏門的資料中,所以大家很少接觸到罷了。

接下來是我能整理到的關於各個朝代的石的計算法:

秦漢時期-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一百二十斤——《漢書·律曆志上》

北京博物館裡有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的管理農業的行政部門,它所制定的標準的衡重器具,實際稱下來漢代的1斤=50g,漢代的1兩=15.65g,約等於15g。

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也記載說: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就是說100個黍米重1銖,兩個1銖是一兩。

如果作為容量來計算的話:漢代1石=市鬥,1市鬥=1.5斤,1石=7市斤粟。漢代1石為0000毫升,1鬥為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資料。...”

也就是說雖然在東漢三國時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

但那是漢朝時期的度量衡。

換算到現在的度量衡,漢代一斤大約有58.4克,一石大概為1公斤,大約是6斤左右。

(方便各位讀三國的計算那些動不動就百萬石糧食的是多麼無腦的吹噓,那要動用比軍隊還多的幾十萬民夫來運輸的。)

唐朝時期-史文記載沒有找到多少,而且晦澀難懂,直接說最後資料;一石=5公斤=106斤左右

兩宋時期-

這一時期,‘石’其實才真正作為量制單位來計算。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5宋斤

(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00克,即59.公斤。

得出宋一石約合今118.4斤。

史料記載實錄:【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宋史·卷三六五·列傳第一二四·岳飛》

【岳飛年紀不滿二十歲,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約合今1.市斤),用腰部開弩八石(宋朝一石為9.5斤,約合今110市斤)。按宋朝軍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可選充“班直”,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紀錄也只有三石⑾。可知岳飛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極的境地。】——《岳飛新傳·第一章·佃農投軍》

岳雲鐵椎:【雲,飛養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宋史·卷三六五·列傳第一二四·岳雲》

得出個人結論:嶽武穆實乃神人也-臂力開弓79.8斤(宋朝軍士記載之最)-開過腰張弩115.6斤。(是用渾身力量腳撐開的那種!)

元代-

根據<元史>記載謂宋一石是元的7鬥。

而一石為十鬥-計算後得出169斤,84.5KG左右。

野史記載蒙古最強的人單臂可開180KG左右!(也超不過我們的嶽武穆,哈哈。)

明朝-

這時期有點麻煩,史料記載太複雜,有人說10斤,有人說150斤,也有人說180斤-190斤,目前贊同10斤的最多。

可是據記載,萬曆皇帝年間一兩銀子能買石米來計算,計算出的結論是1石=94.4KG=188.8斤。

明代律歷學家,數家朱載堉在所著《樂律全書,律學新說》中記有一成化年間頒降的鐵斛。其文曰:大明頒降鐵斛,今在有司者,其前面有銘文曰:‘成化十五年奏準鑄成永為法則’十三字。共後面有銘曰:‘監鑄官直隸大河衛指探仲綱直隸淮安府同知夏祈、鑄匠袁宗、範斌等’二十八字。’並記:‘寶源局量地銅尺。斛口外方一尺,內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內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重一百斤。依古橫黍度尺,解口外方一尺二寸八分,內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底外方二尺零五分.內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分,厚四分。“

根據這個文獻,明代定製的鐵斛十個臺體,其上底的邊長是9寸,下底邊長是15寸,高10寸,根據臺體的體積公式可算出1470立方寸。

實際上湯壽潛所編輯的《三通考輯要》中所記的明鐵斛亦是如此,應是同源。吳承洛在《中國度量史》裡依此據計算出,明一升為1.079市升,但是吳所依據是以清代寶源局量地尺所計,其值與以下計算略有出入。

那麼明朝的量地尺是多長呢,朱載堉《律呂精義》中又有“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所謂的衣尺即裁衣尺即鈔尺,”鈔尺(即裁衣尺),與當鈔紙外邊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完整之明寶鈔三十九張,測量結果是墨邊平均長1.904釐米,紙邊平均長4.015釐米,推算量地尺長.654釐米。(《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為.64釐米,丘光明的《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則誤做.64釐米)

這樣可知頒降鐵斛應該為1470*(.654)=5118毫升。而明朝二斛為一石,所以一石的容積為1066毫升。(《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則誤為9874毫升,《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為105毫升)

而從實物來看,明代成化兵子銅鬥(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其容量是965毫升,比我們理論計算略小。

而《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給的這個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5斤。這個斤不是現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另外,明代說一石米,有精米糙米兩種,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種也有差異。一石米大約在9-94KG左右。

還有個現代神人做了個實物容積換算測試,得出了明代一石米的重量應該在170—180斤的樣子比較靠譜。

所以個人觀點-明代的一石=175-190斤之間。

清代-

這個就清楚多了,畢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朝代。

康熙後期,據曹寅於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報自兗至寧一路聞見事宜〉折:“江寧上白米價一兩二、三錢···漕船一到則米價更賤···”清高宗乾隆三年(178)米(石).6-.75兩清仁宗嘉慶時米(石)豐年兩,歉年兩,荒年4兩。

得出結論為一石為一百升,一升大米重約一斤八兩,一石即為一百八十斤。

民國-

額....這個就算了,寫出來沒多大意思。

綜合來說:

秦漢:一石=1KG=6斤大概

唐:一石=5KG=106斤大概

兩宋:一石=59.KG=118.4斤大概

元:一石=84.6KG=169斤大概

明:一石=9-94KG=188斤大概(這個爭議太大,我持個人觀點。)

清:一石=90KG=180斤大概

(五代十國那些就算了,太特麼搞笑了,《魏書》完全就是吹牛逼的,我都不好意思再說了。)

以上是個人統計,非官方實錄,有興趣的可以和我討論討論。

還有,這是我個人手打的,花了六個多小時整理的資料,不是轉載的,大家給點面子,謝謝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