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工業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此刻,鋼鐵廠是已經完工了,但現在它還暫時無法投產。原因很簡單,此刻的它暫時還沒有能源供應。

依靠電纜,直接從一號基地之中輸送電力是不現實的,唯一的方案是就地解決。為此,趙長星特意回了一趟火種號飛船,將唯二的小型聚變發電機帶了回來。

這玩意兒,火種號飛船只從地球上帶了兩個。一臺安裝在了一號基地,這一臺,則安裝在工業區裡。未來,工業區裡的所有工廠都需要它來提供能源。

它的功率當然是有限的,但趙長星並不擔心未來如果它提供的電力不夠用了怎麼辦。原因很簡單,當它能提供的電力不敷使用的時候,就意味著人類的工業水平必然發展到了相當的階段。那個時候,人類想必已經可以自己建造聚變發電機了。

無法製造如同地球上一般高性能的材料,無法製造出具備如此之高能效比的聚變發電機,那麼,造一臺只有它20%能力的聚變發電機總能辦到吧?

20%功率的聚變發電機發電量不夠怎麼辦?簡單,多造幾臺不就得了。

將這臺聚變發電機安裝完畢,接通電路之後,人類“歷史”之中,第一座具備較高工業化水準的鋼鐵廠,終於可以開始生產了。

當暗紅色的鐵水帶著驚人的熱量從電爐之中流出,然後被初步加工為鋼板、鋼筋之類的建材之時,所有人都發自內心的發出了歡呼。

尤其是第三代的人們,有一些女孩甚至激動到流出了眼淚。

他們第一次真切的體會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是什麼感覺。

在鋼鐵廠完工之後,人們隨之開始興建第二座工廠。不過這座排在計劃表第二名的並不是金屬鑄造與加工廠,而是自動化採礦廠。

面對著一座日產鋼鐵至少在100噸以上的鋼鐵廠,再像以前那樣,依靠人力加破碎機、挖掘機開採礦石,很顯然就行不通了。想要讓鋼鐵廠達到設計產能,就必須大幅提升礦石供應量。而這,只有機械化與自動化能達成。

有了來自新的鋼鐵廠的大量鋼鐵供應——為了讓它產能達到峰值,趙長星還不得不分配了兩個人出去,進行其餘種類礦石的開採,以為鍊鋼作業提供添加物——一號基地那裡的金屬加工生產線也終於可以全功率運轉了,雖然就算它全功率運轉,加工能力也沒有多少罷了。但至少,支撐著造出採礦廠所需的裝置還是可以做到的。

於是,一個包含打孔破碎機、挖掘機、自動傳輸履帶、選礦裝置等眾多裝置的採礦廠便漸漸在人們的奮鬥之中,出現在了塞德娜星的大地之上。

它所包含的裝置之中,打孔破碎機、挖掘機等工程機械,全都是人們依靠自己的工業能力全新製造出來的。只不過因為某些精密材料無法透過金屬加工廠製造,人們不得不再度啟用3D印表機將其列印了出來。

它們的效能、質量相比起地球上所建造的都有不小的差距。畢竟加工精度完全無法達到地球上的水平,但將就著也可以用了。壞了再造就是。

它們的動力來源也當然不是汽油,也不是託林——只要有足夠的氧氣,託林也是較為高效的可燃物,並且在塞德娜星上儲量極其豐富,隨處可見,從理論上,它們也具備驅動機械作業的能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趙長星經過綜合考慮,認為造一臺託林發動機的技術要求還是太高了一些,最終否定了這個計劃,轉而採取電能。

於是人們不得不在採礦廠這裡專門建造了一處充電站供車輛們使用。

採礦廠完工之後,鋼鐵廠終於有了充足的礦石供應,可以以每天產出126噸各型號鋼材的產量進行生產了。

下一步要建造的是金屬鑄造與加工廠。不過在開始建造之前,趙長星帶著成年人們首先回了一趟火種號飛船,專門迎接了新一批,第四代人類的誕生。

這一批嬰兒足足有100個,達到了火種號飛船同一批次誕生嬰兒的上限。因為數量太多的緣故,留守在火種號飛船裡的兩個成年人很顯然忙不過來——事實上,照顧第三代的60個孩子就足夠他們頭疼了。

趙長星親自上陣,與人們忙碌了四天時間,終於將100個嬰兒全都順利接生了出來,並安置在了保溫箱裡。

此刻,人類文明的人口數量再創新高,前所未有的到達了205個。

將處於孕早期,已無法參與工業區建造工程的三個女性,以及四名健康女性留在火種號飛船協助機器人阿姨照料這100名嬰兒,趙長星帶著剩下的人匆匆離開,再度開始了工業區的建設。

此刻,參與工業區建設的人已經降低到了26個。

金屬鑄造與加工廠具備與採礦廠、鋼鐵廠、化工廠俱都不同的意義。最主要的因素是,金屬鑄造與加工廠更接近於應用層面,它是直面人們的生活需求的,可以直接生產出人們所需要的各項產品。相比起來,採礦廠也好,化工廠鋼鐵廠也好,更像是它的原材料供應者。

它必須要可以生產出許許多多種的產品,小到一枚螺釘,大到一臺太空車,都必須要具備生產的能力。雖然它可以生產的產品種類越多,就意味著它生產單個產品的效率越低,但在現階段,人們卻必須要這樣安排。

金屬鑄造與加工廠佔地足足有4000平米,是四個工廠之中面積最大的。這也耗費了人們更多的時間——尤其是現在參與建造工作的人減少了一些,耗費的時間就更長了。

它的建設,足足佔去了人們一年多的時間。這還是在原材料幾乎充足,且有了多臺機械作為輔助的前提之下。如果放在以前,讓趙長星一個人單靠兩隻手去造,那恐怕沒有十幾二十年時間想都不要想。

建完了這一座工廠,人們的精力便集中到了最後,也是最難的一座工廠,化工廠上面。

各種化學品的危險性眾所周知,尤其是塞德娜星這裡,雖然也有醫療急救中心,但許多普通的病症都無法解決,更不要說危險化學品中毒之類的事情了。

化工廠的建設,必須慎之又慎,必須要設定儘可能多的安全保障。且,能採用自動化工具完成的,就一定不要用人工去完成。

這很顯然會極大增加工程量,但涉及到文明整體利益和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沒有一個人敢怠慢。畢竟誰都說不好未來誰會來這座化工廠之中操作。

以及,化工廠並不像金屬鑄造與加工廠那樣,不同的產品可以混用一條生產線——除非人們想把整個工業區都炸到天上去。不僅不能混用,各條生產線的生產環境甚至都需要嚴格隔離。不然一不小心,化工原料們就會炸給你看。

此刻,時間距離工業區第一座建築開工,已經過去了三年半的時間。但距離預計之中的完工時間,還剩下至少兩年。這樣一來,預留給二號綜合基地的建設時間,就只剩下最多半年時間了。

半年的時間,要將二號綜合基地建出來恐怕不太現實。趙長星召集成年人們聚會討論了幾次,最終決定,化工廠便先不完全建成了,只將最為重要的幾條化學品生產線建出來,其餘的就暫時延後。

於是,一條條特殊規格的管道開始在化工廠廠房之中縱橫,通風櫥,反應釜,儲存罐等等裝置開始在這裡安家。當數條最重要的化學品生產線建成,初期啟動所需要的各種礦產——譬如黃鐵礦之中分離出來的硫礦,水礦,氮礦,乾冰礦、託林礦等等也已到位之後,這些生產線終於可以啟動了。

是的,無論是水這種液體,還是氮氣、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又或者託林這種在內太陽系星球之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在塞德娜星上統統以固體的形式存在,且有著不規律性的分佈。想要蒐集這些東西,人們必須要像是探礦那般,首先找到這些東西較為富集的地方,然後在那裡像是開採礦產一樣將這些東西開採運輸過來,之後才能將其投入到生產之中。

無論化工廠,採礦廠,還是鋼鐵廠,金屬鑄造與加工廠,都極度需要大量的外來資源才能維持生產,譬如水,譬如某些特定的氣體。這讓趙長星不得不專門分派人特意去採集這些礦產,才暫時維持住工廠的運轉。

此刻,化工廠的數條生產線已經開始了生產。人們臉上俱都充滿了興奮之色,唯有趙長星仍舊心事重重。

“唉,工業區這裡沒有資源回收處理中心,各項資源的浪費太嚴重了。”

這導致人們不得不每天都為這些工廠補充大量的原料,嚴重佔用了人手。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人們的目的是儘可能快的讓這些工廠運轉起來,儘可能快的生產出產品來。資源回收處理中心這種本質上是最佳化效率的建築,就只能暫時先延後在建造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