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環境差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這種重力炸彈所製成的星際地雷所具備的極高價值面前,按照它們的不同缺陷,進行定製化的捕獲方案,也就有了足夠的意義。

“其次……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並不是戰爭環境,也並不位於恆星邊緣。

星際地雷為戰爭環境而生,它們的性質,要求它們必須要做到極高的隱蔽性,必須要儘可能的融入到環境之中。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宇宙之中千變萬化的環境,譬如,星際塵埃雲、恆星邊緣、河系邊緣、內恆星系等地方,星際地雷極有可能具備不同的型號。

而我們已經可以確定,當初這些星際地雷,都是佈置在恆星邊緣的。

以這一點為基礎做出推測的話,那麼,原本為恆星邊緣環境而定製的星際地雷,在此刻遠離任何恆星,處於恆星際太空的環境之中,它們的隱蔽性是否還能如同原來一樣?”

將一艘在海洋水下數千米深處,具備極高隱蔽性的潛艇,搬運到地面來,它就會失去任何隱蔽性。

將一名埋伏在草原之中,做了各種偽裝,甚至野生動物都發現不了的戰士,轉移到沙漠之中,就會如同黑夜中的燈火一般醒目。

隱蔽,是相對於環境來說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而此刻,那些星際地雷的所處環境已經變化了。

不要認為恆星附近與此刻所處的恆星際空間都是太空,所以環境就沒有什麼變化。事實上,對於高階文明——哪怕是此刻的人類文明來說,兩處環境都具備極大的差異。

一個極有可能處於恆星圈之內,時刻受到恆星風的吹拂,物質密度可能高達每立方厘米數百萬個粒子,另一個則除了宇宙高能輻射之外什麼都沒有,物質密度可能每立方米才寥寥幾個粒子。

那麼,是否可以藉助環境的差異,將這些星際地雷找出來?

聽了趙長星的分析,人們臉上俱都露出了深思之色。

原本以為絕對無法做到的事情,此刻似乎……也並不是那麼困難。

趙長星話鋒一轉,繼續說道:“當然,我只是提出一個整體的思路。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專家們去研究。但歸根結底一句話,這些重力炸彈,對於我們來說太過重要,說是具備戰略意義都不為過。我們決不能放過這次提升我們實力的機會!有機會要上,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

似乎被趙長星的情緒所感染,在這一刻,面對趙長星的命令,所有人下意識的一同站了起來:“是!”

不同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命運。而這一次,所有人心中俱都清楚,因為趙長星的堅持,人類文明說不定從此刻開始,真的擁有了另外一種命運。

大的原則既然已經確定,接下來的細節工作,便需要眾多科學工作者投入精力與時間去解決了。

要尋找這種適用於恆星邊緣,物質密度較高的地方的星際地雷,在此刻的恆星際環境之中所表現出的,可以被人們探測到的性質並不容易。尤其是在事實上人們對於這種星際地雷的執行原理、設計理念等一無所知的情況之下,尋找這種性質就更加艱難了。

但這卻又是人們唯一可以利用的地方。

至少是四級文明的超級文明製造出的星際地雷,可以預見,它至少對於同等級的文明來說,也是具備相當的隱蔽性的。也即,同等級的文明也並不容易將它們一一找出來,就更不要說人類文明了。

這一條道路顯而易見的被完全堵死了,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此刻環境的變化。

可是,密度從高到低,恆星風從有到無,戰場環境從激烈到安寧,這種種變化,究竟意味著哪些特質可以被利用?

沒有人知道。

以維拉伽什、莊雲偉為首的原摩雲厲塔爾文明科學家,以及人類文明的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竭盡全力的探索。

而,在察覺到此刻科研力量並不足夠之後,趙長星果斷下達了命令,將所有處於冬眠狀態的,與此事相關的科學工作者全部喚醒,讓他們全部投入到了對於這件事情的研究之中。

於是,又有足足十幾萬人從冬眠之中醒來。

這意味著更加龐大的物資與能源消耗,對遠航號飛船原本就不多的物資儲備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壓力。但趙長星仍舊選擇這樣做了。

事實上,趙長星也掌握著相當多的知識,甚至有資格參與到這項研究之中。但他更多的將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後勤組織與安排之上。

身為一個文明領導者,他很清楚自己的價值並不體現在科研工作之上。

在面對這種事情的時候,一個人再聰明,再優秀,也只是一個人的力量而已。做好這些後勤與組織工作,卻可以令幾十萬名科研工作者發揮出更大的力量來。

時間便在這種情況之下悄悄溜走。

科學家們首先提出了第一種方案。

這種方案十分簡單而粗暴。科學家們計劃,將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半徑為一億公里,總體積大約為4.19億億億立方公里的這個球體,劃分為4.19億億個體積為一億立方公里的方塊,然後在每一個方塊的核心,透過製造超強光源的方式,令那些隱藏在暗中的星際地雷具備足夠的反照光線,由此來找到它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察覺到這個方案所需要的物資與時間太多太長,不具備現實操作意義之後,人們進一步修改了計劃,將可見光調整為了其餘形式的電磁波,且極大擴大了單個方塊的體積。如此,需要搜尋的方塊數量便降低到了大約4000萬個。

但這仍舊不具備實際操作意義。同時,這也到達了理論之中所預測的精度極限,不能再擴大了。

於是這個方案被拋棄。

在這之後,第二個方案提了出來。

這個方案的構思是,仍舊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然後設定一個半徑為一億公里的球形光罩,假設這個光罩各處俱都均勻發光,那麼,存在於這個球體之中的任何一個物體,都必將會在遠航號飛船這個球心之上,投射下自己的影子。

到時,透過測量這些“影子”,便可以確定在遠航號飛船的哪個方向存在物體。然後再對那個方向進行進一步觀測,便可以確定距離。

這個方案從理論上看似乎是可行的。其主要難題在於,如何構建一個足夠巨大,表面積高達12.6億億平方公里的球形光罩,將這個半徑為一億公里的球形空間全部囊括起來。

實際建造出一個面積如此巨大的光罩很顯然是不現實的,不具備操作意義。但透過某些特殊的方法,似乎可以達成類似的效果。

譬如投影技術等。

但在經過進一步分析之後,投影技術也被否定了。此刻的人類文明不具備如此等級的科技實力。

在這之後,又一批科學家基於這個方案提出了另外一個構想。也即,不需要人工去設定這個球形光罩,而是藉助自然環境來實現類似球形光罩的效果。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它,便是一個天然的,巨大到佔據了整個宇宙的“光罩”。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呈現出高度的各向同性輻射強度。也即,以遠航號飛船為球心的話,無論向四面八方哪個方向展開觀測,所觀測到的輻射強度都應該是一致的——當然,是在去除己方運動以及各個星體所造成的影響與干擾之後。

那麼,從理論上來說,在去除了己方運動與各個星體的干擾之後——因為這些物體都是確定的,可以精確觀測到的,所以它們的影響便可以精確去除掉——再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差異,便極有可能是那些存在於遠航號飛船附近的微小物體所造成的了。

屆時,透過這種差異,便可以大概定位那些物體的座標。

具體實現的過程當然會比這複雜億萬倍,在實際操作之中,人們還需要考慮距離的因素等,但基本原理大概是這樣。

那麼,現在唯一需要解決的,便是觀測精度的問題了。

人類文明究竟是否有能力,以現階段的科技程度,製造出足夠精度的觀測裝置以觀測到那些物體所造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差異?

在進一步的計算之後,人們得出了十分確定的答案。

不能。

結論是,執行這種方案所需要的精度,與此刻人類文明所具備的精度之間,存在巨大的數量級差異。

恐怕,就算是那個至少是四級的超級文明親自來,也無法具備這樣的精度。

這一個方案,也宣告破產。

一直到人類文明全部相關的科研學者全都被喚醒,足足幾十萬名科學家研究、討論、試驗、猜想了長達一年多時間之後,又一個新的方案被提了出來。

遠航號飛船主控室之中,莊雲偉略有些沙啞的向趙長星彙報道:“我們只能說,如果那些重力炸彈外殼材料與它們飛船的外殼材料類似的話,那麼,這種方法,可能,可能是有效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