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論時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邀月第一次親身體驗隋唐時期的風土人情,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特別好奇。

雖然現在大隋真正的國都是洛陽,長安也僅僅是作為陪都存在,不過好幾百年的文化歷史底蘊,使得長安看起來繁華依舊。

這個時候的長安總人口不過三四十萬左右,所以城市規模壓根就沒有辦法與後世動不動就是上百萬人的規模相比較。

邀月只用了半天就將長安城逛完了。

於是找了一家位於皇宮不遠處的酒樓歇息。

一邊喝著甘甜的米酒,一邊看向不遠處的皇宮,雖然皇宮主人已經不在了,不過皇宮內依舊守衛森嚴,據說皇宮裡留守的是代王楊侑。

酒樓中許多人都談論起了國事,尤其是楊廣不顧民生艱難,居然在連續經歷兩次征討高麗失敗的情況下,開始強調民夫準備第三次征戰。

邀月雖然對楊廣的遠見感到敬佩,可是如此不把人命當一回事還是無法認同的。

“可惜了當年楊堅辛辛苦苦攢下的家底,就被人如此揮霍一空,難怪大隋也要步了大秦的後塵。”

“難道姑娘也覺得大隋氣數將盡了嗎?”

只見幾個氣度不凡的世家子弟朝她走來,這些人以一個看起來大約只有十六七歲的少年為主。

邀月沒有理睬他們,依舊自顧自地喝酒。

這時,那少年公子身後站出來一個容貌清秀,眉宇間透著一些英氣的少女,不滿道:“我二哥與你說話呢,你聽到沒有啊!”

邀月頭也不抬道:“我耳朵沒聾。”

那貴公子呵斥道:“秀寧,不要這麼無禮。”

隨後向邀月道歉道:“舍妹年幼,還請姑娘多多包涵。”

邀月道:“放心,我若是不包涵,她此刻已是一具屍體了。”

“好膽!居然敢與公子小姐如此說話。”

幾個護衛模樣的人趕緊將邀月圍起來,就在他們想要拔劍的時候,卻發現無論怎麼用力,都無法把劍拔出來,與此同時,那貴公子也呵斥道:“休得無禮,還不趕緊退下!”

幾個護衛看見自家公子眼神示意,朝他行了一禮,然後花錢將二樓所有客人都請下去,只留下邀月以及他們兄妹二人。

“好氣魄,我素來聽聞門閥世家弟子行事囂張跋扈,如今總算是見到了。”

那公子笑道:“雖然門閥世家不乏紈絝子弟,不過大部分還是遵紀守法的,剛才我出了錢,就算買下這間酒樓也足夠了,那幾個人分了這些錢,足夠吃上幾年了,這是交易,我不覺得我行事霸道。”

少女埋怨道:“喂,你好意思讓我們兩個一直這麼站著嗎?”

邀月依舊沒有看他們,淡淡道:“凳子就在那裡,坐不坐是你們自己的事。”

那公子恭敬地拱手道:“多謝姑娘。”

當邀月看向二人時,二人一時之間竟然呆住了,不過那貴公子的眼睛很快就恢復了清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本來遠遠看見姑娘,便覺得姑娘應該非常美麗,沒想到居然有著沉魚落雁之姿,在下一時之間都被怔住了,還望姑娘恕罪。”

邀月笑了笑:“不錯,看來你並不是那種留戀美色的公子哥。”

那公子同樣以微笑回應,說道:“我姓李,大名叫李世民,家中排行老二,別人都稱我李二公子,這位是在下的妹妹,閨名叫李秀寧。”

邀月本想報上自己的真名,不過想想還是算了,畢竟一個頂級門閥如果想要查一個人,還是很容易的,於是秀口輕啟:“師妃暄。”

李世民驚呼道:“師妃暄?莫非你就是那個慈航靜齋的當代聖女師仙子?”

邀月道:“不愧是太原李氏,我才剛剛下山,你們居然已經打聽過我了。”

李世民道:“師仙子請勿怪罪,慈航靜齋畢竟是白道魁首,對於慈航靜齋的訊息,我等世家是無法忽視的。”

“白道魁首?哼!”

邀月冷哼一聲,面露嘲諷之色。

李秀寧皺著眉頭道:“莫非師仙子對自己的門派感到不滿意?”

邀月瞥了她一眼,淡淡地說道:“一個江湖門派非要摻合王朝更迭,這與找死沒什麼兩樣,更不要說門中連個大宗師都沒有,竟然也敢號稱白道魁首,實在是笑掉大牙。”

“這……”

李家兄妹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搭話,他們也沒有想到邀月會這麼說自己的門派。

過了半晌,李世民這才說道:“不是據說寧道奇在慈航靜齋坐鎮嗎?”

“畢竟是外人啊,哪裡有自己人來得可靠?”

三人陷入了一片安靜。

“你覺得楊廣此人怎麼樣?”

邀月突然問道。

李秀寧張口說道:“楊廣此人乃是十足的無道昏君,強盛的隋朝就是敗在他的手上,據說此人荒淫無度,好大喜功,為了一己之私,居然不顧百姓死活,挖通大運河,僅僅是為了方便自己乘船下江南。”

邀月臉上無驚無喜,問李世民道:“你呢?也是這個看法?”

李世民本來也想這麼回答,不過看到邀月寧靜的眼睛,沉吟了一下,說道:“楊廣此人雖然有這麼多缺點,不過不可否認,他也確實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分裂突厥,挖大運河,甚至征討高麗,只是他做事太過急躁,最後反而弄得天怒人怨,只能說空有大志,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

“二哥,你們不都是說楊廣就是因為挖大運河,才弄得民生艱難的嗎?你怎麼也贊同他挖大運河了?”

李世民看了邀月一眼,耐著性子解釋道:“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也越來越短缺,加上北方突厥人時不時南下打秋風,關中地區已經養活不了太多的人了,而我聽說南方物產豐富,所以如果不想餓死人的話,勢必要從南方調運糧食,而想要更方便地調運糧食,走水路是最划算的,楊廣此舉可謂是弊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不是說他是為了方便去江南的嗎?”

李世民說道:“不管他是因為什麼初衷,可是畢竟做了一件惠及後世的好事。”

“那二徵高麗呢?據說現在又準備三徵了。”

李世民面露煞氣道:“區區彈丸之地,也敢捋我天朝虎鬚,不管是哪個皇帝,也忍不了他們跳出來得瑟。”

接著,李世民換了一副悲天憫人的語氣說道:“怪只怪楊廣此人好大喜功,低估了對手,導致兩次征討都無功而返。可惜了那些百姓,據說從河北至遼東,一路上幾乎是白骨皚皚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