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召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由於前面的紀年出現錯誤,裸奔在此更正,第十章看是光緒十年。有書友反應時間過於混亂,裸奔今後按照皇帝廟號紀年的則是中國農曆,後面會寫出公元紀年!)

法國人自從開始對越南進攻以來,一直是打一陣,談一陣,談完再接著打。每次開打的時候整個官場的人都揪心的等待著戰報,然後老佛爺就會派出特使前去“交涉”。等與法國人達成“停火協議”,馬上雨過忘雷,舉朝一片文恬武嬉的局面。在這種反覆中,老佛爺受不了了,著令李鴻章必須與法國代表達成最終協定,即刻中止邊亂;另一方面,主戰派左宗棠等人紛紛被委以重任,隨時準備在和談失敗之後與法國兵戎相見。

其實慈禧此刻大舉使用被罷黷的恭親王心腹,正體現了她那高的馭權之術。恭親王下馬,意味著原來朝中兩位親王互相制約的局面被打破。慈禧怎會看著醇親王一方獨大,所以慈禧大力使用恭親王一手提拔的大臣,使得醇親王雖然掌權,但是實權依然掌握在這些大臣手裡。既然恭親王一直隱忍就是為了奪權的這一天,他當然不會甘心成為老佛爺掩飾敗績的一個門面。所以醇親王雖然還未有動作,但是已經暗中開始拉攏一些立場場中立而又有一定才能的外交、軍事人才,意圖能夠將這些人推到臺前。成為自己鞏固地位地力量。

而在恭親王原來的舊部裡,氣氛也並不和諧。左宗棠,這位二十三歲結婚時,在新房寫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氣壯山河宣言的火爆湖南人,這位用武力為中國收回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民族英雄,自從他入仕以來從未改變他對待列強的態度——戰!不過強硬的左宗棠也是孤獨的。因為這個國家已經從骨子開始腐爛,當權者的意志代表了整個國家地整個政治氛圍。在一直主和的老太后眼裡,左宗棠是能征善戰的,卻又是讓她十分頭疼的,因為他在民間的聲望如日中天,甚至有人將其稱作林則徐衣缽的傳人。因此老佛爺不敢罷黷左宗棠引來民憤。卻又因懼怕列強報復而無法重用左宗棠,只得把他招入軍機處,讓他老老實實地在京城呆著。

反觀那個一遇到戰事,便大呼“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以和避戰方為上策”的李鴻章就對老佛爺的胃口得多。其實在李鴻章的觀念裡,中國目前需要的是一個安定的展環境。他也知道自己長期與列強談判,長期依靠著妥協讓步為中國帶來暫時的安寧,已經讓他在民間的聲望一落千丈。不過李鴻章是個真正的政客,他知道大清是誰的大清,知道即便自己不作也有人會這麼做。所以他對老佛爺選擇了順從,一次次頂著賣國、假鬼子地罵名走到談判桌前。然後簽下一份份屈辱的協議。與民間地罵聲同時增長的,是李鴻章地地位與權勢。因為慈禧需要給這麼一個對自己完全屈服、順從的大臣更多的回報。為了自己民間的口碑,李鴻章順應民意大力開辦洋務,使得自己成為了大清洋務第一人,這給他的政治形象有了不少改善。

面對中法戰事,左宗棠以及李鴻章這兩個做了一輩子冤家對頭的人怎能和諧,於是在朝上朝下都上演了一幕激烈的“戰”“和”之爭。顯然,最終還是老佛爺的意志決定了政治走向。1884年(光緒十年41日,再次頂著賣國地罵名。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這是中法雙方開戰以來,第一次以書面的形式簽訂地協議。當李鴻章拿著這份協議回宮覆命的時候。滿朝文武以及老佛爺的松了一口氣:法國人終於滿足了!

不過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信義”思想,怎麼能用來度量列強的野心?就在協定的墨跡未乾的時候,法國的軍隊再次向涼山集結,中**隊的駐地已經進入了他們步槍的射程之內!得知這一訊息,老佛爺暈了,大臣們亂了——是戰是和,已經是擺在整個大清朝廷面前的一個“課題”,而這個“複雜”的課題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滿朝文武去研究,法軍的軍事行動又開始了!就是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環境裡,袁世凱走進了醇親王府,也走上了扶搖直上的仕途……

醇親王如同女人一般細膩的聲音在不遠處響起:“平身吧!你就是袁尉亭?”

袁世凱如臨大赦一般起身回道:“下官便是袁世凱。”

醇親王身形消瘦,要不是有一撇八字鬍掛在唇上,定然象極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左右兩肩以及胸前的圓形補子上,各秀著一團五爪金龍紋,這威猛的神獸不但沒有給醇親王增加任何一點威嚴,反而讓人覺得不倫不類。如同鐵釘劃過玻璃般讓人痛苦的聲音再次響起:“恩,我看過各方對你的評議。你領文官銜卻任職軍中,朝鮮一役可謂戰功卓著,實乃是個善戰的人才。慶郡王大力保薦你,本王想聽聽你對如今中法局勢的看法!”

沒有過多的過場,沒有太多的廢話,這位長相象女人,但行事卻雷厲風行的親王讓袁世凱不敢大意。他鬥落身上的雞皮疙瘩,拿出心中腹稿道:“中法之間,有如秀才與潑皮打架!”

袁世凱這個生動的比喻讓醇親王當即來了興趣:“哦?呵呵,這比喻倒是恰當,不妨詳細說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袁世凱拱手道:“是!我大清天朝上國,歷來以仁、義、禮、德震服四方。自中法開戰以來,雖然我大清多方禮讓,卻屢屢遭到那法蘭西背信棄義的攻伐,此刻情形就如同民間一句俗話: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醇親王點點頭,投去一個讚許的目光:“恩,很好,很好。那依你之見,中法之間該戰該和?”

袁世凱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暗示道:“法國寇邊,兵力不過兩萬。其企圖不過想據地

勒索兵費而已。因此不管選戰或選和,都是可以解I手段。如今不是我們如何來選擇,而是關鍵是要看上諭如何。只要我等順從陛下以及老佛爺懿旨,並且辦好差事,定能解老佛爺與陛下之憂!”

袁世凱這番話無疑告訴醇親王,如今的局勢下,能夠順從老佛爺的意志進行選擇,才能給慈禧解憂,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自己選擇之前必須先猜測老佛爺的意思。聽了袁世凱的話,醇親王臉上滿意之色更盛,當即問道:“那以尉亭之見,上意何為?”

按理來說,醇親王在宮中行走,已經是最親近慈禧的人,不過自從法國開戰以來,慈禧已經連下數次自相矛盾的命令。一會議和,一會派兵,讓醇親王這個當局者迷得一塌糊塗。聽了醇親王半請教,半考驗的問題,袁世凱心裡一笑道:“下官看李中堂主和,而左堂部主戰,雖然政見不和,不過卻都受到重用,此刻似乎難以判斷上意何為……”

說到這裡,袁世凱故意停頓了一下。這讓醇親王心裡失望之極,這袁世凱不是吹牛皮嗎?誰不知道現在主戰的、主和的都受了重用!不過就在醇親王準備下令送客的時候,袁世凱卻接著說道:“但是,從兩人的行事上卻判斷,上意主和……”

醇親王為了迎合慈禧,已經猜度“上意”數日無果。心裡正是鬱悶之極地時候。此刻袁世凱這一下停頓,把醇親王調戲得難受無比,王爺失去了方才的鎮定,急切的打斷道:“哦?尉亭主張議和咯?”

袁世凱卻淡淡搖頭道:“對手既是潑皮,那道理是講不通的……”

“尉亭主戰?”

袁世凱再次搖頭道:“秀才打潑皮,打不打得過先不說。若是與潑皮動手,豈不是自己淪為潑皮?”

醇親王這些徹底被袁世凱調戲傻了:“不戰不和是何選擇?”

袁世凱笑道:“不是不戰不和,是既戰又和!”

“既戰又和?”

看此刻將這醇親王調戲得差不多了。袁世凱失去了方才那種畏縮,坦然道:“按老佛爺一直的懿旨,往往強調‘釁端不可自我開’,而此刻又先派李中堂與法國會談,欲以和避戰。然,如今數次和談不果。眼看法蘭西軍隊就要攻到我大清境內,若此時不戰,我大清顏面何存?陛下何以面對眾大臣和百姓?若此時不戰,那潑皮法蘭西可會收手?因此和是體,戰是輔,以戰輔和,以戰求和才是上意!”

袁世凱的話,頓時將醇親王點醒。按照慈禧一直的決定來看,不管什麼國家來侵犯中國,她都是兩個字“求和”。所以議和才是她目前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不然慈禧也不會第一道聖諭就是給李鴻章。要求他馬上與法國人籤訂協議。不過此時隨著軍隊地節節潰退,而和談又一次挫敗。慈禧已經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朝中主戰一派利用和談失敗,幾乎是全體上書,希望朝廷能夠兵抗敵,民間也是怨聲四起,希望能夠打擊侵略者。在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可能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一味求和,肯定會作出姿態派兵前往越南,不過相信不管最終戰局如何。雙方還是會坐到談判桌前!

陰雲下的醇親王終於看到了一絲陽光,他展開愁容道:“尉亭果然是難得的人才!既然上意是既戰又和。尉亭可想過這戰和之策?”

袁世凱裝作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這……”

醇親王道:“尉亭大膽直言!任何話,在本王面前都可以說!”

等到了這句話,袁世凱答道:“不管是戰是和,關鍵是王爺在這戰和之間可得幾何?”

袁世凱地話再次點中了醇親王的脈門:可不是?管你是戰是和,老子有什麼好處?醇親王笑道:“哈哈……好你個袁尉亭,真乃上天派給本王的良才!”

袁世凱連忙道:“不敢,不敢,下官不過想為王爺分憂爾!”

醇親王此刻走到袁世凱近前道:“尉亭,若你能為我分憂,此後王府你可以隨意出入!”

醇親王的暗示讓袁世凱心裡一振,說白了就是你要是能幫我分憂,今後就是我的心腹!袁世凱跪倒道:“謝王爺恩典!”

醇親王恢復了冷靜道:“那就說說你如何給本王分憂?”

這醇親王的憂慮,袁世凱早就用銀子從慶郡王那裡套出了個十之**。此刻袁世凱起身答道:“王爺所憂者不過上司與下屬兩者爾。”

醇親王此刻已經是攝政王,上司不就是慈禧,他現在頭疼的就是怎麼樣讓慈禧滿意,能夠得到老佛爺的信任!醇親王的下屬,那更是一大心病,無人可用,無人可以從李鴻章等人手裡為他奪來實權!看著袁世凱每每能點中自己的脈門,醇親王現在已經下定了決心:不管什麼代價,一定要將袁世凱招攬過來!

感受著醇親王“飢渴”地目光,袁世凱打個冷戰道:“其實王爺上下兩憂,可同時解之,不過前提條件是,戰和兩利。”

“怎麼個戰和兩利法?”

“只要我們抗戰得勝,挾得勝之威定可議和成功,也就可以分老佛爺之憂。老佛爺之憂一除,王爺不也除去一憂嗎?而且,王爺可以重用推舉些中立而又有才之士,若是他們戰得勝,和得利,憑那些功勞王爺就可提拔他們,這些提拔之恩不就可以解王爺下屬之憂嗎?”

醇親王道:“恩,尉亭此策雖好,可想要戰和兩利太難了……關鍵是哪裡去找這樣的人才?”

袁世凱道:“若王爺信得過下官,我可推薦幾人,定能為王爺立下奇功!”

“哦?尉亭說說看!”

“廣東老將馮子才,越南匪劉永福,淮軍驍將劉銘傳!”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