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都是俗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古瑱王或許在史學家的眼中就殘忍的暴君,統治的手段極為的簡潔粗暴,聽話的留下,不聽話的殺掉,但在修煉者的眼中他就是一位大才。

他在煉蠱之術上推陳出新,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闖出了新高,把蠱與天地之間的大道聯絡在一起,透過蠱,操縱一方,影響一方時令或者元氣,與傳說中合道修士相差無幾,甚至更盛一層。

古瑱王用成千上萬修士的血肉來餵養成年蠱,然後在把這些蠱放在一起,不給吃喝,讓它們互相殘殺,只留一隻,最後一隻蠱便是蠱王,然蠱王一出,天地變色,萬里生靈無不為之膽寒顫慄。

古瑱王旗所到之處,血腥沖天,猛獸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連大唐帝國的精銳正面交鋒,也難以抵抗,只能依靠高大的城牆與之周旋,即使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唐帝國丟失了一個南華州的國土。

盛元皇帝知曉之後,在乾坤殿大怒,調兵譴將,勢要滅了挑釁大唐國威的古瑱國,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沒有人敢挑釁大唐帝國了,盛元皇帝把這次事件當做是周邊所有國家的一種試探,必須要以強勢的姿態殺回去,而且要殺的敵國沒有一絲膽氣來面對帝國。

淪陷的國土中,有些百姓雖然流離失所,但至少保全了性命,而那些仗著自己有幾分本事沒有走掉修煉者卻倒了大黴,全都被古瑱王捉去,禁錮功力法力,寄養蠱蟲。

所以這次戰爭中,古瑱國不僅沒有損失戰鬥力,反而增強了不少。

帝國雖然反應速度快,將士勇猛,但是一股血性面對古怪的蠱術時,也只有白白送了性命,絲毫沒有阻擋住古瑱王的腳步。

這個時候,有著文聖之稱的宰相趙開言向盛元皇帝進言,說,江湖事江湖了,這中詭異的蠱術,還是讓江湖中的那些修煉者去解決。

於是盛元皇帝召代表江湖的九大門派進京,共商征討之事,徵召江湖中無數門派前往邊疆,抵抗古瑱王,若是不從者,便是抗旨不尊,滿門抄斬。

九大門派的掌門帶著江湖同道,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帝國的南疆,看到了修煉者的慘狀,頓時明白,這不僅是朝廷的事情,若是任由古瑱王發展下去,所有的修士都只有淪為蠱王的食物。

一改之前應付差事的無所謂心態,心態一變,上千年傳承的威力就展現出來,大能之士,一劍就可千里之外取人首級,一拳就能集結天地之氣,鑿穿對軍隊伍,然後大肆斬殺古瑱國煉蠱之士,古瑱國潰不成軍,最終古瑱王不得不親自出手。

古瑱王身懷四大蠱王,修為通天,功參造化,一現身,便是風雲變色,風起雲湧,大地震盪,就連天空中的昊日都不敢與其爭鋒,躲到雲層後面。

九大門派掌門單獨對上古瑱王,誰也不是對手,只好九人聯手,共同禦敵,這一戰足足打了一個多月,真是山河破碎風飄絮,日月無光星搖落。

最後古瑱王敗逃,九大掌門也是人人帶傷,無力追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古瑱王逃走。

見識到煉蠱術的厲害和殘忍,九大門派的人認為這是邪法,留存於世,就是禍害,必須毀去,也禁止他人修煉,一旦發現,不管是誰,立即誅殺。

帝國的軍隊是一群最為團結的人,看到自己的兄弟慘死,心中是怒恨交加,殺入古瑱國之後,見人就殺,不管男女老幼,不留一個活口,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八千餘裡的古瑱國,被殺的荒無人煙,徹底的成了無人區,此戰的主帥也被衛道之士彈劾,削去職務,賦閒在家。

法海之前見到的空中積雲,連綿大雨,都是九大掌門與古瑱王十人大戰時候的景象,而現在的大旱則是大戰的後遺症,牽連三州之地。

戰後,盛元皇帝徹底認識到了那些江湖門派的實力,而且這些強大的實力卻不被他掌控,盛元皇帝有些寢食難安。

這個時候宰相趙開言有站了出來,在朝會的時候,諫言,再開一部,與六部並列,管理江湖門派,徹底的把江湖門派納入朝廷的管理之中。

盛元皇帝聞言大喜,當即派出自己身邊的親信劉京大太監和兵部尚書邵兵二人,與代表江湖的九大門派商量組建事宜。

整個江湖實力結合在一起,足以讓朝廷的忌憚,但是江湖門派眾多,根本不可能齊心齊力,朝廷只需拉攏一部分打壓一部分,就不出十幾年的工夫,就能夠把整個江湖門派治的服服帖帖,那些士大夫或許沒有能力與江湖人正面衝殺,但是玩弄人心,借刀殺人,卻是爐火純青。

朝廷說組建一部統治江湖,便是大勢,即使江湖中有些人不願意,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只能想著跟朝廷爭取最大的利益。

大勢確定下來了,那剩下來的就是細節,而商量細節的地方卻成大問題。

九大門派之人不敢去京城,京城乃是一國重地,龍氣匯結之處,對化神之上的修煉者有著天然的壓制,修為越高,壓制越強,到了京城一身的實力就去了九成,在大軍的圍困之下,只能任人宰割,朝廷為表誠意,也不會勉強九大門派。

玄天門、東庭山、天香谷、天山派、北華派、天龍寺、天河幫、洞天門、神王殿九大門派雖然一直為江湖門派之首,但是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極為激烈,既然大勢不可逆轉,那麼大唐帝國的第一次武林大會的舉辦地點就有了非常有紀念的意義,是可以名留史冊的榮光。

九大門派都想要在自己的門派舉辦,相互之間是吵的不可開膠,照這麼吵下去,永遠也不會有一個結果,於是朝廷又只有出來調停,九大門派本著自己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的原則,就把這次舉辦武林大會的資格推到白雲寺身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白雲寺之所以在江湖中名聲不顯,那是因為白雲寺低調,從不在江湖中爭名奪利,他們一直在白雲山上埋頭苦修,然後忙於自己內部的相互爭鬥,更本沒有時間去理會江湖中的事情。

說著爭鬥也不合適,白雲寺的和尚也沒有打架,只是在佛法上有著意見分歧而已,分成兩派,爭辯不休。

因為沒有輪迴,所以也就沒有來世一說,修的都是今生,只不過一部分白雲寺的和尚要渡世人,認為只要所有的人心存善念,日行一善,腳立之處便是淨土,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修行只修自己,渡人只渡自己,只要每個人都能渡得了自己,那麼人人都是佛。

兩派之人自從建寺之後,就避開了江湖,開始內部的爭論不休,爭論無果,便到俗世驗證,沒有想到雙方都得到了很多人的信奉,獲得大量信徒,在普通人之間建立了崇高威望。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