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進入正迴圈的財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二章 進入正迴圈的財政

最終方以智終究不能拒絕姚啟聖。

因為他只有被選擇權,而沒有選擇權。他只要敢拒絕,也許當時不會被怎麼樣。但是定然會被姚啟聖打入另冊。

雖然張軒非常積極的召見大臣,但是真正說起來,張軒積極接見的大臣,大多是高層,比如內閣成員,樞密院幾位,與都察院幾個人。就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圈子。

方以智雖然在張軒心中掛了名的。但是想見到張軒,卻也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依附姚啟聖並非一個很壞的選擇。

在張軒這裡,內閣大臣是有特殊通道的。

姚啟聖帶著方以智來到乾清宮的時候,就看見乾清宮外面的長廊之上,有不少人做在長廊邊上,一個莊重肅穆,猶如泥塑一般。

年底也是張軒大規模召見地方官員的時候,在外面的都是外面的府縣官。他們之所以這個樣子。一來,他們很可能只有這一次,進入皇宮大內。二來,等一會兒,他們在張軒的面前的時間,甚至可以用分鐘來計算。畢竟在年底這一段時間,大夏六七百個縣官,百餘知府,幾個方面大員,時間很緊的。

他們正滿心緊張的打腹稿,如何在最短時間之內,引起張軒最大的注意。好讓自己平步青雲。哪裡有時間想別的。

姚啟聖這一來,李輔國立即過來他們兩個人過去。

張軒也將其他人打發了。

先見姚啟聖。

“這麼說?今年預決算是做不出來了。” 張軒語氣淡淡的,卻讓感覺一道壓抑的感覺,似乎是密雲不雨一般,雖然沒有什麼什麼表示,但僅僅這樣,就讓姚啟聖感到極大的壓力。

這一兩年的時間,張軒也熟悉了皇帝這個新職業。雖然因為不再征戰在外,雖然日日在勤政,但是這樣不得不說,當皇帝的運動量,與征戰在外的運動量差太多了。所以時間一長,張軒的身子難免有一些發福。

而今張軒年過三十歲。也留了須。

短鬚雖然雖然不長,卻讓張軒看上了多少有威嚴多了。當年,偏偏少年郎,也變成了庸俗多了。

姚啟聖連忙說道:“非是臣不盡力,實在是鞭長莫及,陛下入主南京不過數載,雖然有理清天下之心,但是天下多為前明舊臣,耳聞目睹,多為前明殘民舊政。陛下而今欲改之,非一載可成。”

“京師臣已經理順清楚了,都察院,樞密院,內閣各部,乃至宮中開支,臣敢說每一筆都

恰到好處,但是唯獨是各省卻難以同步,南直隸,浙江,江西,這些地方距離京師比較近,還能核算清楚,但是其他省份,他們報上了的資料,能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臣實在是不清楚。”

“臣只能秉直以報陛下。”

“陛下可問方大人。可知地方情況。”

張軒將目光落在方以智身上,方以智立即說道:“臣之前在丈量土地,各地官吏,實在讓臣記憶猶新。”

隨即方以智將他丈量土地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就一一說了出來。

有時間不能討論某些官僚的下限。

明知道丈量天下土地,是張軒主持的國政,這些人還敢做手腳。

方以智所說的有些事情,張軒是知道的,畢竟丈量土地是張軒最看重的政策,故而很多事情,都直通大內。

不過,張軒對此並不是太關心了。

不是張軒變得冷漠了。

而是他見太多了,這天下之大,從來不缺少慘事。張軒如果每每聽見一件,都痛哭流涕。張軒就不用做其他的事情了。

“你準備怎麼做?”張軒淡淡的問姚啟聖道。

姚啟聖心中輕輕松了一口氣,就知道已經過關了。說道:“臣準備今年預決算表,只做中央,明年再做地方的,請陛下給我一年時間,臣願意巡視各府,將這一件事情做下去。”

張軒說道:“好。這一件事,你去與張首輔說。各地方官員有不肖的,張首輔自然會為你清理了,這是重中之重,萬萬不可怠慢。”

姚啟聖心中一動,他知道張軒的話裡,有敲打的意思。

張質與他的紛爭,雖然侷限在小圈子。但是張軒哪裡能不知道啊,下面的人關係太好了,張軒擔心,下面的關係太不好了,張軒又擔心國政了。

姚啟聖立即表態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想首輔大人請示。”

張質說道:“這事情先放一放,今年財政尚且寬裕。姚卿做得好。”

姚啟聖說道:“此事乃方大人之功。臣不敢居功。”

昭武二年的秋稅,對大夏來說。是一劑強心針。給夏軍財政很大補充。

江南,浙江一帶。本就是中國傳統財政重點區域。大規模清丈之後,稅收就有了很大的氣色,不過,江南的稅負本來就不輕,再增加也增加不到哪裡去了。不過順順利利的收上來賦稅,就比昭武元年全國的賦稅。

可見其中增幅之大。

更讓張軒高興的是,這樣的收稅,百姓增加的負擔並不是太重的。

再加上其他各省,有些地方已經清丈好了,有些地方還沒有清丈。但是張軒預計今年稅收能超過兩千萬兩。即便是差一些,也差不多。

這還僅僅是田稅。

除卻田稅之外,張軒還有很多其他收入,如海關關稅,長江個港口的過稅,已經南京,蘇州那些大城市中商戶的坐稅。特別是那些數千張織機,近乎工廠的作坊。

張軒一有空就研究怎麼從上面收到稅,既不能打擊積極性,有利於產能擴張,又要讓政府在這樣的產業之中分一杯羹,因為只有利益才是政府扶持資本發展的源動力。

否則,張軒在世的時候,還能鼓勵,等他一命嗚呼了。局勢也維持不下去。

當然了,除卻這些,最重要的兩項還是國債與鑄幣收入。

國債收入就不用說了,而鑄幣收入更是接近田稅的大項了。在張軒的規劃之下,西方輸入的銀元直接在港口換成制式銀元之後,才能採買中國物品,要知道流入中國的銀元,大多是張軒所模仿銀幣的母本,也就是西班牙銀元,但是偏偏張軒要將西班牙銀元以銀兩記重,而大夏銀幣,卻要一枚抵一兩銀子,要知道張軒銀幣雖然也是一兩重,但實際上只有七錢銀子。等於憑空多收兩成關稅。

西方人也無可奈何。只能當做成本。

當然這僅僅鑄幣局銀子來源之一。畢竟大夏國內儲備的銀兩決計不在少數。在張軒禁止流動銀兩,只准流通銀幣的政令下。每天有大量銀子在各地兌換成銀幣。

張軒從中看到滾滾的財源,也是張軒財政收入之中的另外一條腿。

當然了,即便如此,也支撐不起戰爭的龐大開銷,只能說,大夏財政恢復超過張軒的預期。甚至張軒與內閣商議覺得,如果沒有天災的話,昭武三年,昭武四年,這幾年的財政收入,應該能保持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

這也是碧蹄館之戰後,鄭成功與阿濟格相安無事的重要原因。

因為打仗,就是打錢,只有有錢才能打下去,沒有錢是什麼辦法都沒有的。之前的朝鮮戰事,已經將南京府庫都燒完了,特別是跨海征伐,物資消耗不少,但是價格上翻了好幾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或許夏軍本是也不是太熟悉這種運作方式,總之海運的成本極高。

但同時因為財政前景良好,張軒膽子就大了起來,想給清廷找些麻煩,這也是朝鮮主將突然吃香。以至於鄭成功不得不先回來一趟的原因。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