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太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太學

即便是這一次丈量七府,如果沒有閻應元坐鎮。單單憑藉名聲,就讓小兒止啼。這丈量之中,還不知道有多少麻煩事的,即便如此,這些麻煩事情也從來不少。

張軒見狀問道:“此去丈量可一切順利。”

“陛下,”方以智說道:“臣有下情上秉。”

張軒說道:“方先生請講。”

方以智說道:“江南地勢與北地不同,地勢因為河道分割決裂,大片的土地,幾乎沒有,田界也彎曲轉折,臣不得已只能截零取整,很多畸零地塊,都略過不計。此臣無奈之處,但也為後世開僥倖之門。還請陛下降罪。”

張軒聽了,微微一嘆,如果是在張質勸諫他之前,他聽了這樣的話,雖然不會怪罪方以智,但是心中未免記住這個問題,以待將來處理,但是而今,卻也知道,處置這些畸零地塊,所耗的人力物力,恐怕在這一點點賦稅之上了。

只是恐怕如此一來,將來江南的地界全部變成了畸零無比。 老百姓的狡猾就是如此這般的。只是想來那些有地數百畝的大戶不會這樣做,讓老百姓沾便宜也就沾了,這等稅源流失,也只能流失了。

張軒說道:“方先生一片愛民之心,何罪之有。即便方先生不如此,朕也有意如此,朕觀戶部之文書,兩下有八位數,如此纖毫之差,所為何事,徒徒令百姓勞苦,胥吏上下其手而已。”

“朕有意下令,戶部文書只到文,文以下,皆四捨五入。為百姓方便。”

這也算是國民數學水平的提高,之所以有這樣的數字,因為很多稅收都攤牌下去了,省裡有一額度分給府裡,府裡在分給縣,縣再分給裡,這裡面難免要用到除法。

自然有除不盡的時候,各種雜七雜八的演算法之下。自然在小數點下面無限延伸了。

這個弊端,張軒自然是要清理的,但是而今戶部最重要的事情,是廢兩改元。其餘的事情只能放一放了。

“陛下如天之仁,臣替百姓謝過陛下。”方以智說道。

方以智自然知道,不要小看這些零零碎碎的數字,這就是胥吏上下其手的關鍵,只有差一絲,就能讓百姓補上一兩,可以說,張軒省去這個,不僅僅讓朝廷計算更加方便,雖然省掉了數千兩銀子,但是百姓少叫的恐怕不僅僅數千兩了。

張軒所部知道,這一件事情,在清朝康熙年間同樣做了。

“各地賦稅徵收如何?”張軒問道。

方以智說道:“閻大人奉陛下之命,所有賦稅都按一條鞭法徵收,除此正稅,再無附加。再加上大半胥吏都被清理過,剛剛上任的軍中老人,做事還算清廉。百姓負擔並不算重。”

張軒松了一口氣,說道:“如果就好。”

方以智見張軒如此,猶豫了一下,說道:“只是有一事,還要稟報陛下。”

張軒說道:“先生講。”

方以智說道:“江南重賦倍於其餘府縣,簡直是觸目驚心,江南產出雖然多,但是這重負也支撐不起來。民生唯艱。”

張軒聽了,眼光微微有些閃躲,說道:“此事朕知之,只是而今,數十萬大軍仰仗江南賦稅。朕也沒有辦法,只要天下一統之後,再行免稅,且苦百姓數年吧。”

方以智也知道,面對而今才財政狀況,張軒能維持原狀,儘量不加稅已經是不錯了。更不要說免稅了,只是他擔心這暫且苦百姓幾年,恐怕一苦就要苦上數百年了。

江南重賦形成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因為江南人支援張士誠,朱元璋困以重賦,此言未必是真,但是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多依賴江南的賦稅卻是也事實。

很多江南賦稅都在那時候加上去的,一直沒有減下來,比如鎮江將有一筆七千兩的賦稅,當時從鎮江南下進攻張士誠的將領臨時徵調的賦稅,但這七千兩一直在鎮江,一直收到明亡。

這也是很多江南府縣,與江西府縣,漸漸一道省界之隔,賦稅就差出不少。

張軒當然知道不合理,但是不合理都這麼多年了。江南百姓也都習慣了,免稅固然是大好的事情,但如果從其他地方找出這一筆銀子,可就難了。

張軒也只能將錯就錯了。

不知道是不是說了這些話,張軒心中有些慚愧,還是別的原因,張軒也就沒有多留方以智,只是細細問了地方的情況。張軒問完之後,說道:“方先生辛苦了,有方先生這一批弟子在,方先生今後無須到處奔波了,只是想要丈量天下土地,絕非而今這幾個人就行了,正好群臣都奏請重設國子監,朕有意請先生掌管國子監,培養人才,以備將來之用,也讓先生留在京師,備朕諮詢。”

張軒如此任命,方以智自然沒有說不大答應的,立即說道:“多謝陛下,臣定然不負陛下之命。”

說完這些,方才起身送方以智出宮。他開始忙碌其他事情了。

很多庶務都在張質的手中,但是更多的事情,張軒是不會讓張質插

手的。

雖然閩海之間的事情,是到了收尾時分,但是對於朝鮮的情況,張軒必須先行佈局了,如是等等。

而方以智一出宮門,就被人攔住了,一僕役說道:“我家老爺請大人過去一敘,就在前面酒樓之中。”

方以智雖然不知道人是誰,但想來也是朝中某位官員,畢竟這天子腳下。不遠處就有禁軍把守。

方以智淡淡的說道:“帶路吧。”

不過片刻,這僕役引方以智來到了路邊一酒樓。

酒樓第三層已經被黃宗羲包下來了,空蕩蕩的唯有黃宗羲第一,把酒自酌。見方以智上來了,立即起身說道:“密之兄好久不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方以智說道:“原來是太衝兄。”

兩人寒暄了幾句,彼此坐定。

黃宗羲為方以智倒了一杯酒,說道:“方兄,此去江南辛苦了,不過也算是苦盡甘來,將來執掌國子監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養望數年,未必不能一望鳳台。”

方以智嘆息一聲,說道:“過獎,過獎。不過是一些傳言而已。”

說實話,方以智也沒有想過有今日,他當日過來,不過是為了方家找一個出路而已。

卻不想不過數年之間,就有如此變化。

鳳台鸞閣就是武則天將唐代政事堂改了名字,明人好用古稱,這鳳台就是指內閣。

不過,方以智不管怎麼說,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很多事情也是懂的。在沒有正式詔令下來之前,他自然不好向外面說什麼。

黃宗羲說道:“方兄簡在帝心,而今南京上下誰不知道。”

方以智說道:“黃兄,有什麼話就直接說,這可不是你的性格。”

“好。”黃宗羲說道:“在下不才,被陛下看重,令我上書言科舉之事,其中有言及國子監方面的,還請方兄斧正一二。”

方以智心中一動,暗道:“國子監的風聲,我是來到京師之後才聽到的。雖然陛下令我掌管國子監,培養數學上有長才的人才,但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章程,我心中也沒有底。而黃太衝常在翰林院,消息靈通,陛下命他上書,說不定能從中窺視出一點陛下的心意也好。”

方以智說道:“太衝兄相邀,我怎麼能不答應。”

黃宗羲請方以智斧正,其實也是想從方以智那邊窺視出陛下的心意,方以智未必不知道。

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