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文武兼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323章 文武兼備

長安天業酒樓的雅間裡,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為首的人竟然是李光輝,一個大桌子上坐了能有十幾個人,全是十六七歲,十八九歲的少年人。

其中一個能有十七八歲的人,說道:“漢王你能行嗎?聽說皇上傳旨,這次可不分出身。”

李光輝哈哈大笑:“丁龍,咱們是軍事學院的,還怕那些土包子?恐怕文試一場下來,前五十名就是咱們的了。”

丁龍說道:“那是,咱們怎麼也不能給父輩丟臉,不過我……”

一邊的晉文說道:“沒事,我父親說了,筆試和文考一樣,糊名謄錄制度,咱們是專業的,他們哪行,我擔心漢王武試的時候。”

李光輝不滿了,他是王爺,是漢王,軍事學院是照顧他,單獨進行了一次小考試,他成功進入軍事學院,成為一年級新生,丁龍,晉文他們可是老學員。

這次參加比試很複雜,但皇上聖旨,軍事學院畢業最高的能擔任排長,學參謀作業的也只能是副職,如果能在武舉中奪取前五百名,那就是校級軍官,最差也是少校,所以自認為可以的,都報名參加這次考試。

本來以李光輝的水平,他根本就不可能參加,但他一再要求,作為軍校副校長的丁解元也就同意。為此軍事學院同意,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參加,哪怕不行也是一次鍛鍊的機會。

大唐軍事學院一千多名學員,報考人數竟然達到了三百多人,這讓李孝很來氣。筆試前五百名參考,如果軍事學院有三百人參加,那恐怕就是獨佔三百名額,在軍事理論上恐怕無人能和軍事學院的人相比。

不過還有那些直接參加武試的,相信武試一條就能讓軍事學院的人被淘汰大部分,這是軍校與民間的區別。李孝也沒辦法,冷兵器時代,武藝和功夫是主要的。

因此頒佈了這次比試的規則,文科上要求對國際形勢、軍隊指揮、戰略戰術、軍隊後勤和士兵訓練,五個方面,分別寫出一篇策論,按評分水平決定名次。

第二個專案是個人努力,兵器、騎射和挑戰對抗三個單項,按單項分數平定名次。第三項是戰場指揮,按前期的水平分數,指揮不同的人數對抗作戰,按總分數來決定每個人的最終名次。

為這次武舉大考,兵部動用了最大的考試團隊,從正在組建的軍隊中抽出一個師的兵力,二百多營級軍官參加考試。李孝對這次武舉大比非常重視,那些文臣不明白,皇上為什麼下這麼大力氣,但作為兵部和參謀部都明白。

李孝要開始他的殖民統治時代,大唐的目標並不是突厥一個地方,包括了整個亞洲,李孝要東南西北四面開花。對那些什麼民族融合,什麼版圖擴張,什麼殖民統治,一般人並不清楚,他們只是知道一點,皇上要征戰天下,開疆擴土。

這對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擴軍三十個師,讓大唐正規軍達到五十萬,是軍隊的目標,人才也就成為最重要的。

所以兵部和總參謀部一點也不敢怠慢,在新春聯歡宴會上,皇上又發出了一道聖旨,讓武舉大比的溫度再一次上升。李孝傳旨,在秋季舉行恩科文科大比,錄取三百六十名進士。這次的考試很重要,一旦考中錄取的將直接出任地方縣令以上官職。

作為三省最高的中書令宋景,最先明白過來,皇上進行的是官員儲備。為什麼?新羅,遼東就是例子,皇上的戰術不是把那裡打下來臣服之後就完事。

原來新羅的官員上到國王,下到縣令,一個不用,所有官員全是從大唐吏部派出去的,如果把突厥滅掉,那得多少官員?從地域面積上,突厥可是遼東,新羅的好幾倍。

所以大唐需要大批的官員,這道聖旨引起的轟動不亞於武舉比試,還沒有過年的時候,隨著傳召天下,偏遠地區的學子就有動身前往長安的。這又是一次不小的震動,雖然只是三百六十名,可這次中舉的將直接成為高官,讓很多人都動心了。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這是天下文武青年共同的心願,同時實現幾個人的抱負和理想。對於全國湧現的熱情讓每天累半死的李孝樂得嘴都合不上了。這些全是人才啊!集中天下英才的大唐,將走向強盛和輝煌,他要實現自己的大亞洲一國夢想。

在李孝心中,成吉思汗算老幾,看我李孝的,武力第一,文治第二,文武並用,天下太平。

當新年鐘聲剛剛過去沒幾天,丁解元報告兵部軍隊擴編完成,這麼快?李孝吃了一驚:“丁愛卿,怎麼會這麼快?“

丁解元一笑:“這得歸功於皇上這次武舉大比。各路武士雲集長安,在文試中淘汰的人,還有一些有志於從軍入伍,自認沒有能力參加考試的,直接報名參軍,所以軍隊擴編非常快。“

這次軍隊擴編是在五個點上完成的,以長安為中心,全國共劃分出五個大軍區,分別為東北軍區,西北軍區和東南軍區,西南軍區,加上中央軍區,每個軍區共計是六個師,而中央軍區沒有步兵師,是騎兵師,炮兵師和裝甲師,特種師和警備師,共計三十個師的兵力分佈,兵部也對各軍區的司令和參謀長進行了調整。

丁解元彙報完,遞上了軍官的任職建議,李孝接過來,進行了小部分的修改,然後以聖旨下發。到武舉比試的前一個月,軍隊擴軍正式完成。

不少將領高升,最上火的是姬允,當他接到聖旨的時候,想拒絕執行。想了好長時間才不得不交代一下事情返回長安。還有一個不太滿意的人就是沈川,但也無奈的搖頭執行。

他們是兩個軍區的司令,但這次皇上傳旨,姬允和沈川全部調回京師出任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對此兩個人雖然有意見,但認為皇上是明升暗降,奪取他們手中的兵權。如此認為能不執行嗎?所以儘管不滿意也什麼沒說,返回長安,作為這次武舉的主考官接手工作。

李孝的御書房裡,姬允一臉的鬱悶:“皇上要是不行,讓我當一個師長,哪怕團長也行,我想上前線。“

沈川是特戰隊出身,當初帶領兩千人的特戰隊遠征西域,保護安西四鎮十多年時間,一個特戰大隊擴大為兩個整編師,兵力更是達到了五萬之眾。雖然沒有佔領西域全部地區,但也控制了安西四鎮,保證絲綢之路暢通,可謂功勞赫赫。西南軍區組建,正是準備對突厥和吐蕃用兵的時候,把他調回出任什麼副參謀長,心情也鬱悶得要死。

他也說道:“皇上,要不我和溫兆倫換一換吧,我看那小子就來氣。”

李孝笑笑:“二位是不是認為我變相的奪取你們的兵權啊?”

兩個人嚇一跳,連忙說道:“不敢”

李孝嘆口氣說道:“二位,姬允最清楚了,於雲封是忠臣,是良將,他對大唐忠心耿耿,但是卻因為水平問題戰死在遼東城下,幾千官兵陣亡。這證明軍事學院出來的人並不能直接勝任軍隊指揮,他們需要戰場的實踐和鍛鍊。你們作戰經驗豐富,而年輕一代需要機會去鍛鍊,把你們的知識和才能傳下去,大唐才能永遠強大,明白嗎?”

兩個人肅然起敬,皇上深謀遠慮,連忙躬身說道:“皇上目光遠大,臣等佩服。”是不是變相的奪回兵權兩人不敢肯定,但皇上能這麼說以讓他們感激。

李孝笑笑:“還是少拍馬屁,這次你們回來,和丁、晉二位共同為朕搞好這次武舉。還有,知道韓成訊息嗎?”

兩個人搖頭,說道:“不清楚,聽說他去嶺南了,再也沒有他的訊息,皇上是不是赦免他吧,韓成也是忠於皇上的。”

李孝說道:“朕從來沒說韓成不忠心,但遼東一戰確實是指揮問題,他作為前敵指揮,卻帶兵襲擊大和國軍隊,這是沒清楚他的位置,才有遼東之敗。如果知道他的訊息,一定報告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是”兩個人共同答應。當時皇上確實把韓成免職閒在家裡。他說出去走走散散心,隨後就沒有了訊息,但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嶺南,那是煙瘴之地,蠻夷橫行,嶺南道大唐控制並不嚴格,韓成為什麼要去嶺南,沒人知道,不過都為他可惜。

韓成也太看不開了,當初許王府護衛隊的人如今只要還在的人,最次也是師長。像丁解元,晉文斌已成為軍隊最高指揮者,而韓成比姬允,沈川他們都高。

對韓成如此輕率,兩個人也惋惜和來氣,只能點頭答應。看著兩個人離開,李孝的眼裡是深邃,他心裡唸叨著:“韓成,委屈你了,希望能解決吧。”

這是李孝的一大暗中計劃,可能沒幾個人知道,他也不能說,只能心裡想一想。但他沒有時間想這些了,最龐大的武舉考試正式開始,早春二月的長安暖風吹過,楊柳新吐,草木發芽,一片欣欣向榮。

經過年前年後的淘汰,前來長安的十幾萬人終於剩下了不足兩萬人,而其中絕大部分進入了軍隊,並沒有回家。皇上的選拔公平公正,那些失去參加考試的人,大部分選擇了進軍隊,否則擴軍計劃不可能這麼快完成。

兩萬人仍然是龐大的數字,今天長安有些安靜,各大酒樓裡也冷清的很多,只有那些前來長安的文士學子們還在高談闊論。因為他們還有半年時間才能考試,所以很輕鬆。

這麼冷清是今天長安十五個裡坊同時開始考試。這是武舉第一科考試策論。本來要求可以再家裡寫,但為了避免出現找人帶筆,所以集中一起考試。題目考題也是臨時才出現的,五天時間,每天完成一個策論,文筆測試共計需要錄取五百名,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將才,統兵大將只有武藝是不行的。

通遠坊的考場是臨時準備的,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每人一張桌子,筆墨紙硯準備好了。每個人都很緊張,有的低頭思考,有的奮筆疾書。

蘇秋陽只是一個人,雖然他的三個夥伴已被淘汰出去,但也進入了武試之中,只是文試沒有。沒辦法,劉虎,趙奇和孫超他們的文化水平實在太差,沒有直接淘汰是他們還識字。

所以進入文試的只有他一個人。想想劉虎他們對他的鼓勵,蘇秋陽一笑,低下頭刷刷的開始寫。這些是他對兵法和戰爭的理解。五天時間要完成五篇策論,這對學武的人來說也很困難。(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