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過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條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衚衕被一陣“噼裡叭啦”的鞭炮聲給吵醒。

絲絲冷風穿過,帶來了冷,也帶走了火藥味。

積雪都化沒了,今兒天很好,不說風和日麗那也是萬里無雲。

中午一家人就全圍在了紫檀八仙桌,看著桌上的美味佳餚。

“嗨,嗨你把口水擦擦,沒出息的樣子”

不用想這必是我那可愛的老孃蘇桂蘭是也。

大過年的就不能給點面子,雖說就我們三個人,說出來也是很沒面子的。

完了,這事讓蘇桂蘭一知道,就等於親戚朋友都知道了。

暗恨自己這嘴把不住門,怎麼能放水出來,羞煞我也。

一邊用手擦了下嘴,還嘴硬的解釋:“哪有?您眼花了,您老坐,做飯累了吧!兒子給你按按臂揉揉腿好好孝順一下您”

“可別,我怕你給我拆了”

這小子準沒好事。這以後便有新鮮事給姐妹們聊了。

你們做飯有什麼好吃的,我做的飯我兒子聞一下口水就能把前胸給打溼了,這話說出去肯定能博一大群吃貨粉。

“這怎麼可能,您現在連自己親生兒子都不相信了嗎?”

駱濤很不相信這事實,不死心的追問。

“就是親生的我才怕呢”

呃!這話怎麼聽怎麼就讓人不好了呢?

“你娘倆能消停會不,吵了祖宗們”駱少逸聽了一會,止住了兩個人的吵鬧。

只見正堂大條案上有香爐香燭,香爐中點了香三根,香燭放在銅燭臺上並沒有點燃。

牆上掛著一幅祖先像,共有駱家四代先人,包括了爺爺駱敬和奶奶駱白氏。

駱濤對奶奶印像太淡,在駱濤七八歲的時候,怹老人家便走了。

這話一說,他們便都噤了聲。

讓人看笑話就夠出醜了,這讓祖宗們看玩笑這人可丟不起,以後見到了,那場面想想就能讓人一激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吃飯,吃飯,這事想多了容易當真。

駱濤最愛的“八大碗”,今年終於湊一起了,往年都只來四個,最吃不上的時候,時間太長也不記得了,最差也有兩個。

這京城的八大碗還分了好多種,高檔次的也就是今天做的這桌;還有低檔次;

還有粗和細八大碗,還有什麼“滿族八大碗”和“清真八大碗”,國人在吃這方面真的可以說真琢磨個精闢。

別處的八大碗再好吃,也沒自己親孃做的手擀麵好。

駱濤拿起了筷子,感覺到了什麼,又把筷子放了下。

“好了,家裡就我們三個人,也別講那麼多老禮了”駱少逸還沒動筷子,便說了這話。

你想想這話說的也沒毛病,家裡就三個人定那麼多規矩,不就是自己玩自己嗎?

這八菜為:大碗三黃雞、大碗黃魚、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

駱濤上去就把唯一的雞腿,用筷子拽了下來,為什麼就一隻腿,那另一只腿呢?

要不說老孃蘇桂蘭小氣,大黃雞就有半隻的料,這要是開飯店還了得。

不只這一道,其它也是只有不到一半的量,今天是“八小碗”。

這事啊!沒有什麼好講的,在駱濤眼裡是小家子氣,在蘇桂蘭眼裡這是節約,能吃多少做多少,守著不浪費的原則。

駱濤能感覺到一股殺氣,不要想也知道是誰?管她怎麼想,先吃到嘴裡再說吧你。

這一頓下來,滿嘴油光,平時也不缺肉吃啊!

怎麼今天就有這麼大的胃口,幸許是心情好吧!

吃過飯,幫著父母收拾了一下,又看看桌子,幸好上面有塊桌布,不然這塊油就可能浸木頭裡面去了。

家裡空間小,這幫寶貝是受大委屈了,坐的椅子,吃飯的桌子,吃飯的碗,牆上的畫那一個簡單了。

這可大的京城,除了那些真正的豪門,像這麼佈置的就找不出來幾家了。

時間快點過去吧!我要坐順風車掙大錢,買房置業。

把油漬清理完,駱濤便挨屋的瞧瞧,檢查一下,這要出了點問題,那不得要了駱濤親命了。

駱濤從書房拿了三本老線裝賬薄,先把傢俱,瓷器,字畫分別造冊。

先北房開始,傢俱十七件,書畫六件,算好就去西廂房傢俱三十三件,沒有別的。

再去自己居住的東廂房抄家,傢俱十六件,古錢幣六枚,瓷器四十一件。

書畫雜項六十三件,郵票有四版,古書籍百冊,綠色金條六盆。

祖傳之物文徵明行草書《蘭亭序》和“蘭亭書齋”和田玉章一枚。

這些年自己買的再加上祖上留下的書籍,寶貝也近三百件,還有一些近代的瓷器雜項也有幾十件,那堆廢料也價值不菲。

雖然沒有上千上萬件,但也沒有買過太多的現代藝術品,以珍品居多。

這大多在友誼商店和信託商店買來的,還有一百多冊古籍是駱家幾代人的收藏。

整理了一遍,對此非常滿意,現在雖然不多,但是也把房間充實的滿滿得。

特別是駱濤的書房,進去之後,彎個腰就能撿個百萬。

加油,繼續努力吧騷年!

整理好這些,天也漸漸黑了起來,爆竹聲真是一陣接著一陣,吃飯的時候也沒有停過。

吃過晚飯,外面又下起了雪,衚衕裡充斥著那已回不去的童年。

笑著哭著,追逐打鬧,有調皮的男孩還故意把炮仗放在女孩提著的燈籠裡。

“啪”的一聲就能把那花燈裡面的蠟燭給炸滅,如果運氣不好,燈籠就會被點燃。

這時候還很少有塑膠的燈籠,多以竹子和細高梁杆做燈籠的框架,外面是一層薄薄的宣紙,用膠水沾上。

然後穿個細還要結實的繩,一邊綁燈籠一邊系在一個長十五公分左右的竹棍,再按好蠟燭,這個燈籠就做好了。

燈會每年都會從春節前後到元宵節結束。

過年最欺待的幾件事,莫不過買新衣,吃上一頓好吃的,還要點壓歲錢,放鞭炮,自己做個燈籠。

做燈籠主要是和小夥伴們攀比,誰做的好,誰又做的巧。會點書畫知識,也會舞文弄墨拽上那麼幾句。

有點像文藝青年,“文藝青年”是這個時代最火熱的詞彙,長年霸榜。

現在校園裡的小年輕們,有幾個人肚子裡沒幾首或數十首當下風靡的詩歌。

啊!文藝青年的時代來了。

改革開放之後那些經典的小說,差不多都在這個時候被創作出來,就連馬衛都也是在這個時期發表自己的作品。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