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第1部 洪武大帝_第三十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創造性思維

勝利的朱棣並不輕鬆,因為他的地盤還是很小,他的軍隊仍然不多。在戰勝吳傑之後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勝利,並在徐州沛縣燒掉了南軍大批糧草,斷了敵軍的後勤補給。朱棣本想乘勝追擊,但南軍卻早有準備,河北、山西一帶將領也紛紛出擊朱棣老巢北平。朱棣為保大本營,只好收兵回城。

此時的朱棣終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壓力並不是因為某次戰役的失敗造成的,而是因為他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的這次冒險行動似乎不可能成功了。朱允炆佔據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自己所有的地盤不過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論人力資源、物資儲備自己都遠遠比不上朱允炆。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無法徹底擊敗對手。

朱棣已經開始相信,戰爭如果這樣繼續下去,總有一天,他會率領著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對方的幾個小兵抓住送去領賞,然後屈辱地活著或者是屈辱地死去。

失敗算不了什麼,希望的喪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一直支撐著朱棣的希望之火看來也已快要熄滅了,還有什麼指望呢?那年頭搞房地產的不多,也沒有那麼多工地,總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來的磚頭砸死吧。況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輪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就在此時,一個訊息改變了朱棣的命運。這個訊息是朱棣潛伏在宮中的宦官提供的,他們派人給朱棣送信,表示京師兵力十分空虛,如趁虛而入,一定可以一戰而定。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但朱棣看後卻是氣不打一處來,為什麼呢?因為朱棣並非身在蘇杭,從北平打到京城,談何容易?!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問題在於朱允炆是絕不可能讓開一條路讓他打到京城的。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山東。此地民風彪悍,士兵作戰勇猛,而且還有名將鎮守,無論如何也是很難打過去的。在朱棣看來這是一個很難克服的障礙。但這個障礙真的存在嗎?

朱棣不會想到,自己在無意中已經陷入了一個思維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東嗎?

在我們的思維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盲點,而創造性思維就是專門來消滅這些盲點的。所謂創造性思維並不一定是提出多麼高明的主意,很多時候,這種思維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瞭解的,但問題在於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知道。

比如美國國家航天局曾發現,太空梭上的一個零件總是出故障,不是這裡壞就是那裡壞,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始終無法解決,最後一個工程師提出,是否可以不要這個零件。事實證明,這個零件確實是多餘的。

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思維中,是存在著某些盲點的,而我們自己往往會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中。對於朱棣而言,山東就是他的盲點,由於在濟南遭受的失敗給了他太深的印象,他似乎認為如果不攻下濟南就無法打下京城。

如果朱棣就這樣鑽下去,他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但關鍵時刻一個具備這種思維的人點醒了他,這個人就是道衍。

道衍之所以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謀士,是有道理的。他不讀死書,不認死理,善於變通,他敏銳地發現了朱棣思維中的這個盲點。

朱棣就如同一個高明的小偷,想要入室盜竊,精通撬鎖技術,但濟南這把鎖他卻怎麼也打不開,無論用什麼萬能鑰匙費多少時間也無濟於事。此時老偷道衍來到他的身邊,告訴他,其實你的目的並不是開啟那把鎖,而是進入門內,現在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扇木門。

於是朱棣放棄了撬鎖的企圖,抬起他的腳踢開了那扇門。

門被開啟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被開啟了,朱棣終於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終點——那閃閃發光的寶座。

在地圖上,那扇門的名字叫徐州。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宮內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將領們,準備出發。但這次的進攻與以往並不相同,因為朱棣已經下定了決心,這將是他的最後一次進攻,他看著自己的將領們,長年的出兵征戰,這些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張玉、譚淵,還有很多的人。而自己卻總是回到同一個起點。與其這樣磨下去等死,不如奮力一搏!

“打了這麼多年仗,什麼時候才到頭!此次出兵作戰,當做最後之決斷,有去無回,有生無死!”

不成功,便成仁!

最後的衝擊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衝擊。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鐵鉉等人已經得到了訊息,修好城牆等待著朱棣來攻堅,然而事情發展讓他們大出意料:朱棣並沒有去找他們的麻煩,而是取道館陶渡河,連克東阿、東平、單縣,兵鋒直指徐州!

盛庸和鐵鉉慌亂了,他們明白朱棣的企圖,他的目標不再是德州、濟南,而是那最終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讓朱棣達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於是他們一反防守的常態,開始了對朱棣的追擊。

第一個追上來的是平安。他率領四萬軍隊尾隨而來,速度極快。在平安看來,朱棣雖然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但徐州城防堅固,足以抵擋北軍,至少可以延緩一段時間,到那時可以內外夾攻,徹底擊破北軍。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朱棣竟然沒有攻擊徐州!

原來朱棣在擊敗城中守軍之後,守軍便龜縮不出,企圖固守。但朱棣玩了一招更絕的,他繞開了徐州,轉而攻擊宿州。平安得到訊息後大吃一驚,朱棣竟然置徐州於不顧,很明顯他的目標只是京城!

朱棣就如同一頭火牛,什麼都不顧,只向著自己的目標挺進。這種豁出一切的敵人是最為可怕的。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三月,平安得到訊息,朱棣已經離開徐州,趨進宿州。眼見北軍行動如此迅速,平安命令士兵急行軍,終於趕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在他看來,朱棣急於打到京城,必然不會多做停留,只要能夠追上北軍,就是勝利。

然而平安萬沒料到的是,跑步前進的朱棣並沒有忘了自己,朱棣已經在淝河預備了禮物相送,權當是感謝平安率軍為他送行。

當平安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到淝河時,立刻遭到了朱棣的伏擊。原來朱棣為了切掉這根討厭的尾巴,已經在這裡埋伏了兩天,等平安軍一到,立刻發動了進攻。平安沒有想到,追了一個多月的朱棣竟然在這裡等待著自己,全軍毫無防備,被輕易擊潰。平安反應很快,立刻扯著自己的戰馬繼續狂奔,只是奔跑的方向與剛才的完全不同而已。而他的殘餘部隊也紛紛效仿,平安這一個月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地跑來,跑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朱棣的攻擊雖然打垮了平安,但也減慢了自己軍隊的前進速度,而南軍也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追擊的部署,重新集結人馬追了上來。朱棣也終於明白,盛庸等人是不會讓他安心上路的,只有解決掉這些後顧之憂,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五月,南軍和北軍終於正式相遇在睢水附近的小河,南軍的統帥依然是平安。事實證明,如果光明正大地開打,北軍是沒有多少優勢的。雙方經過激戰,北軍雖然略佔優勢,但一時之間也無法打敗這只攔路虎,而此時正值南軍糧草不足,朱棣判斷,現在正是南軍最為虛弱的時候,如果發動總攻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光明正大出牌的人,他還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襲。

他如往常一樣在河對岸排布士兵,卻把主力連夜撤到三十裡外,趁著三更半夜渡河對南軍發動了進攻。朱棣晚上不睡覺,摸黑出來親自指揮了偷襲,他本以為這次夜渡對岸一定能夠全殲南軍,但他也沒有料到,在對岸,他會遇到一個曾給他帶來很多麻煩的老熟人。

朱棣整隊上岸之後便對平安軍發動了進攻,平安軍果然沒有防備,陣腳大亂。就在全軍即將崩潰之際,一支軍隊出現了,這支軍隊正是南軍的援軍,帶隊的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祖,他帶領部隊日夜兼程,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他立刻命令軍隊投入進攻。

朱棣萬沒料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深夜裡又多出一支軍隊來,在糊里糊塗地挨了徐輝祖幾悶棍後,他意識到大事不好,隨即率領全軍撤回。徐輝祖趁勢大敗北軍,並斬殺了北軍大將李斌。

朱棣的這次夜襲可以用偷雞不著蝕把米來形容,不但沒有完成戰略任務,反而丟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而更大的麻煩還在等待著他。

回到大營後,將領們長久以來積累的憤怒終於爆發了,他們一直背負著反賊的罪名,拿著自己的腦袋去拼命,雖然朱棣帶給過他們很多勝利,但隨著戰局的發展,他們也已看出,勝利似乎還很遙遠。此次出征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直撲京城,但現在遭遇大敗,卻連京城的郊區都還沒有看到。

掉腦袋的事情,是決計不能馬虎的,至少要討個說法。於是他們紛紛向朱棣進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紮營(其實就是變相撤退)。

其實朱棣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所謂直搗京城不過是個許諾而已,怎麼可能當真?何況路上有這麼多車匪路霸,要想唱著歌進城只怕是難上加難,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後撤軍心必然大亂,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他一如既往地用堅決的語氣說道:

“此戰有進無退!”

然後,他下令願意留在此地的站到右邊,願意渡河的站在左邊。朱棣又打起了如意算盤,一般這種類似記名投票之類的群體活動都是做做樣子,他相信誰也不敢公開和他作對,但這一次,他錯了。

將領們呼啦啦地大都站到了左邊。這下子朱棣就真沒辦法了,他十分生氣地說道:

“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在這個困難的時候,朱能站了出來,他支援了朱棣,並大聲對那些將領們說道:

“請諸位堅持下去吧,當年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最終不也佔據天下了嗎?現在敵軍已經疲弊,坐困於此地,我軍勝利在望,怎麼能夠有退卻的念頭呢?”

將領們都不說話了,這倒未必是他們相信了朱能的話,而是由於張玉死後,朱能已經成為第一大將,素有威信,且軍中親信眾多,得罪了他未必有好果子吃。經過這一鬧,該出的氣也出了,該說的話也說了,反正已經上了賊船,就這麼著吧。

朱棣以一種近似感恩的眼神看著朱能,看著在這艱難時刻挺身而出支援他的人。他也曾經動搖過,但嚴酷的現實告訴他,必須堅持下去,就如同以往一樣,不管多麼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戰爭的勝負往往就決定於那“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靈璧,最後的勝利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決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說北軍即將失敗,應該把徐輝祖調回來保衛京城,於是剛剛取勝的徐輝祖又被調了回去。留在小河與朱棣對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於感覺此地不易防守,兩人經過商議,決定合兵到靈璧堅守。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兩人屬下士兵本來就已經疲累交加,護送糧餉的隊伍卻又被朱棣擊敗,糧餉全部被奪走,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軍的老命,飯都吃不飽,還打什麼仗。於是兩人一碰頭,決定明天突圍逃跑,為保證行動一致,他們還制定了暗號:三聲炮響。

第二天,南軍士兵正在打包袱,準備溜號,突然之間三聲炮響,士兵們聽到暗號,二話不說,撒腿就跑。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三聲炮並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號,正好相反,這是北軍的進攻訊號!

原來北軍也在同一天制定了進攻暗號,而這個暗號正好也是三聲炮響!

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這是一個極為滑稽的場面,準備進攻的北軍正好遇到了倉皇出逃的南軍,哪裡還講什麼客氣?北軍順勢追殺,不但全殲南軍,還俘獲了平安等三十七員大將,只有何福跑得快,單人匹馬逃了回去。

朱棣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勝利,他踢開了前進路上的最後一顆絆腳石,開始向最後的目標挺進。

靈璧之戰徹底擊潰了南軍的主力,至此之後,南軍再也沒有能夠組織起像樣的反攻,在歷經千辛萬苦、戰勝無數敵人後,朱棣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盛庸、鐵鉉、平安已成為過去,沒有人能夠阻擋我前進的步伐!

朱棣的下一個目標是揚州。此時城內的守護者是監察御史王彬,此人本想抵抗,卻被屬下出賣,揚州不戰而降。

揚州的失陷沉重地打擊了南軍的士氣,壓根不用看地圖,只要稍微有點地理常識,也知道揚州和南京有多遠,朱棣的靖難之戰終於到了最後階段,他只要再邁出一腳,就能夠踏入朝思暮想的京城。

坐在皇城裡的朱允炆已經慌亂到了極點,他萬萬想不到,削藩竟然會搞到自己皇位不保。他六神無主,而齊泰和黃子澄此時並不在京城之中,他的智囊團只剩下了方孝孺。既然如此,也只能向這個書呆子討計策了。

方孝孺倒是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拿出做學問的態度,列出了幾條對策:首先派出大臣外出募兵,然後號召天下勤王,為爭取時間,要派人去找朱棣談判,表示願意割讓土地,麻痺朱棣。

朱允炆看他如此有把握,便按照他的計劃行事,希望這位書呆子能夠在最後時刻拉他一把。

後來的事實證明,方孝孺確實是一等忠臣,但卻絕對不是一等功臣。他所提出的外出募兵、號召勤王都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朱棣已經打到了門口,怎麼來得及?

而所謂找朱棣談判割讓土地換取時間就更是痴人說夢了。玩弄詭計爭取時間正是朱棣的強項,哪裡會上方孝孺的當?朱棣辛辛苦苦、勤勤懇懇地造了四年反,並不是為了拿一塊土地當地主,他要的是天下所有的一切。

話雖如此,當時的大臣們還是按照方孝孺的部署去安排一切,其中最重要的與朱棣談判的任務被交給了慶成郡主。請諸位千萬不要誤從這位郡主的封號來判斷她的輩分,事實上,她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長輩,按照身份和年齡計算,她是朱棣的堂姐。

慶成郡主親自過江去和朱棣談判。朱棣熱情地接待了她,這也使得這位郡主認為朱棣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了一大堆兄弟骨肉不要相殘之類的話,朱棣聽得很認真,並不斷點頭稱是。

慶成郡主頓覺形勢一片大好,便停下來等待朱棣的答覆。朱棣看她已經講完,才終於開口說話。

而他所說的話卻著實讓慶成郡主嚇了一跳。

朱棣用平靜的口氣說道:

“我這次起兵,只是要為父皇報仇(不知仇從何來),誅滅奸臣,仿效當年的周公輔政足矣,希望皇上答應我的要求。”

然後他意味深長地看了這位堂姐一眼,接著說道:

“如果不答應我的要求,我攻破城池之日,希望諸位兄弟姐妹馬上搬家,去父皇的陵墓暫住,我怕到時候驚嚇了各位。”

說完後,朱棣即沉吟不語。

這是恐嚇,是赤裸裸的恐嚇!慶成郡主以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自己的這個弟弟,原來自己剛才所說的全都是廢話,而這位好弟弟不但一意孤行,竟然還敢威脅自己。

她這才明白,在這個人眼中根本沒有兄弟姐妹,在他看來,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是支援他的,就是反對他的。

慶成郡主不瞭解朱棣,也不可能瞭解朱棣。她根本無法想象朱棣是經歷了多少痛苦的抉擇和苦難的煎熬才走到了今天。眼看勝利就在眼前,竟然想用幾句話打發走人,簡直是白日做夢!

朱棣把他與慶成郡主的談話寫成了一封信,並交給她帶回去,表明自己的態度。

朱允炆知道了談判的結果,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滅了。他的對手沒有也不會下一道“勿傷我侄”的命令,他審視著皇宮中的一切,那些宦官、宮女和大臣們仍舊對他畢恭畢敬,但他心裡明白,即使不久之後這裡換了新的主人,他們依然會這樣做的。

因為他們只是僕人,只要保證他們的利益,主人之間的更替對於他們而言實在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朱允炆終於發現,所謂擁有天下的自己不過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無助的人,他的一生並不是用來享受富貴和尊榮的,從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經開始,他要防備大臣、防備藩王、防備宦官和身邊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寶座是一個公開的目標,要隨時應付外來和內在的壓力與打擊。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護自己的權力,一旦權力寶座被人奪走,也就同時意味著他生命的終結。因為皇帝這種稀缺產品在一個統一的時代有且僅能有一個。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社會法則。

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在於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難的那一刻其實已經決定了兩個人的命運,一個是朱棣自己,另一個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沒有回頭路,其實他也沒有,因為自古以來權力鬥爭只能有一個獲勝者,非此即彼。

事情已經到了這步田地,聽天由命吧!

一張空頭支票

朱棣在回絕了朱允炆的求和後,發動了最後的進攻。他陳兵於浦子口,準備從這裡渡江攻擊京城,而他沒有料到的是,在這最後的時刻竟然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領著南軍士兵做了殊死的反擊,並打敗了北軍,暫時擋住了朱棣。盛庸確實無愧於名將之稱號,他在最後關頭也沒有放棄希望,而是選擇了頑強地堅持下去。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誠,雖然他並沒有把這種忠誠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軍隊長期征戰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士兵們十分疲勞,都不願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這一次朱棣也動搖了,因為他也看出部隊確實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會全軍崩潰。

如果朱棣就此退走,可能歷史就要改寫了,所謂天助有心人,當年被黃子澄的英明決策放走的無賴朱高煦帶領援軍前來助戰,這可是幫了朱棣的大忙。他十分興奮,拍著自己兒子的背深情地說道:“努力,世子身體不好!”

這個所謂世子就是他的長子朱高熾,這句話在朱高煦聽來無疑是一個傳位於他的指令。於是便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攻打盛庸,在生力軍朱高煦的全力支持下,北軍大破盛庸,之後一舉渡過長江,到達了最終的目的地京城。

朱高煦是肯定會拼命的,因為打下的江山將來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誰拼命?不過他似乎並沒有仔細分析朱棣的話,朱棣其實只是說世子身體不好,也沒有說要傳位給他。這句話絕就絕在看你怎麼理解,而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這句隱含了太多自由資訊的話對於朱高煦來說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朱高煦是大家公認的精明人,但要論機靈程度,他還是不如他的父親,他似乎忘記了支票只有兌現才有效,而他的父親很明顯並不開銀行,卻是以搶銀行起家的,這樣的一個人開出的支票如果能夠兌現,那才是怪事。

無論後來如何,至少此時的朱棣達到了他的目的,順利地過了江。下一步就是進城了,可這最後的一步並不那麼容易,我們前面說過,當時的京城是由富商沈萬三贊助與明朝政府一同修建的,城牆都是用花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十分堅固。而城內還有十餘萬軍隊,要想攻下談何容易!

城內的朱允炆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拒絕了逃往南方的決定,聽從了方孝孺的建議,堅守城池。這位方孝孺實在是個硬漢,當朱允炆怕守不住,向他詢問如果城池失守該當如何時,他竟然說道:

“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方孝孺雖是書生,一生未經刀兵,但大難臨頭卻有錚錚傲骨,可佩!可嘆!

話雖如此,但方孝孺敢說硬話,也是因為京城比較堅固,朱棣連濟南都攻不下,何況京城?

可是方孝孺並不懂得,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朱棣也不是傻瓜,他敢於率軍圍城,自然有破城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十分有效。

朱棣的攻城法就是利用他的間諜。現在是時候介紹他的兩位高階間諜了,這兩個人負責鎮守京城的金川門,一個是谷王朱橞,另一個是李景隆。

李景隆與朱棣自幼相識,後雖交戰,但李景隆頗有點公私分明的精神,不管打得多厲害,並不影響他和朱棣的感情。而且從他那糟糕的指揮來看,他也算是朱棣奪得天下的功臣。

雖然李景隆打過很多敗仗,被人罵做草包飯桶,但畢竟在氣節上沒有什麼問題。而其後來私通朱棣的行為卻給他戴上了一頂新的帽子——“內奸”。如果把靖難比做一場足球賽,李景隆原先的行為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蹩腳的後衛踢進了烏龍球,而在他決定出賣自己的主人後,他就變成了一個打假球的人。

至此,李景隆終於解下了自己的所有偽裝,他不但不要臉,連面具也不要了。此後他在朱棣的統治下繼續苟延殘喘地活著,綜合看來,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無恥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這樣的兒子,可能會再氣死一次。

無恥的李景隆無恥地活了下去,並不奇怪,因為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在這兩個內奸的幫助下,朱棣的軍隊攻入了京城,江山易主。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