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社會與變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王瑾越發的發現這極東之地到處都是寶貝,越是知道這裡到處都是寶藏,就越是對身在紫禁城的皇帝敬畏。

這些事皇帝是怎麼知道的,皇帝陛下怎麼會知道遙遠的東方還有如此大的一片大陸,而且很清楚的告訴自己橡膠樹具體在那個位置。

這一路從東方港向南走來,王瑾發現極東之地的地形與皇帝給他地圖一模一樣,就像皇帝陛下親自走過的一樣。

王瑾知道自己必須回國了,在東方大陸蒐集到的重要物資要抓緊時間送回國內,尤其是皇帝急需的橡膠。

在沒有建成的東京城工地,王瑾留下了一個協的海軍陸戰隊,並且留下了足夠兩年使用的物資以供官兵使用。

留守官兵不但要負責繼續建造城池、房屋,還要在城外開荒種地,農耕文明到了任何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當地是否有農耕的條件。

很明顯,東京城是個非常農耕的地方,氣候炎熱多雨、土地肥沃,是理想的水稻種植基地。雖然說北方士兵不會種植水稻,但是他們還是可以在土地上嘗試種植其他的一些種子,比如培植在本地獲得玉米、木薯等作物。

當然還有那些已經發芽的樹苗,也需要留守士兵維護,並且在培育的過程中找到最合適的培育方法。王瑾給他們的任務是,等到下一批移民到來的時候,他們能夠建造起足夠的房屋,開墾出足夠的土地供移民使用。

遠航最難的是沒有熟悉的航線,有了熟悉的航線,航行就只剩下了枯燥的漂流。回程的航程沒有任何的波折,乘著信風和洋流,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王瑾便回到了大明旅順港東洋艦隊基地。

這一趟的遠行可以說是一趟賠錢的遠行,雖然說遠行的費用是用倭國的賠款在支撐。不過大明朝廷現在已經習慣了海軍的遠航帶來的是豐厚的利益,這樣一次沒有多少利益的遠航並沒有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視。

朝廷不重視不代表皇帝不重視,朱瞻基非常清楚這一趟遠航的意義何在。在收到王瑾從東方大陸回來的訊息,朱瞻基第一時間下旨王瑾回京述職。

王瑾的艦隊帶著運往京城的各種種子和物資停靠在東洋艦隊在天津的軍港,物資上岸之後,被裝載到馬拉鐵軌車上,運往京城。

王瑾是第一次乘坐大明的鐵軌車,鐵軌車給王瑾的最大感受就是速度快,由於鐵軌與車輪都是光滑的鋼鐵,摩擦力小,馬拉起來自然是省力不少,同樣的重量馬匹自然會跑的更加的快速。

其次是鐵軌車要比馬車平穩的多,王瑾可是感受過馬車的顛簸,若是遇到官道年久失修,坐在馬車裡的感覺可是非常的酸爽,不把人顛散架了不罷休的樣子。

天津軍港到京城三百多裡,馬拉鐵軌車中途只停靠了一次,換了一回馬匹,只用了四個多時辰便趕到了京城。

早上出發不到天黑就趕回了京城,這讓王瑾非常的吃驚,這樣的速度快趕上了六百裡加急了。

王瑾是內宦,進宮並不需要向宮中遞牌子,只把宮中的腰牌遞給守門的羽林軍士兵,便順利回到了宮中。

到了宮中,王瑾第一時間便去求見皇帝,不過皇帝卻在坤寧宮,今天正好趕上昌平公主抱著孩子回宮看望父母。

做為大明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採用平民嫁娶的方式下嫁給大臣之子的公主,昌平公主從小就享受了萬千寵愛,在方家內也是地位尊崇。

方家對皇帝能夠以尋常的嫁娶方式將公主下嫁到方家,方家對此感激涕零,這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一個訊號,方家的長子不是駙馬,不是依靠尚公主獲取榮華富貴,兒是可以繼續建功立業的。

事實也是如此,方瑛到現在還是雲南京城兩頭跑,一年在京城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只有在年節的時候才會回家省親。

而昌平公主並沒有留在京城享受富貴,而是跟著丈夫一起雲南京城兩頭跑,這一次回來也是因為快要年底了,兩口子回京城與親人團聚。

如今已經是大明宣德十八年的年底,新的內閣班子已經完全掌握了大明的政事,朱瞻基現在完全就像一個甩手掌櫃,除了一些特定的大事,什麼事都不管。

朝廷有了制度,一切按照制度來就行,只要各項監督機制不腐敗爛掉了,大明朝的政治執行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大明朝如今的社會風氣已經從保守變成了開拓,一些思想活躍的富戶百姓,已經自發的將眼光瞄向了海外,如今大明對外貿易的主體早已經由皇家主導變成了由百姓主導。

朝廷現在要做的是管理好大明的各個海關,做好海關的徵稅與核查工作,最近一次的內閣會議決定成立了大明的海關總署,大明海關總署的提督大臣是當年的小兵王仲義。

這個當年為了吃飯當兵的少年,如今早已歷練成了大明的肱股之臣,成了掌管大明海關大管家,可以說掌管著大明賦稅的半壁江山。

這是個舉足輕重的位置有太多的人盯著,都盼著王仲義犯錯,好將其彈劾下來換上自己人,王仲義心中明白自己坐上這個位置,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更是因為他是皇帝的嫡系親信,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大明發展到如今的水平就是那些對皇帝最痛恨的讀書人,也不得不承認皇帝的新政是真正的富國愛民之政。

地主們發現採用他們的土地老百姓已經不願意耕種,沒有土地的百姓更願意去農場做工,不管有沒有收成,農場主都必須要給做工的百姓按時發工錢。

地主們發現農場的方式種地更加的有效率,需要的人手也更加地少,相對佃租土地,地主需要付出更多的風險,然而收益卻更高了。

不少有識之士發現使用更加先進的工具雖然一下子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是長遠來看成本是會降低的,因為這農業機械不是用一次以後就不再使用,而是每年都會使用。

有了這樣的認識地主們漸漸的由地主轉向農場主,一些零散的地塊兒,透過各個地主之間互相置換,形成了連片的土地。

他們根據對農場的觀察發現越是連片大的土地,耕作效率越高,也更加適合使用農業機械。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催生了農業機械的研發熱情,不斷有新式的農業機械誕生,而且耕作技術也隨著土地集中化,發生著根本的變化。

農場主們耕作土地的時候,想的是如何更加便捷的使用機械耕種,收穫和管理,而不是依靠大量的人力。

這就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演變需要時間的催化,當然土地的集中造成了另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大明朝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因為實行農場化管理,地主用不了那麼多的額佃戶,沒有土地、沒有資本的百姓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進入城市選擇當工人,做工掙錢養家,另一條就是大明這些年一直在鼓勵的移民。

不想做工,就是想種地,那就移民到海外,海外有海量的土地等著他們去耕種,這樣的政策執行了這麼些年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大明的人口呈現了兩個趨勢的分流。

第一個趨勢是城市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百姓進入城市,給新興的工業階層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使得越來越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透過海外貿易輸送到海外。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大明的人口越發地不夠用了,農村的剩餘人口是有限的,透過農場化富裕下來的人口用不了幾年就會消化乾淨。

大明朝這兩年出現了用工荒,這就造成了勞工價格的上漲,工廠主與農場主為了留住人就只能透過加薪、提高待遇的辦法把勞工留住。

這樣的現象引起了大明朝廷的注意,長此以往由於沒有人幹活,勞動力成本上漲,會導致大量的工廠主與農場主破產,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原本皇帝一直在背後努力宣傳女人做工、自食其力,這樣的宣傳並不被社會接受,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社會哪裡是這麼容易改變。

女人做工也只能集中在紡織行業,其他行業還是禁止女人涉足,然而因為勞動力的短缺這樣的思想開始鬆動。

一些行業開始出現女人的身影,甚至一些思想極端的女子高喊出了“女人一生只嫁一個男人,男人一生只娶一個女人”的口號,這樣的口號雖然被大多數男人抵制,覺得這是女人不守婦道,是女人善妒,是七出之一。

可是思想一旦鬆動就會造成多米諾骨牌的效應,隨著全民教育的推行,女人受教育的比例逐漸提高,纏足這種泯滅人性的做法,被女人們當成了男人壓迫女人的象徵,激進的女人甚至要求女人嫁人也要嫁一個纏足的男人。

當然這兩種極端的聲音並不被整個社會認可,不過有識之士開始認真思考男女問題,女人到底是不是男人的附庸,到底是不是靠男人養活的。

眼下大明女性就業最多的兩個地方,一個是蒙學堂,一個紡織業。而且蒙學堂的老師大多出自各地的青樓,隨著各地學堂建設的深入,一些早施行新政的地方,比如房山、山東等地已經培養出來大量的新式教育下的人才。

新的官員招募方式讓原本的科舉越來越不受人青睞,十年寒窗考中科舉,還得進入政務學堂學習之後,才能分配到各個地方任小吏。

而新式學堂出來的學生只要考中政務學堂,就能跟他們這些讀書人一樣在政務學堂學習之後分配到各個地方做小吏。

原本的科舉制度,只要考中進士最差也能當一縣之長,一個毫無施政經驗的小白,一下子放到了這麼重要的位置上,能做好是奇蹟,做不好才是正常。

讀書人發現自己若是不作出改變,砸如今的大明越來越沒有競爭力。這些能夠讀書有成的讀書人,其智力都是大明百姓中的佼佼者,一旦他們發現自己需要改變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他們會毫不猶豫的轉身投入到新的規則當中。

讀書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有些人會展現出讓人無比敬佩的風骨,另一方面有些人恨不得有奶就是娘,為什麼都是讀一樣的聖賢書,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事實上有風骨的讀書人是鳳毛菱角,沒有風骨的讀書人才是大眾,這就可以證明有沒有風骨跟讀不讀書沒有必然的聯絡,而是有風骨的人本身就自帶著風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大多數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榮華富貴,除了少數理想主義者,大多數讀書人所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那不過是拿來謀取富貴的藉口。

這也是朱瞻基敢於推行新政的原因,因為他非常清楚讀書人反對新政不是為了所謂的理想,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當新政再強力推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讀書人憑藉著自身的高智商,一定能夠找到自己新的利益訴求。

這個時候讀書人就是華麗麗的轉身,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利益訴求上去,從此就會與新政有了共同利益。

其原理非常地簡單,任何的改革都是創造一批得利者,打壓一批得利者,從而使得國家在這一進一出間獲得更多的利益。

同理,當男人發現女人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的時候,男人就會不自覺地降低自己的地位,所謂的男權社會就會慢慢瓦解,女人的地位也就會慢慢地提高,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決定男女地位的從來不是理論知識,而是經濟基礎,當女人自己能夠養活自己,不需要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的時候,女子的思想就會開始覺醒,就會要求更多的權利,要求與男人平等的聲音就會提高。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