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備份後面的秘密(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九章 備份後面的秘密(三)

李強聽完小孩子天真的話,笑著問道:“你家裡面的人過得不開心嗎?”本來只是隨意問的一句話,沒有想到小孩子居然認真的點點頭說道:“太爺爺過得一點都不開心,每天都在問我什麼時候能夠董事,看到太爺爺每天心情都不好,我心裡面也不舒服,我知道,只要我能夠找到工作,就算是懂事了,那麼太爺爺在天堂上面也會開心的,爺爺他們也不管我,李主席叔叔,你可以幫幫我嗎?”

李強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子如此的成熟,這麼小就懂得怎麼去關心別人在乎別人的感受,拉起他的手邊走邊笑道:“其實你已經很懂事了,你的太爺爺知道的話,一定會開心的,只是你現在還小,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夠做到的,只要你慢慢的長大就可以了,因為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慢慢積累起來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做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白了嗎?”

小孩子點點頭,跟著李強一起慢慢的走在草原上,扎西多吉和周文兵也跟著走上來,扎西多吉一臉嚴肅的說道:“你太爺爺交給你的東西,對於李主席來說,十分的重要,現在爺爺就要你和我們一起去拿出這個東西來交給李主席,知道了嗎?”

聽見自己爺爺的話,小孩子皺起了眉頭,半天才說道:“爺爺,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個晚上,最後還是決定不能夠交給你,因為這是太爺爺交給我的東西,太爺爺在交給我的時候就說過,這東西不能夠告訴別人,更不能夠輕易的交給別人,就算是爺爺你都不能夠告訴,我已經告訴你了,如果被太爺爺知道,他會生氣的,現在再讓我把東西拿出未他會更加的生氣的”。

李強聽完輕輕的笑起來說道:“小孩子就知道遵守承諾,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有的時候,一個承諾會害死很多的人,這樣的承諾你也要去遵守嗎?你太爺爺當年交給你的時候,自然不知道,今天我會來這裡拿東西,是要去懲罰壞人,但是我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話,一定不會拒絕的,你好好的想一想吧!”

**曾經說過:“做一個人很難,做一個好人更難,但是要做一個一輩子都做好事的好人更是難上加難”,李強望著這個孩子,小孩子好像想了很久才慢慢的說道:“既然是李主席叔叔要這個東西,那麼我就拿出來吧!只是那個東西在我家裡面,從這裡去我家裡面要走很遠的路啊!今天晚上都到不了家的,怎麼辦啊!李主席叔叔”。

李強聽完也是一呆,趕緊問道:“你家是在哪裡?”

扎西多吉慢慢的靠過來,對著李強直接說道:“李主席,這孩子家在杭州,但是父母都比較忙,所以就一直都由我來照顧,每年都會回去一次,你看我們現在就要去杭州嗎?”李強點點頭,拿出電話給軍隊裡面的人打了一個電話,半個小時之後就看見一架軍用直升機落到這裡,李強笑了笑說道:“來,李叔叔帶你坐軍用的直升飛機”。

來到直升飛機上面,小孩子開始還好奇的望著這裡那裡的,坐到後面才望著一臉平靜,不知道在想什麼東西的李強問道:“李主席叔叔,如果古陶瓷之類的東西,我們可以用那些方法來辨別它的年代,但是有的東西又該怎麼去辨別,就好像古代的書畫這些東西,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話,只要我們稍微一碰就會壞掉的啊!”

李強也很喜歡這個聰明得不像小孩的小孩子,笑了笑直接說道:“首先要鑑定,我們就要學會清楚古字畫常見作偽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照摹——摹是最易得其形似的。摹書有三種方法:先勾後填;不勾徑自影寫;勾摹兼臨寫,又修飾之。第一種,古法先用塗熨黃蠟較透明的紙(稱為硬黃)蒙在原跡上面,以濃淡乾溼墨填成之,所以也稱為雙勾廓填。第二種,以紙蒙在原件上,運用濃淡墨依樣摹寫。第三種,先勾淡墨廓後,再用筆在廓中摹寫(有異於不見筆法的填墨),碰到虛燥筆鋒處才略為填作。以上之法,因為勾摹時必須映於向明處(古代沒有透明線),所以都可稱之為”響拓”。所見唐、宋摹仿晉帖,以及宋以來摹晉、唐畫等,大都用上述三種方法。五代兩宋畫法逐漸複雜,如出現皴染兼施的山水畫等,根本無法勾摹,因此三法漸廢,而大都以臨寫來代替了。但臨寫時也有先取透明紙,依形象(多半是繪畫)輪廓,用濃墨約略勾出部位,取下後,再將紙絹蓋在濃墨勾的稿本上,然後看原作臨寫,這種作法可說是半摹半臨(基本上算是臨本)。

第二個就是臨擬——純粹的對臨,不可避免會稍離原作的形貌。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邊看邊臨,這種方法是對付一些草書和比較寫意的畫面進行的。因為勾稿映看而摹易受拘束,草書和寫意畫一受拘束就顯出死板的樣子來,對臨正可以避免這個毛病。但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也有弊,對臨固然比勾摹要靈活,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臨寫者自己的面目來。例如“三希”之一王獻之《中秋帖》,就是北宋米芾的臨寫本。米氏是縱逸不守法的,因此這臨本(有近於仿)也大露本相,試拿《寶晉齋法帖》中王獻之原作石刻本輔以米芾自書來對比,就能真相大白了。又臨寫時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就必須邊看邊作,所以在書法中的行款方面就會上下左右不相呼應(這與勾摹本的不呼應不大一樣),而且在結體上也容易出毛病。繪畫中山水的皴筆等,對臨的有的也會出現些脫節或渾膩紛亂的現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三個便是仿作,一般在講,仿作是沒有藍本的,作偽者憑自己的想象,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大都是因為缺乏古本臨摹,就不得不這樣作,當然容易露出作偽者的本相來,或與時代風格不相符合。但因為自然活潑,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還有雖有原本,但作偽者略取大意,不予照臨,亦可謂之仿。

最後就是臆造了,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樣,隨意憑空偽造,所見較多的如宋岳飛、文天祥,明海瑞的一般書法;具體的如元泰石華的畫石,楊維楨的雞、明方孝孺的松等。如泰石華(達石花)等三人,根本未聞他們是會作畫的,這種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術常識的鑑別工作者,是聞而必偽的,所以也最容易鑑別出來。用這種方式來作偽畫的原因,主要是取其無有對證,易於欺人,所以原為書畫名手而一時又有不少傷口存世的,是較少有人去“造”它的。

找人代作書畫,落上自己的名款,加蓋印記,叫做“代筆”。書法代筆當然邊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寫,只是印記是自用的;繪畫則有的款字出於親筆,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寫,也只有印記是自用的。代筆書畫雖然是經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偽本不同,但從實質上講,總是出於另一人之手而用著本人的題、印,仍屬於作偽的行徑,這僅僅是出發點有些不同而已。

二、鑑別古字畫依據1.書畫的時代和個人風格鑑別書畫時代風格的形成,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有密切關聯的,也就是說不能脫離它的時代背景。如寫字,自古至今就有過許多變化。宋以前人寫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簡冊,一手懸肘揮寫,後來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勢以及執筆的方法也隨之而改變。再後來由於科舉制度的盛行,不同時期的考試規定,對書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規定雖要寫小楷,但書畫還未限制。由於寫小楷筆鋒活動的範圍有限,手指握管離開筆毫的距離變近了,手臂也隨著貼著桌案。清代試卷到康熙以後更為嚴格,要求行行整齊,字字勻稱,橫平豎直,又光又圓,於是連手腕都挨著桌面了,形成了所謂館閣體的書風。這固然屬於科舉仕祿範圍的現象,但卻是在野的文人、方行的僧道,由於種種關係的影響,也常無形中反映出那一時期的風氣。若問某時代的書風究竟是怎樣,這便須把各代的字跡擺出來觀摩比較,才能理會。只憑觀摩,不作有意識地比較分析,不會看出差別;而只從理論上講求差別不多接觸實物,也仍然是空談而已。

再以書法為例:不僅書法本身關係重要,即從文學方面來看,不論是詩是文,詞彙的運用,事蹟的敘述,思想感情的表達,也都能看也它的時代風格。例如陸機《平復帖》的句法語氣,在明朝人的句法中是不會有的。再就書札行款格式來說,自晉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變化,連稱呼都不相同。今天我們用“千古”作為對死者的衷悼,明代卻用來對生人表示尊敬。清人書畫題款慣用的“某某仁兄雅屬”,明人是不會這樣寫的。不同時代的字,筆畫也不同。武則天時新創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時出現。古代寫書、刻本的書籍可以憑避諱字來斷定朝代,這種鑑別方法對書畫又何嘗不適用?還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制度等等,也都直接或間接有助於判斷時代、小 說 首發區別真偽。

不同時代的繪畫也有不同的風格。古代繪畫創作的操作方式也和元明以後文人案頭作畫的方式不同。唐宋以前,壁畫盛行,畫家們是站著畫的,就是在絹至少上作畫,也多繃在框架上,立著束畫,像今天畫油畫似的。大約從宋代開始,將紙絹平鋪桌上的作畫方式才漸漸興起來。框架繃絹的畫法後來只在民間畫工中還沿用下去。這種立畫的用筆角度和手臂的力量與平畫不同,它的效果也就處然兩樣,這與上述的書法效果問題是同一道理的。

繪畫自古就是為政治服務的,旨在“成教化,助人倫”,“指鑑賢愚,發明治亂”,所以首先促進了人物畫的發展,而《女史箴》、《列女傳》等都是宣揚封建禮教的題材。早期人物的描法,如“春蠶吐絲,始終如一”,繼之而起的有輕重提按近似蘭葉的衣紋,標誌著用筆的進一步發展。轉折快利、頓挫折分明的描法要到南宋才開始流行。山水畫初起時不講究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時代風格。等到畫家知道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將大自然縮寫到畫幅之中,所謂“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累數尺,體百里之迥”,又不禁對此“奇蹟”大為讚歎。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早期山水多攝取全形,要到南宋李唐、馬遠、夏圭諸家擷取山腰、山腳,取景才向另一種趨勢發展。北宋大家如李成、郭熙所畫樹石是中原景色,南宋才出現水天空 的一角“剩水殘山”,這和宋室偏安,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開的。元代文人畫講求筆情墨韻,不以形似為工,使山水面目又為之一變。

唐宋畫家注重創稿,所以說“十日一山,五日一水”,表現他們刻意經營。元明以後的某些文人畫家,構圖落墨往往頃刻而成。五代、北宋的花鳥畫著重寫生,後來才有寫意的“四君子”畫(梅、蘭、竹、菊),這自和文畫有密切的聯絡。以上只是極簡略地提一提時代不同,畫家的思想、生活、工具、方法,都會有所改變以致影響繪畫的風格,而使人看出它的時代特點。這只是幾個例子,至於細緻的分析敘述,自然不是短時間所能講清楚的。

同一朝代的作品,儘管有個人和地區上的差別,如宋代書家蘇、黃、米、蔡異體,山水郭熙、范寬殊觀,但其間還是有某些個共同的風格特點,使人一看而知是宋人的字、宋人的畫。前人臨定書畫看到同一時代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和不同時代作品的相異點,往往說什麼“朝代氣象”,實際上他們所感覺到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時代風格。

個人風格比時代風格還要具體,更容易捉摸。書畫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藝術風格各異,這是我們判別書畫真偽的重要依據。以吳道子的畫來說,他的筆墨技法上的特點主要有三:他描繪物象不是很工緻的,所謂“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人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絢爛的,所謂“淺深暈成”、 “敷粉簡淡”,而被稱為“吳裝”,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畫”。他在早年作畫線紋較細,但後來所用的本條是“蓴菜條”,可以表現“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是以表現對象的細微的透視變化高、側、深、斜為目的,帶有立體感的線條。這種線條比鐵線描能更敏銳地表現出客觀事物的立體造型,和書汪中的草書更接近。吳道子用以組成形象的線紋一向以富於運動感和富於強烈的節奏感而引起評論家的特別注意。他的線紋的表現或被描寫為“磊落逸勢”, “筆跡遒勁”, “筆力勁怒”。線紋是表現手段,而其本身所產生的效果也有助於形成一個畫家所特有的風格。

書畫者執筆的高低、豎立、側斜、懸臂、懸殊肘、懸腕以及下筆時的輕、重、緩、急等,寫作者都有著不同的習慣。這些不同的習慣,必然在筆鋒著紙時有著不同的表現,顯出不同的特點。筆法形式的特點,大致有正中偏側、圓轉、方折、虛筆、實筆、順鋒、逆鋒等。因此,依憑筆法的特點鑑別書畫的真偽,是最為可靠的。筆法對於模仿的人來證明,又是最不容易學得像的。

,紙絹鑑別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鑑別是鑑定書畫又一途徑。根據和國學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較前代有了發展和變化。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這種雙絲絹的經線是每兩根絲為一組,每兩組之間約有一根絲的空隙,緯線是單絲。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託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

紙的質料是判斷書畫年代的又一標準。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苧麻。它的特點是纖維較粗,所以也難以作得精細,它無光、無毛、纖維柬成圓形,有時見木素。隋、唐、五代書畫大都用麻紙,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唐摹(蘭亭序》、杜牧書《張好好詩》,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經卷,無不如此。北宋以後則急劇減少,但北方遼金的經紙還用麻料。以後用麻紙作書畫的則幾乎沒有。

隋、唐之間,開始看到有用樹皮造的紙,大都用楮或檀樹皮,它們的特點是纖維較細,同時又隨著手工業發展進步而產生的精細的佳作。此種質料亦發暗無光,僅比麻紙稍亮一些,纖維束成扁片形,微有紙毛。還有用桑樹皮造的紙,其特點是纖維更細,發亮,紙面容易起長毛,纖維束為扁片形。北宋一開始,在書法墨跡中就出現大量的樹皮造紙。以後,樹皮紙產於全國。竹料的造紙用於書畫始於北宋。竹料堅硬,最難製漿,前人無法處理它,所以不採用。竹料造紙其纖維最細,光亮無毛,纖維束或硬剌形,轉角外也見稜角。北宋中期後,造書畫紙的原料已無不具備,因而從此就不易以紙質來區別時代的前後了。

,裝潢鑑別各個時代書畫裝潢有各自特色,可作為鑑別斷代的輔助依據。如南宋宮廷收藏的書畫有規定的裝裱格式”紹興御府裝潢式,對不同等級的書畫採用什麼材料來裝裱,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手卷用什麼包首、什麼綾子、什麼軸心;立軸的用料的顏色、尺寸、軸頭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宮廷藏畫選擇專人裝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為軸,以彎鵲木錦天碧綾為裝裱,並精製漆匣藏於秘書庫,計有畫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書畫的裝潢形式有進一步發展,書畫卷增加了引首,並且有的被寫上了字,有仿宣和裝窄邊的,也有用綾或絹挖廂寬邊的;立軸則有寬邊、窄邊之分,有的還加了詩堂。清代宮廷收畫的裝裱,有其特殊的風格面貌。唐熙、乾隆時期,裝裱的用料和技術、形式各方面都比較好,卷、軸的天頭綾多為淡青色,副隔水多為牙色綾,臨近畫心那一部分多為米色綾(或絹),立軸有的有詩堂,有的則沒有,但一般都有兩條綬帶。立軸天杆上的圓曲是定製的,與非宮廷有顯著不同。嘉慶以後,宮廷裝裱的質量逐漸低落,立軸的天杆逐漸變粗(晚期成為方形)一部分軸頭不再用紫檀、紅木了,而且顯得比較笨拙。手卷比康乾時期也顯得粗些。

李強一口氣說了這麼多,也擔心他畢竟是一個小孩子,害怕他一時間接受不了那麼多,他倒不會害怕再多給小孩子說幾次,只是有的東西不能夠急,免得小孩子對這些東西失去了興趣,李強可是很清楚的,這些東西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不光是他的興趣愛好,還有他的天分。(全本小說網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