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豐臣秀吉的顯赫戰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豐臣秀吉以武力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轉移內部矛盾,遂於159年4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

日軍總兵力約十五萬,陸軍自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先後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挺進咸鏡道,逼近中國邊境。但其海軍在閒山島被李舜臣擊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159年底,明朝開始派軍赴朝參戰。次年,明將李如松收復平壤和開城,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開始與明朝和談。

1597年初,和談破裂,豐臣秀吉陸續增兵十四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朝鮮。10月,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大敗日軍,明軍也再次進入朝鮮,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蔚山、泅川、順天等城。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全面後撤。明、朝聯軍於後追擊,最終在露梁海域殲滅日軍萬餘人,其殘部退回國內,戰爭結束。

閒山島海戰(公元159年)

159年,日軍侵入朝鮮後,陸軍長驅直入,而海軍卻在玉浦、永登浦、赤珍浦等地遭到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的襲擊,補給物資損失無數。為了及時補充陸軍給養,日本海軍將領九鬼嘉隆派出三路艦隊侵朝,同李舜臣艦隊在閒山島前展開決戰。閒山島水深,利於朝軍的龜船行動,一開始朝軍就利用小規模攻勢誘使日軍進入包圍圈中,待日軍全部進入後,隱藏在閒山島北的主力立刻擺開了鶴翼陣,同時從正面和側面擊潰了日軍。此戰共擊破日軍59艘戰艦、殺死數千人,史稱閒山島本書轉載文學網大捷。此後不久,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滅了敵殘餘部隊。

159年1月日,明將李如松率四萬三千大軍進駐肅川,1月6日,包圍平壤,次日發起總攻。日本將領小西行長佔有地利,退縮在練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槍不停射擊,而李如松則憑藉數量優勢強攻,同時以火攻對抗。雙方均傷亡慘重,連李如松的坐騎都中彈而死。最後明軍疲勞過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長同樣筋疲力盡,無力再戰,連夜率殘兵跨過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於後追殺,殲敵六百餘人。此戰共消滅日軍1646人,生擒5人,明軍傷亡為796人。

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戰爭中的最終戰役。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退兵,日軍士氣低迷。9月0日,中朝聯軍水陸並進,向小西行長駐守的順天展開大規模進攻,並同時強攻晉州。11月,日軍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小西行長提出和談遭拒絕,遂向海軍將領島津義弘求救。島津義弘集結了近五百艘艦船,企圖衝破聯軍防線,打通回國地道路。在露梁海面,與明將陳遴和朝將李舜臣的水軍展開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戰鬥中,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先後中彈戰死,但島津義弘的艦隊也被殲滅了二百餘艘。小西行長倉皇率殘部逃回日本,朝鮮贏得了反侵略戰爭的最終勝利。

相對於信長給人有冷酷虛無的印象,秀吉則給人有平易近人的親切形象,在加上他以一介貧農子弟,能夠攀升至權力的頂點,自然散發出一股草莽英雄的魅力。因此,飽受身份制度桎梏之江戶時代的一般庶民,對秀吉的成功物語充滿憧憬,並多少抱有秀吉情結。江戶時代也因而出版了為數不少的秀吉一代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太閣記》。

同樣以《太閣記》為書名的作品很多,但是由於作者不同,因此書名《太閣記》上面再冠上作者的名字。例如,小瀨甫庵的著作稱為《甫庵太閣記》;川角三郎右衛門的作品則稱為《川角太閣記》。若只以《太閣記》為題者,一般指的是《甫庵太閣記》。另外,也有附上插畫的《繪本太閣記》,由竹內卻齋撰寫,岡田玉山繪圖,自然也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版本的《太閣記》,其內容皆與史實有相當的距離,並且記載著各種有趣的軼事,不過那是史實或是作者捏造的故事,則不得而知。

在各種版本的《太閣記》中,以土屋知貞的著作《太閣素生記》中所記述少年時代的秀吉之信憑度較高。不過,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著作,不如說是口述訪談的彙編,來得更恰當,裡面收集了秀吉少年時代的各種情報。

話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結果走到引馬(即今天的濱松市),受僱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加兵衛。三年後的一五五四年,秀吉以十八歲的年紀回到尾張,遇到昔日玩伴一若。這時的一若已經成為織田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頭(下層武士)。於是在一若的引薦下,秀吉也成為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其後,秀吉乃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並且於一五六一年與以後的北政所(禰禰)結婚。一五七三年信長滅亡近江的淺井氏之後,秀吉乃獲得北近江三郡的恩賞。從此,秀吉也成為一國一城的領主,姓氏也從“木下”改成“羽柴。”

除了自我努力之外,秀吉的運勢也很好。例如,一五八二年本能寺之變時,信長已遭暗殺的密信,由於送信的密使走錯陣營,竟讓秀吉因而搶得先機。另外,在秀吉完成統一天下的同時,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灰吹法、掘削法),秀吉的時代日本金銀產量大增。於是,秀吉在雄厚財力的後盾下,不斷地建構城池(大城、城伏見城、聚樂第),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

秀吉能夠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他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促使秀吉最早成為“一國一城之主”的領地在近江。由於近江一帶有琵琶湖以及京都聯結地方之四通八達的本書轉載文學網幹道,自古便具備了商業繁盛的環境。因此,提到近江自然會令人想起近江商人。當多數的大名領主還不懂得重視商業與禮遇商人的時候,秀吉便懂得“算盤優於武器”的道理。秀吉已經看出以一把槍便能闖天關的時代將不復存在。他在近江不斷錄用一些善於理財的家臣,相對於靠槍闖天下的武功派,這些人則被視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秀吉身邊近江出身的家臣為數不少,例如石田三成、增田長盛、長束正家、片桐且元、宮部繼潤、大谷吉繼等皆屬之。在秀吉的領導團隊中這些近江出身的家臣,自然也會進而帶動充滿近江商人性格的決策。

豐臣秀吉,日本征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

日本戰國時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這是個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難自不必說,大批舊貴族也在戰亂中紛紛喪生,新興武士“國眾”崛起,全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大名。

其中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18歲即位,卻頑劣不堪,終日胡作非為,眼見得祖上的江山就要毀在他的手裡,有忠心家臣實在看不下去,竟自殺以諫,織田信長突然來了個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幡然悔悟,從新做人,一變而為勵精圖治的英主。

1567年,織田信長吞併美濃國,仿周文王岐山起兵故事,建造岐阜城,以示一統天下之雄心,就此開始了統一日本大業。

織田信長大軍使用葡萄牙火槍,銳利無比,在統一戰爭中所向披靡。1568年,織田信長大軍佔領京都,從此挾天皇而令諸侯。157年,織田信長廢黜幕府將軍足利義略,室町幕府亡。1575年,織田信長與武田信玄武田勝賴父子作戰,武田氏的騎兵驍勇,聞名全日本,但在織田信長的火槍之下潰不成軍。

秀吉者,出身貧寒,八歲時喪父,隨母改嫁,做了拖油瓶,連姓都沒有。因少年時生活太過貧苦,身體瘦弱,被人送了個“猴”的稱號。

秀吉不甘心如此貧苦一生,一無所有的他在二十歲時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兼併戰爭的洪流中,在織田信長的部下做一小卒,結果就此發達,失去的是枷鎖,得到的是江山。

秀吉以其在苦難生活中磨鍊出來的聰明能幹很快嶄露頭角,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護,157年,更被織田信長封給大片領地,躋身於大名之列。此後,秀吉追隨信長出生入死屢屢立下傑出戰功。

158年,秀吉出征被圍,織田信長率部來救。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營休息,平時受欺壓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變,將織田信長突然包圍於寺中,變起突然,織田信長毫無防備,既無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虜,最後乾脆**了事。一代豪傑就此隕滅。

秀吉得知,迅速回軍,討伐叛軍,很快擊敗明智軍,將叛臣殺死。

此時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剛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國,織田已得半壁江山,餘下的未竟之業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殺死明智光秀後,便以信長繼承人自居,引起信長部將反抗。秀吉接連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後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丨匆年基本統一全國。

158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為自己的根據地,後來成為日本第二大城市。

秀吉以統一有功,向天皇求“徵夷大將軍”之位,但天皇的大臣們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堅決反對,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關白”之位,又被群臣斥為非分之想,天皇卻懾於秀吉之威,不顧群臣反對,封其為關白,又賜以豐臣之姓。秀吉一直為他的出身所困擾,後來還編造了其母服侍過天皇的傳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後。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可能是因為豐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沒什麼條條框框,不像日本社會中上層那樣對中華文化奉若神明,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思想。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

豐臣秀吉決心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將中國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征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年,豐臣秀吉親率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國王出逃,向宗主國明帝國求援。

此時的豐臣秀吉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他很快要到大明國的寧波府居住,因為那裡離印度較近,便於他指揮征服印度的戰爭,還命其子豐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圍一百縣,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年,明大將李如柏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留駐朝鮮南端。日本與明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水陸軍十四萬進入朝鮮,決心與明帝國見個高低。

明軍在大將邢,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產。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國內罵聲一片,那些本來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群情洶湧,豐臣秀吉病倒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日軍也被迫完全撤離朝鮮。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族頓時衰落,織田信長另一部將德川家康趁勢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統一羅馬尼亞那一年,德川家康在關原大戰中獲勝,一舉成為全國霸主,160年,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氏對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統治。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卻努力奮鬥,建立了統一日本的豐功偉業,困於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證明自己,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明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為一個悲劇英雄。(全本小說網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