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物競天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恐龍和當時眾多的生物滅絕,本身就是地球上一大神秘,因為人類只能夠找到恐龍的化石,卻不能夠找到恐龍滅絕的原因,這就讓神秘的地球再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所以李強才會在外星智腦這裡得到答案。

恐龍的滅絕,可以說是天經地義。在自然界中,一切能以“生”與“滅”論之的事物,都有其內在的能量規律,潛隱在生髮或滅絕的表面現象中。關於恐龍的滅絕,一直眾說不一,因為懸隔著那樣模糊不清的歲月,研究者各種各樣的揣測,就不足為怪了。

一些人認為,是植物發生了變化,導致恐龍的便秘,所以恐龍滅絕;還有人認為是哺乳動物,吃光了恐龍的蛋,所以恐龍滅絕;另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說是當時一個直徑15公里的隕石落地,掀起大量的塵土,這些塵土遮住了太陽光,使地球昏暗達幾年之久,於是大型陸地動物消失了,而小動物卻活了下來。這一見地的理論依據,是在地球表面發現了銥含量很高的一層薄土,而銥是一種稀有金屬,通常只在隕石中,才會有如此高的含量……

恐龍究竟是怎樣滅絕的呢?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物競天擇。

恐龍的物競天擇,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自然淘汰。

二、同類淘汰。

三、能量更新。

自然淘汰在恐龍滅絕時期的具體體現是:氣溫驟降,水質改變,土質改變、植物減少,其他可食性動物減少,內部爭奪食物,繁殖能力下降。

在後生成期恐龍陸陸續續造化的歲月中,氣溫雖有動盪變化,但對恐龍的生成和生存,都沒有造成不良影響。直至地球氣溫出現了因地凝力引起的強烈日夜溫差。

強烈日夜溫差是指白天的溫度變化不大,但是到了夜間就會驟然降低。比之往昔,日夜平均溫差出現了攝氏0度左右的明顯差距。恐龍雖為普遍意義上的抗寒動物,卻難以適應又黑又冷的夜晚。它們本來就沒有禦寒的洞穴,又不具備日行夜眠的生命節律,在冷風砭骨的長夜中無所作為……於是,一些恐龍因長夜難眠、飢寒交迫,病倒或死亡。

水質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不過表現在恐龍身上,成為一種強烈的事實。由於水中植類與魚類的發展壯大,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既增加了數量,又增加了種類,地表以往的“純淨水”越來越趨於不純淨的“活水”了。而水中細菌的增加,是恐龍“純淨”的腔腸所難以抵禦的,於是,一些恐龍染上了腸道病。

土質的改變和水質的改變異曲同工。植物、腐殖質及土中雜菌叢生,把它們害慘了。恐龍身型雖巨大,免疫系統卻十分低弱,它們無法應付越來越豐富多樣發展的生態環境。

由於日夜強烈溫差的緣故,自然界中的其他動植物,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衰減影響,這對以往飲食無憂的恐龍,無異於雪上加霜。

同類之間爭奪食物,是恐龍漫長生存史中前所未有的。因為恐龍自從面世以來,一直處於居食無憂的生態環境中,它們根本不具備生存的競爭能力。但隨著食物的貧瘠短缺,不爭奪食物,就等於沒有食物。此時候的恐龍如果看到食物,會加快捕捉或爭搶的速度,力爭儘快入腹。如果其他恐龍,看到有恐龍在進食,就會圍將上去,猛撲猛搶,甚至會把同類弄傷,那些長期無食可吃的恐龍則飢餓而死。

作為地球上最龐然可觀的造化動物,恐龍的繁殖能力受到先天的,即天成性的影響。造化生成是它們生命的基礎,不過,這同時也註定了它們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的——既有出神入化的生成能力,又有良好完善的自我繁殖能力。原本繁殖能力就低下的恐龍,在環境不佳的情勢下,更難生性力了。

關於恐龍的交配,還要補充一點內容。在千餘種恐龍中,不論體型大小,它們的外生殖器,都殊異於後來動物的雌雄二性。雌性恐龍的外生殖器像一個圓形的大孔,雄性恐龍的外生殖器呢,則是一個比雌性恐龍外生殖器小的圓形中孔。它們的交配方式,唯有大孔套小孔對準了才有可能成功。恐龍交配時雙雙倒臥,使生殖器能在簡單的體姿調整過程中,互相接觸。交配時不論雄雌,外生殖器都會略略突起些。當雄恐龍的性液透過雌性恐龍的外生殖器,進入到生殖道內,交配即告完畢。恐龍的交配時間,小型恐龍快於中、大型恐龍,快者一小時左右,慢者近兩個小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同類淘汰表現在恐龍行將滅絕前夕,同類之間可怕的互食。

因為恐龍群體中沒有互食的歷史,所以在譏餓難耐的時刻,恐龍間的互食表現得雜亂無章又殘忍非常。有些時是大恐龍捅捉小恐龍,由於食味食性的原因,大恐龍捉到小恐龍後,總是半吃半不吃的,最後扔棄一大半。有些時,又是一群小恐龍圍攻大恐龍,特別是那些已經病殘了的,毫無還手之力的大恐龍。想當年,曾經叱吒天地風雲一時的巨大恐龍,最後落了個‘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在眾多小恐龍瘋狂地啃咬下,大恐龍那山一樣的軀體,只剩下森森白骨和一堆爛皮爛肉,情景十分血腥慘烈。

爬行類動物中的恐龍家族由小到大,由少至多。恐龍生存的歷史中,它們的數量,曾達到6100萬之多(包括大、中、小,各種類型的恐龍),廣泛的分佈在今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歐洲等地區。在後生成期的後期,總數量開始滑坡,由670萬只時江河日下,後生成期即將結束之時銳減速度最快。在不足百萬年的時間內,從900萬只,減至100萬只、幾十萬只、幾萬只,直至最後幾十只恐龍頹然跌倒在落日餘暉中……

恐龍之間殘忍的互食現象,就發生在它們總生存數量幾十萬只的時候。分崩離析的恐龍家族大勢已去,幾十萬只恐龍的互食,雖然暫時起到了淘汰劣者的作用,但最終沒有挽救恐龍滅亡的現實。

能量更新將引入一個新的地球能量分類概念。

什麼是能量分類?

當我們泛指某一能量時,能量二字通常是代表該物質能量的總量或區域性變化量。而能量分類,則是要把地球的能量物質,劃分出原能和演變能兩大類別。先是一一清點地球不斷釋放的原能,然後再列數它們在釋放過程中,又形成了幾多新的演變能量……

地球原能的種類繁多,但它們並不是紛亂無章的。各種原能在地球形成之初的凝聚形式和能量等級,決定了它們在地球形成之後釋放的程式。而地球的演變能量,則更加濃墨重彩的需要另當別論了。簡單區別一下它們倆:原能穩定有序、層次分明、質性如一,演變能量恰好相反。

正常情況下,人們看事看物不會聯想到能量二字,也不會透過有形之聚看到無形之變的——可涉及到恐龍滅絕這種生態大變遷,如若我們不從地球能量的角度來認識,便難以高屋建瓴的領會事物的本相。

首先,恐龍的生命,來於地球原能和演變能的有效合一,恐龍是地球上一切與恐龍生命相關的能量的最後結晶。和所有生命一樣,恐龍的生成是一個由非視覺能量形態,向可視覺物質形態過渡轉化的過程。無可非議,一切生命的有形,都離不開能量無形的運動。恐龍自然不例外。

能量更新的概念,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恐龍,或是某一時期的恐龍群體,而是指自恐龍生成之日起,不論生死存亡、老病殘傷,相關恐龍的全部能量的總和。在地球那一時代的能量分類的全域性中,恐龍的總體能量,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

初期恐龍的生成,是恐龍能量釋放之始。後來,一次又一次的生成和恐龍自身不停頓的繁衍,使得恐龍總體能量得以發展壯大。這期間,恐龍的死亡,造成了一部分恐龍能量的歸返,讀者也可理會為擴散。這些透過死亡歸返擴散的恐龍能量,在地球當時恐龍還頻頻生成的能量條件下,會以“物以類聚”的姿態,重新匯入恐龍生成能量的隊伍 形成生命往返不已的能量輪還系統。

在恐龍滅絕前夕,恐龍因不適應當時的自然生存條件,天折病殘多多,造成了大量死亡,亦造成了恐龍擴散能量的過量。而這一時期的地球,核團已竭盡,已終止恐龍的生成了,於是大量擴散了的、並力圖輪還歸返的恐龍死亡能量,實際上已經無處歸返了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地球充斥著超量的恐龍死亡能量,它們過分飽和擁堵,直至影響了恐龍總體能量執行的正常秩序。

這就彷彿“生”的源頭已被切斷時,死亡能量卻隨歲月越積越多,直至那無形的“死”,威脅到有形的“生”,死大於生。

對於地球而言,能量的更新顯然不是誰能控制得了的。地球能量更新,廣義上是指地球演變能量相互間的一種“吞併。”從而再形成新的演變能量種類。

恐龍大舉滅絕的時期,也正是恐龍死亡能量被其它能量肆意“吞滅”的時期。恐龍的造化不再,源盡泉竭,先前那些能夠和恐龍生存能量達成輪還往返的死亡能量,也因過於飽和反倒凋敝匱盡。這一切,構成了恐龍王國最後潰滅的現實。

在爬行類動物生成的過程中,恐龍的大起大落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們曾經是那麼強大,獨步天下,最後竟蕩然無存,化為一股歷史的青煙。恐龍的歷史,告之人們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髮衰亡,都有其內在的能量因素(只因諸多能量不在常規的視野範圍,所以大大增加了人們抽象思考的難度)。

地球遠古造化的生物,絕大部分成為昨天的風景,只有極少數種類能跨越千秋萬代,在複雜的自然變遷中生存下來。而地球的生生不息,是它能夠不斷地造化出新的物類,並且能從普遍中淘選出優良的生命品種,在後來進化的大道上發展壯大。

以爬行類生命為主導的長成生成年代,還同時兼有其他甲殼類、小型鳥類和有翅類昆蟲的生成。但數量少,不是時代的主角,生成方式各自為政。(全本小說網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