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章仙山寶藥,鑽研武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下午的播種實驗繼續。

顧恪從大武某個木匠那裡學到類似耬車的東西,也拿給小滿和薩蘭珠玩了。

他和小萍兒也各自操控一臺耬車,進行播種。

所謂耬車,就是古代的人力種子條播機,可以用於麥、豆、粟的播種,一次性完成開溝、下種的工作。

它的外形略似帶平靠背的椅子。

“椅背”最上是人手扶的耬把。

“椅面”上固定一個裝種子的木盒,名為籽鬥。

籽鬥底部有中空的木條名為耬腿,連線下面同樣帶有中空通道下籽筒。

犁鏵可深插進土中兩寸餘時,這時犁鏵上方,下籽筒上的漏籽眼就能將種子放進土中,完成開溝播種一條龍。

這樣播種間距、深度比較一致,可確保作物接受的日照、營養接近,便於管理,產量更穩定。

顧恪學到的原版只有一個犁鏵,俗稱單腳耬,用於單行播種。

他順手擴充為二、三、五、七個犁鏵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相應的行數。

反正設計時考慮的驅動力就是入門武夫,力量不比上一世的大牲口差,不同腳數的耬車,總有一款適合他們。

實際使用時,可以先以那犁頭釘耙深耕一遍地,再用這耬車。

大規模測試的結果也很喜人。

一臺七腳耬,不到兩個時辰就可播種一百畝地。

當然,這其中有顧恪四人實力、體力強悍,血氣、神念控制等方面加成。

正常情況下操作一臺耬車需要兩人(一人一牛馬亦可),一人(或牛馬)在前拉車,一人在後扶車播種。

只說雙、三腳耬,大武這裡的十歲男孩女孩都能拉動。

兩個半大孩子使用雙、三腳耬,一天也能播種幾十畝地。

這對缺乏工具,生產力低下的大武農民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好消息。

有了這東西,農民們該發愁的就是澆水和施肥,以及如何抽出人力照顧更多田地了。

誰讓大武到處都是無人的荒地呢!

以往是吃不飽,更沒實力外擴,如今這兩個問題會被異種糧食和基礎武學逐漸解決。

耕地、播種上巨大的人力耗費降低,距離大武百姓種田暴兵的日子會越來越近。

以顧恪對大武的瞭解,整體尚武的大武人絕不是什麼溫和無害的物種。

百姓對種田和糧食都有一種迫切的衝動。

真能打得過詭物妖魔,他們絕不介意把它們殺個乾乾淨淨,再用它們的地盤來種田。

之所以弱勢,全因實力不濟罷了。

對試驗結果滿意後,他順手將幾臺不同腳數的耬車和製造工藝書,透過乾坤袋,轉送給了秦大小姐。

太平寨收了很多新寨民,正需要這種好農具來大搞糧食生產。

秦大小姐那邊突然收到一大堆耬車及相關書籍,頓時在心裡狠狠罵了某人一通:這一天天送的都是甚?不是肥料就是農具,難不成我這裡是戶部,還是工部?

至於不久前顧恪專門送了一批特效藥丸?那是給梅竹這兩個倒黴蛋準備的,又不是給大小姐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顧恪若是知曉,必然覺得冤枉。

上次投影過去救命時,神念掃過就察覺梅竹身上食物藥丸都耗空了。

按他的邏輯,八成是秦大小姐那裡存貨太少,她們出來捨不得多帶。

這怎麼能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於是把加工坊最近自動加工,出產特殊食物、藥丸、藥物送去了一大批。

反正乾坤袋朝外送無生命的物品不受限制,就當清理倉庫了。

可對大小姐來說,這無法改變某人沒事就朝乾坤袋裡塞肥料、農具的行為。

她之前還想著他做的各種食物,現在再想到食物和肥料乃自同一個袋子裡取出來的,難免有點精神過敏反應了。

罵歸罵,罵完後她還是將這批農具、書籍轉交給了李秀兒,畢竟它們是無辜的。

顧恪神念隱隱察覺到了點什麼,不過也沒甚好辦法。

能用乾坤袋,當然沒必要用因果錢,那太浪費。

農學、工書超過100級,文典裡記錄上千種技藝,隨便扔點出去就能把太平寨的那點因果錢耗個乾淨。

真有那麼富裕,攢起來讓他緊急時刻出手一次,殺幾個血詭加幾百只黑白詭不好麼。

況且他也沒想過最大化因果錢的賜予範圍。

人心,是永不會滿足的。

不想升米恩鬥米仇,讓大武百姓失去自身奮戰求存的意志,仙山就不能擺出有求必應的架勢。

那會讓百姓看輕自己所得的異種糧食和武學、技藝,並過度拔高他們對“仙山”的索求。

迄今為止,大多數的誠心者所得賜福在兩次左右。

算上路邊攤交易的那一次,他們從仙山得到的好東西大多是一樣異種種子,加兩門武學。

這能讓大多數人成為入門武夫,作為普及性的福利待遇足夠了。

就像上一世中國搞教育,最初目標只是全體掃盲,後來才提升到九年義務教育。

再之後就沒弄出十二年義務教育,乃至義務大學教育。

原因很簡單,越高階的教育花費的資源越多。

除非是小國寡民,否則沒有任何國家能提供“全員大學”的海量資源。

顧恪在大武做的事也是相同的道理,不過是把“文化教育”變成“練武教育”,掃盲變成武夫入門。

能被他多加照顧的地方和人,自然是透過了觀察,確定有培養價值的。

絕大多數人想晉升第二輪,終究得靠自己努力,而不是指望仙山發“全民福利”。

他已經給了大武百姓更高的起點,再不努力或運氣太差,怪不得旁人。

……

大武五百一十四年的日子正一點點地過去。

顧恪對新得到的文思泉湧特性愛不釋手,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武學和技藝的理論學習、整理上。

技藝還好,偏門些也能用於改進洞府內的生活條件,學了不虧。

鑽研武學對他自身的價效比卻沒那麼高。

高等級的無相真經,加上五門系統特性武學,幾乎覆蓋並超越了絕大多數武學的實用效果。

但上輩子作為武俠、功夫文化的愛好者,他終究還是割捨不掉對武學的興趣。

之前不怎麼涉及,一來是沒武學理論基礎,二來是無相真經與大武的武學路子迥然而異。

山谷還未升級洞府前,既缺手藝,也缺在外交易的天符通寶。

升級洞府後這幾年,隨著出攤次數和地點的增多,洞府內的原材料極大豐富,製造加工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更重要的是,積累的天符通寶不少,每次都能在大城市裡選擇合適的交易物件,額外從外界交易大批物資。

洞府的日常用品、材料不再緊缺,甚至該說是很富裕。

以洞府內尚未產出的鹽為例,他不過是在出攤到海邊大城時,與當地守將“友好協商”了下。

那位二輪六轉守將在天工角色面前,連拒絕的勇氣都沒有。

當然,路邊攤是不會強買強賣的,顧恪只是不想守將偷奸耍滑,浪費天符通寶而已。

實際交易給那守將的是一瓶十顆的中品補血丸。

所謂中品,是洞府內出產日漸豐富後,顧恪順手制訂的標準。

這是便於各種材料、物品的日常入庫、登記、歸類,一般分普通、中品、上品、特殊這幾個品級。

普通異種紫麥加工成的補血丸,就是普通檔次,對一輪武夫效果極佳,二輪武夫也能用。

中品就是仙田種的紫光三寶麥加工而成,二輪武夫使用效果極佳,對武宗有效但較慢。

上品則是血靈仙田裡的特殊紫光三寶麥的產品,武宗使用都能恢復大量血氣——梅竹她們外出主要帶的就是這種上品補血丸。

至於特殊補血丸,全是看運氣。

偶爾在加工時會附帶上超強補血效果,武尊用了都說好,但產出無法保證。

中品在顧恪和秦大小姐她們那裡幾乎沒用,放在外界卻是武宗都需要的好東西。

因為以武宗的血氣量和身體強度,已不是普通藥物便能起效的了。

那守將剛開始以為自己是被勒索,待中品補血丸到手,知曉其效果,態度立刻來了個急轉彎。

趕在收攤前,抄了城裡最大鹽商的庫房,共計二十萬斤的粗鹽,讓兵卒送到了路邊攤。

哪怕那鹽商背後有人,守將也不在乎了。

一顆補血丸就能讓背後之人不追究,兩顆足夠其笑出豬叫聲。

粗鹽有錢就可以買到,二轉武夫可以吊命,武宗可以療傷的頂級寶藥,卻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東西。

事實上不止顧恪如此“批發”過東西,小滿和小萍兒也買過。

小萍兒是對各種絲線布料、染料比較感興趣。

而小滿比較隨性,有時想要某些點心,有時想要某些食材、香料。

顧恪不管她們喜歡什麼,要求就一個——要就整個打包,不要扣扣索索拿一點。

需要絲線、布料、燃料就搬空某個布莊,看上食材點心就搬空一家點心鋪或飯店的食材。

反正規矩就一個——“仙山”買東西從來不用錢。

普通百姓可以換到一門武學和修煉所需藥物,大勢力或二轉武夫直接給藥丸,比什麼錢都更值錢。

這幾年下來,不時見到聽聞過此等好事的當地官員、守將,以及勢力首領。

他們會眼巴巴地守在路邊攤,指望神農、天工,又或幾位侍女仙姑突然開口說一句“我要甚甚甚”,酬勞至少有一瓶十顆的救命寶藥(中品補血丸)。

還有幾個運氣更好的,拿到了小滿隨手給的安魂丸、定神丸,服用後能增加些許心神強度,提高精神抗性。

這玩意兒別說是武宗,武尊都會當寶貝,因為此效果的寶藥更少。

在顧恪這裡,這些藥丸只是出現機率比補血丸小。

享受過洞府臥房安魂特性的人,服用後心神強度和精神抗性不變,唯有作為大戰後心神損耗時的恢復藥品。

秦大小姐她們實力強悍,外出難得遇見危險,對這類藥的需求量極小。

小滿這無心之舉也不是沒好處,從那以後,一庭四國對仙山的態度就曖昧了許多。

普及的異種糧食和基礎武學,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唯有萬金難求的寶藥沒誰會嫌多。

大武皇宮的兩名大供奉甚至對外公開放話——安魂丸、定神丸須得上繳,上繳者可得豐厚回報。

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著大武的統治階層公開認可,神農、天工是能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存在。

急需這些寶藥,又沒法抓到神農、天工,逼他們交出來,也只能如此。

兩位大供奉年老成精,很清楚皇室供奉他們,是因為自身實力,面子屁用不頂。

顧恪不擔心自己的實力,所以有時間研究武學。

再說柏素清還在深度入定中,也輪到他盯著兩小的修煉,不要出岔子。

這麼些年下來,他也整理出了大武武學體系的詳細思路和脈絡。

與上輩子看的諸多國術、武俠、玄幻小說裡修煉的複雜相比,大武武學體系似乎很糙。

沒什麼經脈穴道,一切都圍繞身體與血氣這根本之處展開。

但幾門上品、超品武學證明,這個體系一點都不簡單,更不粗糙,只是走了另一條路而已。

第一輪大光明輪是基礎,入門後的武夫在這個階段適應、學習,以自己的身體和血氣完成修煉與搏殺,類似上輩子的外門功夫。

到了第二輪不動輪,血氣在體內的運轉穩固,外放搏殺的技巧逐漸成熟,與上輩子小說裡的內氣內力高手也沒甚差別。

一旦進入第三輪本我輪,修煉的前路就是血氣中的喚醒本我。

顧恪有時候會想,這說不定是在啟用某些存留於身體底層基因中的片段。

在這個過程中,強大的不光是身體,還有心神,也可說心神、意念之類的東西,有些心與身合的意味在內。

心動身動,身動則血氣動,這便是武尊蛻變成武聖的作用。

武尊打武宗,大多仍以血氣的質與量來壓人。

武聖打武尊,使用更少的血氣,也能讓武尊步步受制,輕鬆取勝。

照上輩子網文小說的描述,第一輪靠力,第二輪拼的是技,第三輪就有些道的意味在其中。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冰原三雅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