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神農賜藥收呂嶽,姜子牙金臺拜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6章神農賜藥收呂嶽,姜子牙金臺拜將

話說武吉大呼曰:“來的妖人,仗何邪術,敢困吾二位道兄也!”

朱天麟笑曰:“吾乃九龍島朱天麟的便是,你通名來,也是我會你一番。”

武吉笑曰:“諒爾不過一草芥之夫,焉能有甚道術。”

兩人交手,論起武藝兩人倒是不相上下,可朱天麟又怎麼會和武吉糾纏,拉開身形,用劍一指,武吉只覺得搖搖欲墜只好往相府逃去,朱天麟也不追。

子牙納悶,且說朱天麟回見呂嶽,言如法治武吉,無不應聲而倒。呂道人大悅。

次日,又著楊文輝來城下請戰。

左右報入相府:“今日又是一位道人搦戰。”

子牙聞報,心下躊躕:“一日換一個道者,莫非又是十絕陣之故事?”

子牙心中疑惑。只見龍鬚虎要去見陣。子牙許之。須虎出城,見一道人面如紫草,發似鋼針,頭戴魚尾金冠,身穿皂服,飛步而來。

頂上金冠排魚尾,面如紫草眼光煒。絲絛彩結釦連環,寶劍砍開天地髓。草履斜登寒霧生,胸藏秘訣多文斐。封神臺上有他名,正按坎宮壬癸水。

話說龍鬚虎見道人,大呼曰:“來者何人?”

楊文輝一見大驚,看龍鬚虎形相古怪稀奇,問曰:“通個名來。”

龍鬃虎曰:“吾乃姜子牙門人龍鬚虎是也。”

楊文輝大怒,仗劍來取。龍鬚虎發手有石,只管打將下來。楊文輝不敢久戰,掩一劍便走。

龍鬚虎隨後趕來。楊文輝取出一條鞭,對著龍鬚虎一頓轉。龍鬚虎忽的跳將回去,發著石頭,盡行力氣打進西岐,直打到相府,又打上銀安殿來。

姜子牙忙著兩邊軍將:“快與吾拿下去!”眾將官用鉤連槍鉤倒在地,捆將起來。

龍鬚虎口中噴出白沬,朝著天,睜著眼,只不作聲。子牙無計可施,不知就理。

這個是瘟部中四個行瘟使者,頭一位周信按東方使者,用的磬名曰“頭疼磬”;笫二位李奇按西方使者,用的旛名曰“發躁旛”;第三位朱天麟按南方使者,用的劍名曰“昏迷劍”;第四位楊文輝按北方使者,用的鞭名曰“散魂鞭”,姜子牙又那裡知道?

第二日姜子牙會呂嶽,這呂嶽雖然手段詭異,但顯然正面實力並不是太強,最後竟是被姜子牙等人擊傷。

若是沒有將這呂嶽擊傷倒還好,可這呂嶽這一受傷卻是真正的被激怒了,不過這也算是他的取死之道吧。

他接下來的作為,就算通天想要保他,那也是保不住,甚至若非是有著封神榜的存在,這呂嶽只有灰飛煙滅一途。

且說蘇侯父子在轅門見呂嶽失機著了重傷,鄭倫也著了傷,心中大悅:“這匹夫該當如此!”

呂嶽回營進中軍帳坐定,被打神鞭打得三昧火從竅中而出。

四門人來問老師曰:“今日不意老師反被他取了勝。”

呂嶽曰:“不妨,吾自有道理。”

隨將葫蘆中取藥自啖,仍復笑曰:“姜尚,你雖然取勝一時,你怎逃滅一城生靈之禍!”

鄭倫著傷,呂嶽又將藥救之。呂嶽至一更時,分命四門人,每一人拿一葫蘆瘟丹,借五形遁進西岐城。

呂嶽乘了金眼駝,也在當中,把瘟丹用手抓著,往城中按東、西、南、北,灑至三更方回。

且說西岐城中那知此丹俱入井泉河道之中,人家起來,必用水火為急濟之物,大家小戶,天子文武,士庶人等,凡吃水者,滿城盡遭此厄。

不一二日,一城中煙火全無,街道上並無人走。皇城內人聲寂靜,止聞有聲喚之音;相府內眾門人也逢此難。

整個西岐只有楊戩一人無礙,卻是因為其九轉玄功之玄妙。

楊戩得玉鼎指示,知道想要解救這滿城百姓,也是只能往火雲洞而去求那三位聖皇。

三位聖皇雖然和李明珠關係比較好,但天下人族在他們眼中並無什麼區別,都是他們之子民。

西岐遭此難,神農自然不會不管,亦是賜下了一草。

此草生來蓋世無,紫芝崖下用功夫。常桑曾說玄中妙,寒門發表是柴胡。

楊戩得了柴胡草後,回到西岐按照神農所傳之法,亦是解除了這呂嶽施展的災禍。

人雖然救了,不過呂嶽這滔天的因果可是已經結下了,最後亦是被楊戩一刀斬殺!

對於這呂嶽的下場,誰也沒法多說什麼,自取死路。

且說姜子牙誅殺完呂嶽後,第二日一早,武王設聚早朝,王曰:“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

言未畢,有姜丞相捧出師表上殿。武王命接上來。奉御官將表文開於御案上。武王從頭看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進表丞相臣姜尚。臣聞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說了許多,其實就一個意思,那就是時候到了,現在伐商了。

武王覽畢,沉吟半晌。

王曰:“相父此表,雖說紂王無道,為天下共棄,理當征伐;但昔日先王曾有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

今日之事,天下後世以孤為口實。況孤有辜先王之言,謂之不孝。縱紂王無道,君也。

孤若伐之,謂之不忠。孤與相父共守臣節,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

子牙曰:“老臣怎敢有負先王;但天下諸侯佈告中外,訴紂王罪狀,不足以君天下,糾合諸侯,大會孟津,昭暢天威,興弔民伐罪之師,觀政於商,前有東伯侯姜文煥、南伯侯鄂順具文書知會,如那一路諸侯不至者,先問其違抗之罪,次伐無道。老臣恐誤國之事,因此上表,請王定奪,願大王裁之。”

武王曰:“既是他三路欲伐成湯,聽他等自為。孤與相父坐守本土,以盡臣節;上不失為臣之禮,下可以守先王之命。不亦美乎?”

子牙曰:“惟天為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後,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荼毒生民,如坐水火,罪惡貫盈,皇天震怒,命我先王,大勳未集耳。今大王行弔民伐罪之師,正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如不順上天,厥罪惟均。”

只見上大夫散宜生上前奏曰:“丞相之言乃為國忠謀,大王不可不聽。今天下諸侯大會孟津,大王若不以兵相應,則不足取信於眾人,則眾人不服,必罪我國以助紂為虐........”

武王聽得散宜生一番言語,不覺忻悅,乃曰:“大夫之言是也。不知用多少人馬?”

宜生奏曰:“大王兵進五關,須當拜丞相為大將軍,付以黃鉞、白旄,總理大權,得專閫外之政,方可便宜行事。”

武王曰:“但憑大夫主張;即拜相父為大將軍,得專征伐。”

宜生曰:“昔黃帝昔拜風后,須當築臺,拜告皇天、后土、山川、河瀆之神,捧轂,推輪,方成拜將之禮。”

武王曰:“凡一應事宜,俱是大夫為之。”

武王朝散。宜生又至相府恭賀。百官俱各各忻悅。眾門人個個喜歡。宜生次日至相府對子牙說,令南宮適、辛甲往岐山監造將臺。當時二人至岐山,揀選木植磚石之物,剋日興工。

也非一日,將臺已完,二將回報子牙,宜生入內庭回武王旨,曰:“臣奉旨監造將臺已完,謹擇良辰,於三月十五日,請大王至金臺,親拜相父。”武王準旨,侯至日行禮。

且說子牙三月十三日立辛甲為軍政司,先將“斬法紀律牌”掛在帥府,使眾將各宜知悉。辛甲領令,掛出帥府。

掃蕩成湯天寶大元帥姜條約示諭大小眾將知悉:──只見各款開列於後:

其一

聞鼓不進,聞金不退,舉旗不起,按旗不伏,此為慢軍;犯者斬。

其二

呼名不應,點視不到,違期不至,動乖紀律,此為欺軍;犯者斬。

其三

夜傳刁斗,怠而不報,更籌違度,聲號不明,此為懈軍;犯者斬。

其四

多出怨言,毀謗主將,不聽約束,梗教難治,此為橫軍;犯者斬。

其五

揚聲笑語,蔑視禁約,曉詈軍門,此為輕軍;犯者斬。

其六

所用兵器,克削錢糧,致使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敝,此為貪軍;犯者斬。

其七

謠言詭語,造捏鬼神,假託夢寐,大肆邪說,鼓惑將士,此為妖軍;犯者斬。

其八

奸舌利齒,妄為是非,調撥士卒,互相爭鬥,致亂行伍,此為刁軍;犯者斬。

其九

所到之地,凌侮百姓,逼**女,此為奸軍;犯者斬。

其十

竊人財物,以為己利,奪人首級,以為己功,此為盜軍;犯者斬。

其十一

軍中聚眾議事,近帳私探信音,此為探軍;犯者斬。

其十二

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洩於外,使敵人知之,此為背軍;犯者斬。

其十三

呼叫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俛首,面有難色,此為怯軍;犯者斬。

其十四

出越赴伍,攙前亂後,言語喧譁,不遵禁約,此為亂軍;犯者斬。

其十五

託傷詐病,以避徵進,捏故假死,因而逃脫,此為奸軍;犯者斬。

其十六

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此為弊軍;犯者斬。

其十七

觀寇不審,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為誤軍;犯者斬。

話說子牙將“斬法牌”掛於帥府,眾將觀之,無不敬謹。

且說宜生至十四日,入內庭見武王,曰:“請大王明日清晨至相府,請丞相登壇。”

武王曰:“拜將之道,如何行禮?”

宜生曰:“大王如黃帝拜風後,方成拜將之禮。”武王曰:“卿言正合孤意。”

次日乃三月十五日吉辰,武王帶領合朝文武齊至相府前。

只聽裡面樂聲響過三番,軍政司令門官:“放炮開門。”只見三聲炮響,相府門開。宜生引道,武王隨後,至銀安殿。

軍政司忙稟請元帥升殿:“有千歲親來拜請元帥登輦。”

子牙忙從面道服而出。武王乃欠身言曰:“請元帥登輦。”

子牙慌忙謝過,同武王分左右並行至大門。武王欠身打一躬。兩邊扶子牙上輦。宜生請武王親扶鳳尾,連推三步。

話說子牙排儀仗出城,只見前面七十裡俱是大紅旗,直襬到西岐山。西岐百姓,扶老攜幼,俱來觀看。子牙至岐山,將近將臺邊,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幅對聯:

“三千社稷歸周主,一派華夷屬武王。”

話說眾將分道而行。武王至將臺邊一看,只見將臺高聳,甚是嵬峨軒昂。

話說姜子牙全裝甲冑立於臺上,軍政司傳:“取印、劍上臺。”

軍政官捧劍、印上臺,又捧一架,架上有三般令天子、協諸侯之物;內有令天子旗,令天子劍,令天子箭。正見印、劍上臺來。

話說軍政司將印、劍捧至子牙面前。

子牙將印、劍接在手中,高捧過眉。散宜生請武王拜將。

武王在臺下大拜八拜。武王拜罷,子牙令辛甲把令天子旗將武王請上臺來。

少時,辛甲執旗大呼曰:“奉元帥將令,請武王上臺!”

武王隨令旗上了臺。子牙傳令:“請開印、劍。”請武王面南端坐。

子牙拜謝畢,跪而奏曰:“老臣聞國不可從外而治,軍不可從中而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尊節鉞之威,豈敢不效駑駘,以報知遇之恩也。”

武王曰:“相父今為大將東征,但願早至孟津,會兵速返,孤之幸矣。”

子牙謝恩。武王下臺,眾將聽候指揮。子牙傳令:“軍政官與眾將得知,俱於三日後在教軍場聽點。今日有三山五嶽眾道兄與我餞別。”辛甲領命,傳與眾將知悉。武王同文武百官俱在金臺。

姜子牙金臺拜將,元始天尊與其下十二弟子亦是齊至。

紫氣空中遶帝都,笙簧嘹喨白雲浮。青鸞丹鳳隨鑾駕,羽扇旛幢傍轆轤。對對金童雲裡現,雙雙玉女佩聲殊。祥光瑞彩多靈異,周室當興應赤符。

話說元始天尊駕臨,諸弟子伏道迎接。

子牙俯伏,口稱:“弟子願老爺聖壽無疆!”

眾門人引道,酌水焚香,迎鸞接駕。元始天尊上了蘆篷坐下。子牙復拜。

元始曰:“姜尚,你四十年積功累行,今為帝王之師,以受人間福祿,不可小視了。你東征滅紂,立功建業,列土分茅,子孫綿遠,國祚延長。貧道今日特來餞你。”

命白鶴童子:“取酒來。”

斟了半杯;子牙跪接,一飲而盡。元始曰:“此一杯願子成功扶聖主。”

又引一杯:“治國定無虞。”

又一杯,速速會諸侯。”

子牙吃了三杯,又跪下。元始曰:“子又復跪者何說?”

子牙曰:“蒙老爺天恩教育,使尚得拜將東征,弟子此行,不知吉凶如何,懇求指示!”

天尊曰:“你此去並無他虞,你謹記一偈,自有驗也。偈曰:界牌關過誅仙陣,穿雲關下受瘟癀。謹防‘達兆光先德’,過了萬仙身體康。”

子牙聞偈,拜謝曰:“弟子敬佩此偈。”

元始曰:“我返駕回宮,你眾弟子再為餞別。”

群仙送出篷來,只見仙風一陣,回了鸞駕。

且說眾仙來與子牙奉酒,各飲三杯;南極仙翁也奉子牙餞別酒三杯,俱要起身作辭而去。

眾門人見子牙問師尊前去吉凶,金吒忙向文殊廣法天尊問曰:“弟子前去,吉凶如何?”

道人曰:“你:修身一性超山體,何怕無謀進五關。”

木吒來問普賢真人曰:“弟子領法旨下山,不知歸著如何?”

真人曰:“你:進關全仗吳鉤劍,不負仙傳在九宮。”

韋護也問道行天尊曰:“弟子佐姜師叔至孟津,可有妨礙?”

道行天尊曰:“你比眾人不同,豈不知你:歷代多少修行客,獨你全真第一人!”

楊戩也問玉鼎真人曰:“弟子此去如何?”真人曰:“你也比別人不同:修成八九玄中妙,任你縱橫在世間。”

姜子牙登臺拜將,闡教門人齊至,三代弟子亦是盡皆投入其之門下。

更是一改之前殷商攻伐西岐之局面,姜子牙反客為主,如今卻是要去攻伐殷商,定鼎西周天下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