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傳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所有人都立刻起身,來到投幕面前。

果然,那一截不起眼的殘俑,相較於眼前完整的漢俑來說,尺寸根本不匹配。

完整的漢俑大概的身高在兩米開外,而身邊這一截不起眼的殘俑碎片,大概只有十多釐米的樣子。

而這十幾釐米的殘俑,卻是一個手臂的輪廓。

同一個墓葬坑中,形態大小不一的陶俑不是沒有,但是很少有差別這麼大的。

古人等級制度森嚴,陪葬的陶俑會根據身份不同,大小也會有差別。

但也正是因為森嚴的制度,這其中的差別都是很有講究的。

根本不可能出現這麼大的差異。

“差異這麼大……這根本就不是墓主人鎮守陵墓的,或者說,這根本就不是陪葬坑!”

左仕仔細的觀察了和對比了陶俑的大小之後,沉聲說道。

“而且,這漢俑的面部表情大家可以仔細的看一下!”

左仕說完,趙御指著投幕上面那一尊完整的漢俑面部說道。

目光再一次聚集。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小看這個毛都沒長齊的年輕人了。

“倨傲……神情說不出的倨傲!”

到底是在考古界有著相當名望的大師,很快就看出完整漢俑面部的端倪。

“對,如果是用來陪葬的陶俑,面部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表情,雖然比較抽象,但是這種倨傲極其傳神。”

“不錯,陪葬俑,不管是侍僕舞樂俑,還是戰陣兵俑,都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神情。”

一群人圍在投幕前,恨不得直接爬進去看個仔細。

“左老,什麼時候出發前往墓葬現場,我們需要觀察實物才能對這一批漢俑定性!”

“對,儘快安排前往墓葬,這一批漢俑太過蹊蹺了。”

大家看了半天,雖然影片很清晰,但是卻很難依仗一個影片對文物下準確的評定。

“各位稍安勿躁,實地考察上面已經批示下來,時間定在後天早上。”

左仕抬起手向下壓了壓說道。

趙御暗自點點頭,明天還要去一趟暖玉閣,時間正好錯開。

接下來,大多都是一些針

對漢俑的討論以及個人的意見,趙御沒有過多的參與。

對於漢俑,趙御的認知不多,但是畢竟田子厚蒐集了不少的文獻,其中多有記載。

而這一次的漢俑,處處都透露著非同尋常的意味。

趙御甚至都隱隱約約的感覺到,這一批漢俑的出現會讓所有人對兩漢交替出現一個新的認知。

不過,考古是個很嚴謹的工作,在沒有接觸到漢俑之前,一切都只是揣測而已。

晚上九點,爭論了整整三個小時的眾人也沒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散會之後,趙御自顧自的回到九號別墅。

躺在二樓陽臺的紫藤椅上,腦海中全是漢俑那怪異的面容和傳神的倨傲神情。

“只要確定墓主人的身份,這些陶俑的來歷也會相對的清晰起來,至於那些碎俑,想要修復卻不簡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趙御搖著蒲扇,自言自語的說道。

碎俑的樹木過於龐大,即便是把整個唐安的文物修復專家都招來,沒個一年半載的也休想完成。

更何況,這種陶俑的價值,根本沒辦法啟動這樣規模的修復。

估計他們請田子厚,也只是為了修復其中一些比較有研究價值的漢俑。

想著想著,趙御就這麼在紫藤椅上打起了呼嚕。

也幸好異能帶來的弊端這兩天消除的差不多了,不然趙御這麼大咧咧的睡在陽臺,非凍死不可!

第二天,當趙御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早上七點多了。

即便是唐安的六月,早上還是帶著一絲涼意的。

起身洗漱完畢,順便在書架上又找到一些歷朝歷代異俑的記錄,趙御開始查閱。

還別說,還真讓趙御在田子厚收藏的這些雜七雜八的手札當中,找出了一絲線索。

原來這種奇異的陶俑,不但在國內有記錄,在尼羅河流域一帶更是常見。

多是一些五官誇張的至極的陶俑塑像,有些事眼睛,有些事耳朵,甚至還有闊口塑像,很具有抽象學派的風格。

在國內,不單單是這一次挖掘出的漢俑,早在先秦時期,就在一些王侯的墓葬當中發現過類似的陶俑。

按理說那個時候有身份的人殉葬,大多會

選擇一些僕人或者奴隸,用活人來殉葬。

但是趙御眼前的手札上卻記載著,在先秦時期,有一部分南蠻或者北域的小諸侯國,會出現活人和陶俑共同殉葬的特殊陪葬坑。

手札的解釋是,這種殉葬的模式,是一種文明萌芽產生的體現,是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過渡。

趙御看到這裡的時候卻微微皺眉,他覺得這手札的解釋,有些過於牽強了。

因為除了先秦能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後來的那些怪異陶俑的出現,卻就顯得很突兀了。

這種怪模怪樣的陶俑,在國內的歷史長河中,從先秦到始皇帝的兵馬俑,再從兵馬俑到現在挖掘出的地皇兵俑。

其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有些墓葬當中,還會出現這樣的陶俑陪葬。

甚至這些陶俑的繪製手法,橫跨千年,除了面部的特徵有些變化之外,其中粗狂的傳神感,卻好像一脈相承。

“額……老祖宗的腦袋,咋長得?”

趙御看著手札下面田子厚對於陶俑的一些見解和註釋,心中不由得吐槽道。

投身他們考古這個行業的,有時候真的能讓古人清奇的腦迴路給逼瘋。

趙御知道,或許他們這裡小心翼翼的研究的,不過是古人的一時興起罷了。

更或者,就是一種古代早已經失傳的儀式或者流矢的風俗罷了。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

趙御知道一個在考古界廣為流傳的笑話。

說的是,在一個比較久遠的古墓當中,出土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文物。

這東西的造型和那個時代文獻記載和風俗很不相稱。

圓形中空,成規則蜂窩狀,其形成物質脆弱無比,但是卻經歷了上千年而未損壞。

所有的專家都投身其中,打算解開這個秘密。

最後都無功而返,最後甚至有人斷言,這可能是外域文明留在地球的遺物。

隨即該文物到各大博物館做展覽,因為專家給出的不同定論,倒是吸引了不少的人前來參觀。

可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東西最後被一個老知青看到。

老人下意識的說了一句:“這不就是還沒燒完的蜂窩煤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