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朝鮮義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恐怕也是沈世魁要另僻財路的重要原因,郭大靖也看到了人參等特產的奇貨可居,想要透過朝鮮的友人,在中間倒騰一把。

而對於和建虜的走私貿易,有朝鮮友人,也牽罪不到郭大靖頭上。何況,用金銀或鏡子、絲綢來交換, 也把資敵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建虜缺的是糧草物資,金銀是沒處花,郭大靖索性再給他們增加一些。

要知道,沙漠中要渴死的人,最寶貴的只是一瓶水,金山銀山也挽救不了他的命。

不管林慶業等親明朝人能不能提供幫助,或是幫助的力度夠不夠,郭大靖都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而且, 這條與朝鮮的聯絡線, 郭大靖是不會向外人透露詳細的。即便是毛文龍,也只知道他與某些朝鮮義士有來往。

能不能賺錢,能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多的物資,郭大靖心裡也沒底。所以,他才命吳九成等人,在山東、北直隸也分批次採購騾馬牛羊。

只要價格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郭大靖已經準備拿出二十萬兩銀子,使東江鎮的後勤運輸力,以及機動能力,提高一個臺階。

在郭大靖的認知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算不上什麼問題。至於花的多少,並不是最在意,達到目的才重要。

“將軍。”親兵又進來稟報, “炮兵訓練班的結業儀式快要開始了,您說好了要參加的。”

哦,被沈世魁這麼一弄, 都給忘了。郭大靖拍了下腦袋, 起身穿衣,大步走出屋去。

火箭、迫擊炮將逐漸裝備部隊,操炮的炮兵自然是必不可少。郭大靖便請各部調派聰明強記,最好是粗通文字、會算術的軍官士兵前來受訓。

其實,從訓練操作紅夷大炮的炮兵開始,郭大靖就與教官們一起,研究出了一套比較簡單易學的教程。

經過多次試射,把大炮的仰角、裝藥量和射程、落點聯絡起來,做成一個小冊子,就象後世查數學用表,翻看就知,死記硬背下來更好,也不用太過複雜的計算。

在軍隊中要找出識文斷字、精通算術的將士,與在百姓中尋找讀書人是一樣的困難,採取這種教學,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但有一項技能,卻是炮兵必須要學會,且要精通的,就是測距。

對於此項技能,郭大靖絕對是高手,並有獨家秘技,那就是——跳眼法。

在後世,這在軍隊中是最簡單且常用的手段,但使用卻並不頻繁。因為有各種儀器,從望遠鏡到鐳射,更加精確。

但在當時,這種測距方法卻非常實用。不藉助任何儀器,只靠兩隻眼睛和大拇指,就能測出距離。

說白了,炮兵訓練班的學員,只要掌握操作和調整火炮的步驟,並學會跳眼法測距,拿到小冊子,就算是學成畢業了。

當然,成績有好壞,悟性有高低,炮兵也有軍官,也有職銜高低。

郭大靖快馬加鞭,很快來到炮兵的訓練營地。受訓的學員們迅速集合,在操場上筆直站立,目不斜視地等著郭將軍的檢閱。

儘管是來自不同的部隊,但都是東江鎮的精兵強將,甚至還有——

郭大靖的目光在金重國等朝鮮義士臉上稍作停留,心中非常欣慰。

這些朝鮮人在與東江鎮將士並肩作戰,浴血拼殺,源於對建虜的仇恨,源於對大明帝國曾經在朝鮮亡國之際的無私相助。

而他們,亦將撐起朝鮮的脊樑,不向建虜屈服,不向建奴稱臣。是的,郭大靖希望他們在將來會擔起這樣的重任。

………………

朝鮮,義州白馬山城。

轟,迫擊炮在煙霧升騰中,將炮彈發射出去。

炮彈划著弧線,飛過山石、雜草,落在一千餘米外,滾動了兩下,猛然爆炸開來,迸現出火光和黑煙,將土石草屑拋到半空。

“好,好啊!”林慶業用力拍著山城的城牆,滿臉的振奮之色。

安克諴躬身道:“或加大發射藥量,射程還能增加,約在三里左右。”

作為派往東江鎮受訓的朝鮮人,安克諴和金重國等人主修的都是炮兵。

而郭大靖研製定型迫擊炮後,安克諴便和幾名工匠隨同運炮的船回到義州,獻給林慶業,並作了演示。

林慶業用力點頭,說道:“先有火槍改造,後又送來此犀利火炮,郭將軍高義,令人無以為報。”

青銅迫擊炮及炮彈的製造,郭大靖都無私相授,只是提醒朝鮮方面,要多注意保密。

燧發火槍也沒瞞著,早在一個月前,便把朝鮮工匠送了回來,也給了相當數量的彈性鋼片。

坩堝鍊鋼不僅能生產製造高碳鋼的刀具模具,也能製造彈性鋼,這使得燧發火槍的改造速度大大提高。

“此炮,在金州也是剛剛鑄造。”安克諴也很感慨,說道:“郭將軍的無私相助,令人欽佩。”

林慶業沉吟了一下,說道:“我委託商人在灣上馬市交易到牛羊馬匹上千,正欲裝船啟運。可現在看來,實在是有些小氣了。”

“奈何,建虜不喜金銀,專要糧食、絲綢、棉布等物資,郭將軍又不願資敵。”

說著,林慶業轉向身旁的金念良等人,問道:“我有意將我軍之火槍挪借出兩千,再加上蒐購的千餘枝,一併送與郭將軍,你們以為如何?”

金念良知道送就是賣,林慶業並沒有錢,火槍沒了,有銀子頂著,再造就是。

而義州軍備的整頓加強,已有一年多,兵不過一萬多,火槍也只有四千多枝。

但朝鮮與建虜在短時間內不會再爆發戰爭,這是能夠分析並判斷出來的。也就是說,火槍挪借並不會有什麼危險。

“卑職以為非如此,不能顯示感激之情,不能回報郭將軍無私相助。”金念良躬身說道:“兩千枝火槍而已,或購買,或打造,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補上。”

火槍的打造,並不只是義州在進行。作為一種主要武器,朝鮮有不少兵器工坊,負責為軍隊打造。

一國之力,與一隅之力,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林慶業這樣做也是有把握的,作為抵禦建虜的最前沿,義州重整軍備,得到了沈器遠的大力支持,武器的傾斜供應也是明顯的。

“我軍也正在換裝燧發火槍,正好可作為藉口。”車禮亮微笑著附和道:“不說改造,只講回爐後重新打造,也盡可搪塞過去了。”

林慶業笑了起來,頜首道:“那便這麼定了。念良,還是你負責運到金州,並向郭將軍致以我等的誠摯謝意。”

金念良躬身稱是,又不忘提醒道:“大人,是否再派志願者前往金州?”

林慶業想了一下,說道:“再派三百人,孝一那邊,應該也會派人,不要太多,過於顯眼。”

不管是東江鎮,還是林慶業等朝鮮將領,都認為圍繞著金州,還將有大戰爆發,時間就在今年。

建虜但凡有戰略眼光,都不會允許遼南有敵人穩固的基地,有數萬的重兵。這簡直是抵在腹心的鋼刀,隨時能夠猛刺過來。

所以,既是支援的態度,又能借戰練兵選將,林慶業和崔孝一都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前後已經有兩批朝鮮義士加入到郭大靖所部,參加了與建虜的廝殺作戰。

傷亡在所難免,但在林慶業和崔孝一看來,歸來的朝鮮將兵無論在作戰技能,還是在作戰意志上,都經受了淬鍊,有著極為明顯的提高。

這些具有實戰經驗的將兵充實到了新組建的義州軍隊中,給軍隊帶來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

………………..

歷史車輪還在滾滾向前,雖然郭大靖在猛力地撬動,但最多是使車輪跳動了一下,卻又倔強地回覆到原來的軌跡。

對此,郭大靖沒有洩氣,在繼續憋著勁兒,也已經不太在意他發力後的歷史改變。事在人為,盡力就好。

七月,袁崇煥到達寧遠,彈壓了川、湖兵鬧餉譁變,並以川、湖兵曾是趙率教手下為由,將趙率教調離遼西。先移鎮永平,再移至關門。

隨後,袁崇煥又與滿桂鬧不和。崇禎收回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調至大同,擔任大同總兵。

“以遼人守遼土”,袁督師踐行著自己的平遼方略,也滿足了遼西軍頭獨享資源的需求。關外重鎮,再無外來將領。

不,還有一個毛文龍。袁督師的目光轉向了遼東,看向了東江鎮,盯上了與其早已不和的毛文龍。

首先,袁崇煥疏請朝廷派出文臣監理皮島糧餉,意圖透過行政手段節制毛文龍。

其次是奏請朝廷改變朝鮮貢道。

原朝鮮貢道經登州到北京,改為不經登州而經寧遠到北京,從而切斷毛文龍同朝鮮的政治聯絡,並切斷其來自朝鮮的財路。

最後一招便是釜底抽薪,請罷登萊巡撫和遼東巡撫,名義上是在遼東“事權統一”,但卻將東江鎮直接納入到自己的管轄之下。

遼東巡撫王之臣,因為棄守錦州等城,已經被罷免。登萊巡撫孫國楨,毛文龍的同鄉,還管著東江鎮的糧餉,非去不可。

在東江鎮設文官監軍,遭到毛文龍的強烈反對,只能暫時作罷。但後面的兩條奏疏,卻被朝廷接納,很快予以批准。

此時的袁督師,不僅得到了崇禎的信任,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的背後站著文官集團。朝堂上的大佬,韓爌、錢龍錫、王永光、王洽、傅人龍等等,全都力挺這位東林黨中最能打的“名將”。

怎麼爭,怎麼鬥?

反正,面對如此龐大的勢力,郭大靖是沒有辦法的。

況且,他也不想去爭、去鬥,只管悶頭發展,積蓄實力。到什麼時候都是實力為尊,發展才是硬道理。

但毛文龍卻還沒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絞索正在收緊,還在上疏申辯,為東江鎮爭取著糧餉。

“……本鎮揣遼事委可擔當,定額無容再議。

“糧餉必須照依關寧,絲毫顆粒決不可縮,餉額恢復事不容緩....”

不管怎麼申辯,崇禎只能是越來越厭惡。因為,他對東江鎮,或者說是對毛文龍的印象已經定型。

這源於天啟七年斷糧斷餉後,毛文龍對皇帝的口出不遜,也源於根深蒂固的“以文制武”,以及對邊鎮武將的不信任。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毛文龍被文官構陷,牽扯進閹黨王國興謀逆案,已經被打上了“閹黨”的標籤。

而崇禎的處置也能看出他對毛文龍的態度,不用什麼三司會審,直接將王國興處死,等於是認可了文官的誣告。

既是閹黨,那必須除惡務盡,這可是朝堂上的東林君子們歷史使命。

有這麼多敵人,又陷入最危險的黨爭,歷史上的毛文龍必死無疑。即便是現在,郭大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救他一命。

郭大靖放下了手中的邸報,長長地嘆了口氣。

登萊巡撫被罷,袁督師的奏議又得到了批准。

從今以後,凡是運往東江的錢糧器用,不再由登州、萊州直接運往東江,而是從山海關起運至覺華島,經過薊遼督師衙門掛號,再登舟轉運至東江。

也就是說,袁督師透過薊遼督師衙門的節制、轉發和核查,控制了東江鎮的糧餉、軍器。

在外人來看,不過是換個地方轉運,多個核查的程式。但真的是這樣嗎?

“來人。”郭大靖的聲音有些低沉,對喚進來的親兵吩咐道:“準備一下,明天啟程趕往南關。”

毛文龍對於主動發起襲攻的作戰計劃並不算積極,理由也很充分,部隊中的火槍裝備數量,還達不到他的標準。

對此,郭大靖也沒有什麼好說的。火槍數量確實無法滿足四個協的人馬,也只能儘量平均分配。

而平均分配就意味著每協的部隊都裝備不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郭大靖所部的左協,算是裝備火槍最多的,重火槍一千兩百枝,輕火槍兩千餘枝,而全協人馬卻是一萬兩千人。

在材料充足的條件下,工匠們加班加點的情況下,造槍工坊每月能造出千枝輕火槍。

郭大靖不得不先緊著金州的部隊進行裝備,皮島本部那邊只能再等等。

按照他的標準,每協至少要裝備重火槍兩千枝,輕火槍四千枝,使熱兵器的比例達到一半,才具備對建虜的必勝優勢。

當然,如果裝備率能夠繼續提高,就更令人振奮。壓倒性的優勢,也才是郭大靖的最終目標。

正常情況下,差不多要四個月,才能達到基本的標準。郭大靖也不得不暫時打消發動進攻的計劃,繼續耐下心來積蓄力量。

幸好,一個半月前,朝鮮的友人給予了大力支援。三千枝輕火槍的運到,使得金州的左右兩協的輕火槍裝備數量都達到了四千枝。

現在,三千枝火槍的改造才剛剛完成,交付軍隊。而離開部隊三個多月後,郭大靖也終於返回了南關防線。

諸事都還順遂,套在東江鎮頭上的絞索雖然在收緊,但郭大靖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斷糧斷餉也不能動搖東江鎮的實力。

林家牽頭相助,五萬石南方的夏糧已經運到大連,加上秋天豐收已成定局,東江鎮已經能夠自力更生。

在郭大靖看來,這絕對能夠算得上是里程碑似的大事件。擺脫朝廷的控制打壓,才是東江鎮能夠發展壯大的最基本的條件。

而他急於返回前線,是因為得到情報,皇太極征伐察哈爾部獲勝,正在返回瀋陽的途中,代善等後金高層已趕至瀋陽準備迎接。

不管皇太極是否會很快發動對金州的進攻,金州駐軍都進入到了準戰備狀態。再有一個月就是金秋十月,無論怎樣,都要做好保衛秋收的萬全準備。

在南關防線與李維鸞會面後,兩人商議一番,便分頭巡視防線,檢察部隊的備戰情況,以及糧彈物資的儲備。

炮臺上紅夷大炮在棚下斜指北方,居高臨下用望遠鏡瞭望,防禦工事的前後都清楚在目。

“至少還應該有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郭大靖放下望遠鏡,對著張攀等將領說道:“建虜最好是在冬季發動,那時候準備得要更加充分。”

別人只知道部隊的火力裝備率在提高,名為迫擊炮的武器也在防線後佈置,卻不知道郭大還在等著從澳門運來的大批重火槍。

至少兩千枝重火槍,將使守軍的戰力再次大幅提升。如果能再有兩三個月準備,迫擊炮的數量更將達到四五百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張攀笑了笑,說道:“就依現在的火力,建虜若來,也定然是死傷慘重,鎩羽而歸。”

這話說得沒錯,如果沒有守住南關防線的實力,也不會傾盡全力來收復金州。

但火力得到成倍的加強,一次就把建虜打得膽寒,令建虜對於攻堅產生恐懼心理,明年便能夠比較放心地向外擴張。

所以,同樣是防守成功,同樣是擊退敵人,效果卻相差很大。

“張將軍所言極是,這防禦早就是堅不可摧的。”郭大靖笑著頜首,並沒有詳細解釋,將士們看起來信心都充足,這樣就挺好。

目光繼續瞭望掃視,郭大靖在高大的拋石機上稍微駐留,但也只是微微一笑,便又看向他處。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