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糧食是國家基礎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朱翊鈞的主要生活都是在西苑,平日裡皇后也都陪在身邊。

回到皇宮那邊時也會去陪一陪李太後。

弟弟妹妹們偶爾也到西苑,玩。

皇宮裡面的氣氛倒是非常和諧。

隨著陳矩和張誠地位的提升,朱翊鈞對皇宮的控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李太後那邊基本已經脫離了對皇宮的掌控。在沒有了馮保和張居正的配合之後,李太後的權力喪失速度非常快。

雖然還有一個司禮監的張宏配合,只不過這個人現在被朱翊鈞嚴格限制。沒有張居正在京城、沒有外朝的配合,張宏翻不起什麼浪花。

何況張宏這個人本來就固執。在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不是他幹的事。

關於高拱回京一事,李太後倒是挺生兒子的氣。

原本朱翊鈞還想瞞一段時間,結果有人把訊息捅到了李太後那裡。

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那些文官幹的。誰幹的暫時還不得而知,估計短時間內也查不出來。

聖旨已經下了,李太後也不能讓人把聖旨收回來,只能是跟兒子的賭氣。

朱翊鈞總過去勸說,但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顯然,李太後對於朱翊鈞的這種行為很不滿意。

然後,李太後就病了。

“陛下,”張誠跟在朱翊鈞的身後,腳步急切的往前走,一邊走一邊勸解道:“陛下不必太過心急,太后娘娘吉人自有天相,不會有事的。”

朱翊鈞看了張誠一眼,點了點頭沒說話,繼續往前走。

等朱翊鈞來到坤寧宮的時候,這裡已經圍了不少人。

轉頭看了一眼周圍的人,朱翊鈞沉聲說道:“張誠,你去查,看看是誰把高拱要回京的訊息告訴太后。”

“朕就不信了,宮外的訊息能這麼容易的就傳進來?朕早就說過,太后養病期間,誰也不允許在太后面前胡說八道。”

“看來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你去給朕查清楚,不管是誰說的,撕了他的嘴!”

“是,陛下。”張誠連忙躬身說道:“奴隸一定把事情查清楚。”

張誠臉色嚴肅,不過心裡面卻樂開了花。

這件事情肯定要從皇宮裡面查,自己的地位肯定會有新一輪的提升。

朱翊鈞看了一眼陳太後,躬身道:“母後。”

“進去吧。”陳太後點了點頭,拉著朱翊鈞說道:“不要太過著急,也不要太過難過。妹妹不會有事的。”

“是,母後。”朱翊鈞點頭說道:“孩兒這就進去看看。”

朱翊鈞走進去後,發現李太後正躺在床上,臉色蒼白,面容憔悴,整個人昏迷不醒。

跪在床邊拉著李太後的手,朱翊鈞也不說話,就這麼坐著。

這一坐就是兩個時辰。

無論誰來勸說,朱翊鈞也只是搖頭,並不說話。

比起上一次的嚎啕大哭,這一次更能讓人感覺到陛下的悲傷。

一時之間,皇宮裡面的氣壓都低了好幾度。

朝堂外面,官員們都變得小心翼翼。前兩天還亂跳,現在壓根不敢跳了。

甚至連高拱回京的事情都沒有人再提,彷彿沒有這事一樣。

太后病了,被你們氣病了。這個責任沒人敢擔。

你總不能說是皇帝讓高拱回京的責任吧?你瘋了吧?

即便是事實如此,你們也不能這麼說啊,憋著忍著。

上一次為了給太后看病,皇帝在京城幹了那麼多事。東廠和錦衣衛把京城翻了個底朝天,多少勳貴和勳戚吃了悶虧?

但是他們連話都不敢說,不能說那些生意是他們的。要是敢承認,皇帝都敢奪了你的爵位!

這一次李太後又病得昏迷不醒,誰知道皇帝還要幹嘛?

如果目標指向文官,沒有人不害怕。當初張居正要死的時候,當今陛下抓人發配,一套流程走得幹淨利落。

雖然當初那個事很可能是張居正幹的,可是你不擔心陛下有樣學樣嗎?

在這樣緊張的氣氛當中,一個訊息傳來,終於讓大家松了一口氣。

張居正回來了!

張居正比原本的歷史上記載的時間提前半個月回來了。

實在是不回來不行了,再不回來心都慌了。

朝堂上下,文武百官蜂擁而出,去迎接張閣老。

張居正還在的時候,大家沒什麼感覺;張居正走了,這下所有人都感覺到了,沒有張居正壓著,情況急轉直下。

東廠太監崛起,在皇帝面前極盡獻媚之能事,在皇宮裡面搬弄是非,朝堂上下烏煙瘴氣。

此時,正是張閣老澄清宇內之時。

大明的京城和朝堂,從來都沒有這麼期盼過張居正,很多人都將張居正視為救世主,頗有幾分“閣老不出,天下奈何”的意思。

在得到張居正回來的訊息以後,京城歡呼聲四起。

無數的士子先去迎接張居正,一掃張居正走時候的黴氣。

皇宮大內,西苑,試驗田。

試驗田,朱翊鈞準備用來種地。

種的是什麼?

種子。

朱翊鈞透過系統定製了一批種子,其中包括土豆、番薯、玉米等等高產農作物。

當然了,還有雜交水稻。

大明現在也種水稻,可大明水稻的產量是真的低,精耕細作之下也不行。

換成後世袁老的雜交水稻,朱翊鈞相信大明的糧食肯定能夠豐產。

糧食才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朱翊鈞永遠相信這一點。

任何改革都要建立在讓百姓吃飽飯的基礎之上。

張居正想要去改革,讓他去。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讓老百姓吃飽飯。

在朱翊鈞設想的道路當中,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國有農場。

國有農場的土地,不是有各地藩王嗎?他們在各地兼併了那麼多土地,不用他們的土地來做農場,實在是有些可惜。

藩王反對?

沒有什麼用,反對無效。回頭想辦法把他們手裡的地拿過來,做大明的國有農場,分佈在全國各地。

直接可以在當地農場旁邊建一個長平倉,省時省力。

國家手裡有了糧食,才能更好調控糧價,才能更好配合張居正的改革。

在改革這件事情上,朱翊鈞沒想自己衝鋒陷陣,主角就是張居正。自己的主要作用是在旁邊做輔助和修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