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李廣的悲情是有原因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朕的時期?”

“朕怎麼躺著也中槍?”

漢高祖劉邦看到這裡,頓時不爽了。

怎麼回事,提到一個人就要拿他出來教訓一頓是吧?

這還有天理嗎?

我劉邦什麼時候受過這氣。

想著想著,劉邦緊握的雙手還是松了下來。

算了算了。

對方不好惹。

若是其他人敢數落他,劉邦非得把他的豬頭砍下來不可。

…………

為什麼說漢文帝其實是在警告李廣?

這就好比,當你還是一個小領導的時候,有一天你的領導突然對你說,你這個人很有領導樣子嘛。

這一句話,有些人聽起來覺得很高興。

但聰明人就能夠聽出背後的意思。

那就是說,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有過多的非分之想。

所以說,無論是官場上,還是戰場上,對於別人的話,一定要掰碎了分析,不要總覺得自己多麼厲害。

等到了漢景帝時期,李廣為上郡的太守。

所謂太守,就是掌管上郡的一切事務。

而李廣之所以會來上郡當太守,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這是因為有一個大臣對皇帝說,李廣是個人才呀,老是讓他去打仗,要是傷到了,對於國家來說可以極大的損失,還是把他調往戰事沒那麼多的上郡吧。

漢景帝同意了,便將李廣調往了上郡。

這就好比,買了一輛車,喜歡得不得了,捨不得開,天天放著一樣。

如果李廣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皇帝又怎麼會捨得放他走呢?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白起託病不戰,秦昭襄王是親自去請了白起,希望他能夠擔負起責任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有一次,匈奴進攻上郡,皇帝便派遣李廣迎戰。

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漢景帝還安排了一個大臣陪在了李廣身邊,美其名曰幫助李廣,實際上,明眼人一眼就能夠看出,漢景帝這是為了考察李廣。

因為太多人說李廣的能力強,但是李廣卻一直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所以,漢景帝才出了這樣一個策略。

不過,這一場戰爭,也確實凸顯了李廣的能力。

當李廣的百人軍隊,被匈奴的幾千人圍住,李廣沒有馬上逃跑,而是假裝淡定,顯示出自己的大軍在後。

而這一場攻心計,也確實嚇到了匈奴,而是三面圍住了李廣。

不僅如此,李廣還幾次突擊匈奴,射殺多人。

在匈奴看來,李廣如此淡定,必然是背後還有大軍支援,所以不敢不敢貿然進攻。

夜晚時分,匈奴的疑心變得越來越重,於是便撤軍了。

試想一下,如果李廣看到匈奴之後,嚇得臉色蒼白,掉頭就跑,匈奴必然會追擊。

而數百人對抗數千人,後果可想而知。

在這一點上,李廣的策略是值得學習的。

那就是在遇到困難,遇到敵人的時候,自己不能先亂了陣腳,否則就會露出破綻,被別人趁機利用。

當然,李廣的戰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比較不堪的。

甚至,有一次還直接把隊伍帶迷路了。

這就好比,奉旨修建兵場,修到一半才突然發現,原來做錯專案了,修成了酒莊。

這對於整個國家,整個團隊來說,就是巨大的損失。

李廣之所以一直無法封侯,一方面是戰功不夠,一方面也是管理上出現了問題。

在管理上面,李廣與程不識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李廣帶領軍隊,管理十分鬆懈。

外出行軍,駐紮的時候,就隨便找個有水源的地方,一旦駐紮,大家就隨意活動,晚上也不打更巡邏,一切軍令政務都是從簡。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大家想什麼時候上班就什麼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就什麼時候下班。

有人認為,這是平面化管理,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將領的個人性格以及個人的能力。

另外一個大將程不識,則在管理上面下了極大的功夫。

在程不識看來,李廣的管理方式,在遇到匈奴進犯的時候,必然是難以招架的。

所以,他要求部下巡邏打更,軍紀軍容全部要遵守好,經常要通宵達旦地處理軍務。

很多人都希望到李廣的軍隊中去當兵,不喜歡到程不識的軍中去。

為什麼呢?去李廣那邊,是享受生活,而去程不識那邊,是異常痛苦的。

但是,這李廣的方式,真的好嗎?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國家突然出現了一個敵人,需要及時處理。

可這個時候,一大半的武將都在家裡睡大覺,沒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皇帝在朝堂上焦急地焦頭爛額,卻也無可奈何。

《史記》說過:“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

眾所周知,李廣的名聲是非常好的。

可是,這樣一個好名聲的人,為什麼處處碰壁,不能封侯,最後還自殺呢?

如果我們從深層次來看待的話,就明白了。

《韓非子》: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而暴亂之徒愈勝,不亡何時!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沒有功勞而得到賞賜,那麼對於百姓來說是一種傷害。

為什麼呢?大家在外面拼死拼活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斬殺敵人,到頭來還不如你這樣一個沒有功勞的人。

那麼誰還會去為國家賣力呢?

還不如去勾結那些有權力的人,拍拍他們的馬屁,說不定能升得更快。

李廣沒有功勞,卻能夠得到這麼好的名聲,不禁讓人有所懷疑。

況且,史書上記載,李廣是沒有錢財剩餘的。谷

那麼,李廣的這些錢,是否都用在了行賄,或者向百姓散播小恩小惠,並以此來獲得他們的支援呢?

有人會認為,給老百姓錢,這不是好事嗎?

實際上,對於奸邪的人來說,這種散佈錢財,相當於前期的投資。一旦他們獲得大權,這一切都會收割回來的。

畢竟,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

王夫之認為:“以名譽動人而取文士,且也躋潘岳於陸機,擬延年於謝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軒輊失衡,公論猶絀焉,況以名譽動人而取將帥乎!”

這些只依靠名譽,沒有真才實幹上位的人,職位越高,對於國家的傷害就越大。

為什麼呢?打一場敗仗,可能會使得成千上萬的將士犧牲。

做出一個錯誤的決策,會讓整個國家的百姓為其錯誤買單。

可見,單靠名譽來選拔人才,是非常不可靠的。

這一點,漢武帝和漢景帝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在李廣帶兵的時候,漢景帝要安排一個大臣陪在他身邊,目的就是為了考察他。

當李廣多次要求隨同衛青出戰的時候,漢武帝在私底下叮囑衛青,切記不要讓李廣帶兵,就是這樣的原因。

也許,李廣是想向世人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可惜,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了。

…………

“是的,不管一個人的名聲如何之大,真正還是要看他的本事吧。”

“不是說世人把他吹的有多厲害,他就有多厲害。”

“這麼一看,李廣就是這麼的一個人。”

“如果他本身能力足夠,又何談什麼李廣難封呢?”

“漢武帝又不是那種小心眼皇帝,要知道衛青霍去病立下了那麼多的功勳,不照樣得到了嘉獎,如果說李廣自己做到位了,而漢武帝沒有給予他應有的待遇,那就是漢武帝的問題了。”

“可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能說明什麼?”

…………

李廣悲情嗎?

當然悲情。

在華夏軍事歷史上,西漢時名將李廣無疑是一位充滿濃厚悲劇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為二千石吏四十餘年,卻至死未得封侯,給後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浩嘆。

司馬遷《史記》中一篇《李將軍列傳》,對李廣的遭遇寄予了無限的感慨和同情,稱李廣令後人一掬“蕭條異代不同時”之熱淚。

然而,事實來說,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司馬遷個人情緒化的宣洩。

其中摻雜著太多的私人喜怒愛憎因素。

《史記》並沒有真正地反映李廣的真實,也歪曲了造成李廣悲劇的深層次原因,更誤導了後人的認識和評價。

像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之類意氣用事、不著邊際的詩句,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就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論,李廣的悲劇命運是註定了的。這既有時代的背景,更有其個人的因素。

李廣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漢國防戰略方針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登基後,變“無為而治”為“有為進取”,秉行《公羊春秋》“大復仇”的指導原則。

漢武帝一改漢高祖以來在匈奴問題上以和為主的消極防禦國策,對匈奴的侵擾,採取積極反擊的措施,集中全國上下的財力、物力與人力,提升國防力量。

特別是漢武帝根據漢匈戰爭的需要,強化主力兵種的建設,大規模發展騎兵,運用騎兵集團縱深突襲的戰法,對匈奴貴族勢力實施殲滅性打擊。

在這一重大戰略轉變的形勢面前,李廣、程不識等作為在對匈奴消極防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將領,必然就顯得“江郎才盡”,無力承擔統率漢軍大規模反擊匈奴的重任。

他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新生代將領脫穎而出,後來居上,建功立業,盡佔風頭。

當然,李廣抑鬱不得志,更在於他個人軍事才能的侷限。

作為一名久歷戰陣的將領,李廣長於戰鬥指揮,驍勇善射,在戰術上靈活機智,有勇有謀,敢於打硬仗、打惡仗。

其射術之精堪稱一絕,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譽為“飛將軍”。

然而這種近敵格鬥上的剽悍驍勇,終究掩蓋不了李廣拙於戰役和戰略指揮的根本缺陷。

李廣曾先後擔任驍騎將軍、前將軍等重要軍職,五次率精兵參加反擊匈奴的作戰。

應該說他殺敵立功、晉爵封侯的機遇多多。

可是他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虧輸、損師折將,根本沒有表現出“飛將軍”應有的風采。

這給人以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當然,並不能否認,這中間有漢武帝以及衛青等人的掣肘因素。

但是,在簡單的表象背後,還有本質的問題癥結存在。

即,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李廣只是一名鬥將,而非真正大將之才。

他明顯缺乏戰略戰役指揮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端奔襲、機動作戰。

而這一點正是身為漢武帝時代高級將領的致命弱點,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對於這樣的遭遇,李廣的愧憤自殺,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

司馬遷等人的鳴冤叫屈,則是失卻理性態度的曲詞。

其情雖可憫,其理實難喻。

…………

太極殿中。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李廣的影片,不由感慨。

作為一位武皇帝,他是最有發言權的。

“李廣?李廣難封?肯定有其自身原因的。”

“先天出名,卻被後輩霍去病遠遠超越,李廣自己難道沒有問題嗎?”

“在朕看來,大漢在後期的戰略思想是戰略進攻,漢武帝改變前朝思想,做進攻而不是防禦,李廣領會不深,戰法運用自然有問題,故而漢武帝不是很喜歡他的做法。”

“李廣名氣太大,名氣大於實力,匈奴用優勢兵力集中對付李廣,李廣的出征之路自然不順。”

“再談談李廣這個人,太自負了!”

“脾氣又大,哪個皇帝會喜歡?”

“反正如果李廣出現在朕的大唐,朕肯定是不會重用他的。”

“漢武帝給了李廣很多機會,可給了他機會他自己也不中用啊,哪一次把握住了?”

李世民搖了搖頭。

“悲情,呵,悲情……”

“這天底下,悲情太多。”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