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征伐日本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孫傳庭被撤職後,撫順主官位置空出,平遼侯暫時沒精力顧及撫順事務,更別說是選拔新官員上任。

整整一個臘月,開原一團亂麻,諸事繁雜,商業凋敝,謠言叢生,陸續有漢商和外番商人遇害,張潮帶人查了好幾日,還是沒找到什麼頭緒。

平遼侯的這個年怕是過不安穩了。

劉招孫意識到,這次在背後搞事的黑手並非等閒之輩,不是張潮能搞定的。

開原亟需建立一支專業的情報力量。

臘月二十四,袁崇煥和康應乾帶著三千多戰兵,返回寬甸駐地。

臨行之際,劉招孫特意召見了袁嘟嘟。

平遼侯對部下照例一番勉勵,勉勵袁崇煥在寬甸認真做事,繼續招兵買馬,做好屯田和馬政工作,為遼東供應更多的糧食和戰馬。

袁崇煥向平遼侯保證,寬甸將時刻做好準備,隨時躍馬鴨綠江,拯救對岸那些受苦受難的新義州百姓。

劉招孫對朝鮮國的策略是蠶食鯨吞,逐步消化掉這塊土地,培養代理人的方式在朝鮮是行不通的。

徐霞客帶回來的情報顯示,薩爾滸戰後,倭國商人在朝鮮的活動增強,這引起了劉招孫重視。

和分裂混戰的蒙古不同,朝鮮有自己獨立的文化歷史,封建化水平也不是草原部落所能比擬,更重要的是,朝鮮國體量超過千萬人,實力不容小覷,朱棣時代他們甚至有攻打大明的野心。

面對這樣的對手,只能慢慢蠶食,若像隋煬帝唐高宗那樣舉兵攻伐,最後只能在這片苦寒之地上折戟沉沙,劉招孫不會重蹈前人覆轍。

袁崇煥明年在寬甸的任務,便是繼續吸納朝鮮流民,進一步將對岸的新義州掏空,給漢城的朝鮮王製造壓力,待時機成熟後,便出兵吞併新義州,將其納入開原版圖。

泰昌二年,受小冰河氣候影響,朝鮮各道糧食減產,北方的新義州更是重災區,天氣乾冷,田畝拋荒,大批朝鮮百姓逃難到對岸的寬甸城。在平遼侯的指點下,袁崇煥早早在寬甸儲備了十幾萬石糧食。等明年開春,新義州青黃不接時,會有更多人渡江投奔寬甸,袁崇煥對此輕車熟路,順勢將他們編入屯堡,讓他們為開原戰車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兩人聊到最後,劉招孫想起朝鮮旁邊那個更強大更麻煩的鄰居,沉吟片刻,對袁崇煥道:

“還有一事,需袁都察加以留心,幫本官做好!”

“請平遼侯示下。”

見劉招孫神色凝重,袁崇煥連忙俯首聽命。

“袁大人可知,壬辰、丁酉戰役(萬曆援朝)後,神宗皇帝發平倭詔以告天下,號令周邊藩國與大明一道,封鎖倭國,不許片帆駛往倭國?”

袁崇煥久在嶺南,從嘉靖年間起,廣東便屢屢遭受倭亂,粵民對倭寇恨之入骨,萬曆皇帝對日本的經濟封鎖,他自然是知曉的。

“下官當然知道,萬曆二十八年,神宗皇帝下詔,將倭國從太祖規定的‘十五不徵之國’中除名,將其歸為‘元惡’,對倭國採取禁防之策,萬曆三十二年,為威懾倭國,在復州設參將,金州設守備,調登州水軍駐守旅順,又在黃骨島設水軍······同年,遼鎮單遊擊在朝鮮釜山會見倭國橘智正時,讓他轉告:“告於家康,務要專心學好,不可陽與朝鮮講和,陰懷異圖。”(註釋1)

劉招孫滿意的點點頭,對袁崇煥不由刮目相看,此人不僅有實幹之才,而且博覽群書,事無巨細都有所關注。

對日本這個鄰居,劉招孫也需提前佈局。

此時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初期,第二任幕府將軍德川秀忠和他父親德川家康一樣,面對國內大名林立、教亂頻仍的局面,急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壬辰戰爭後,日本處於被東亞各國孤立的狀態。兩任幕府將軍一改豐臣秀吉時代侵略擴張對外政策,希望尋求與明朝建立直接貿易關係,力圖進入以明朝為中心的冊封體系。

這個時期的幕府為了能與大明恢復友好關係,完全採取跪舔態度,德川秀忠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朝鮮,希望能“假道進貢”,然而被朝鮮無情拒絕。

萬曆二十二年,德川家康授意島津義久致書給琉球王尚寧,讓其幫忙在明朝和日本間從中斡旋。書中提到“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餘年於今矣。我將軍憂之之餘,欲使家久與貴國相談,而年年來商舶於貴國,而大明與日本商賈通貨財之有無。”

萬曆二十四年,本多正純受德川家康旨意,致書福建總督陳子貞。這封書信雖然名義上是寫給福建總督,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給明朝皇帝看的。在書信中凡是涉及“明”、“中華”的地方都空一字,甚至寫“大明天子”時是另起一行,而涉及日本時卻沒有使用這種格式。信中稱呼明朝為“中華”、“大明”,稱日本卻為“邦”、“蕞爾小國”,這些無不表達了日本自身的謙卑與對明朝的尊敬。

劉招孫決定利用德川幕府這種急於加入東亞朝貢體系的心理,在大明與倭國之間左右逢源,從而攫取最大利益。

“本官聽聞倭國商人在朝鮮多有貿易,朝鮮卻一直瞞著大明此事,神宗皇帝在位時,對我官有知遇之恩,對開原亦有再造之恩,本官不是忘恩負義的人,本官要為大明彰顯正義。你回寬甸後,派可靠人手,前往朝鮮南部,秘密打探查他們與倭國貿易的證據,將證據送回開原,等時機成熟,便可以此為藉口,向李倧發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袁崇煥沉思片刻,小心翼翼道:

“平遼侯是想取代朝鮮,與倭國直接貿易?”

劉招孫沒有直接回答袁崇煥這個問題。

“倭國人口數倍於朝鮮,武德充沛,當年蒙古大軍三次徵日,皆慘敗而歸。本官比不上忽必烈,因此對付倭國,須從長計議,不能單靠武力,現以朝廷名義,與倭國貿易,以貿易公司為先導,透過某些利潤更高的貨物,逐步侵蝕倭國商業,進而收買各藩大名,挑起各藩戰爭,最後再以武力征伐死硬派,各個擊破,將其納為開原體系。”

袁崇煥聽得瞠目結舌,他萬萬沒想到,平遼侯對倭國如此上心。

“劉總兵,當年太祖親自定下十五不徵之國,這倭國可是排名第一······”

劉招孫知道登陸日本對這個時代的古人來說太過玄幻,他本不想多做解釋,然而對於袁崇煥,對這個位於東亞文明衝突最前沿的主官,還是有必要多說兩句。

“袁都察,這世上哪有什麼不徵之國?無非看你能不能夠到。夠得到的,就是華夏故土,夠不到的,就是不徵之國。”

“你博覽群書,當知二十年前,萬曆皇帝曾計劃從朝鮮出兵,登陸倭國,掃穴犁庭,徹底解決倭國禍害。可惜萬曆三大徵後,國庫空虛,群臣反對,此事最終作罷。萬曆沒能完成的事業,以後由我們來完成。”

劉招孫說到這裡,停了片刻,意味深長道:

“你當本官耗費重金發展水師,只是為了打劫天津?當然不是,倭國人口稠密,物產富饒,銀礦硫磺儲量豐厚,必須拿下,如此才能整合勢力,對抗更危險的敵人。”

袁崇煥似懂非懂:

“大人是說對付紅毛人?”

袁崇煥在廣東見過歐洲傳教士,他本人與弗朗機人、葡萄牙人都有過多次接觸,隱隱能感覺到紅毛人的強大。

劉招孫不置可否的點點頭,笑道:

“好了,今天先說這麼多,你回寬甸後,還是集中精力對付朝鮮,征伐倭國是件大事,須從長計議,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先派人去朝鮮南邊,和倭國商人搭上線,搞好關系,為以後雙方貿易打好基礎。”

隨著馬士英返回清河,宋應星返回鐵嶺,戰兵陸續返回各自駐地,開原只剩兩個近衛軍駐守,分別為近衛第一軍和近衛第四軍。

第四軍軍長仍為戚金,這位戚家軍老將現在將主要精力放在軍隊建設上,藉著近衛軍剛剛成立,平遼侯正在進行軍隊改革。

之前由戚金負責的戰兵招募和練兵等工作都交給他的副官俞佑去做。

俞佑是戚家軍老兵,加入開原軍前為浙兵把總,跟隨戚金多年,他和林宇一樣,都是江浙人。

平遼侯下令在近衛第四軍內進行戰兵代表制度試點。

劉招孫和戚金經過多次討論商議,最終確立了這種類似後世黨·代表的組織形式。

從六千將士中選拔出五十名識字的戰兵以及五名基層軍官,五十五人組成戰兵代表團,代表戰兵利益的戰兵代表,再由代表團中選出三人作為常駐代表,監督並建議主帥的決策行為,對軍餉開支、死傷撫卹,也要進行監督。

在成為代表前,他們須當眾宣誓,向平遼侯效忠,向開原效忠。

目前宣誓的內容還沒最終敲定,不過可以參考後世加入某麗國時的誓詞。

如果不出意外,戰兵代表團每年選舉一次,由全體戰兵投票選舉,最終名單須平遼侯親自敲定。

得益於平遼侯一直堅持推行的私塾教育以及各營訓導官幫助識字,開原戰兵的識字率已經提高到百分之十二,遠遠超過這個時代其他軍隊。在識字率提升的基礎上,外加強力執行,這種尚處於原始簡單狀態的選舉制度才能得到貫徹執行。

~~~~

臘月二十五日,劉招孫的身體終於完全恢復,已能獨自騎馬走路。

一大早,這位一刻閒不住的統帥,便瞞著誥命夫人,偷偷帶上衛兵,輕車簡從,跑去軍隊、工坊、商鋪、學堂視察。

他先後視察第一軍和第四軍,戰兵們見到這位勇武善戰一人斬殺數十名後金巴牙剌的主帥,立即爆發出萬勝吶喊聲,這種狂熱的情緒,很快感染到劉招孫本人。

在近衛第四軍。

當戚金森悌陪同平遼侯經過戰兵佇列前時,五十五名新近選舉的戰兵代表團站在佇列最前面,對著全身披甲,緩緩走過的平遼侯,高呼萬歲。

“開原萬歲!”

“平遼侯萬歲!”

在代表團帶領下,五千戰兵爆發出山呼海嘯吶喊,聲震全城。

劉招孫心中震動,不過表面卻是裝著沒事一樣,繼續揮手朝他的士兵致意。

發展到這一步,個人崇拜已經無可避免,作為最優解,他只能選擇接受。

總訓導官森悌跟平遼侯視察下來,內心不能平靜,嘟囔道:

“一群仆街仔,吵死了。”

東莞仔嘴上罵罵咧咧,心裡卻惶恐不安,看這架勢,這幫什麼什麼代表,很快就要取代訓導官。

臘月二十八日,又有一個女真商戶被秘密殺死,屍體拋棄街頭,寫著煽動性話語。

張潮他們仍舊沒有突破,他們全城搜捕,連續抓了幾十個漢民商戶,審問下來沒有結果,只得放人。

開原情報力量本就一片空白,原先各種情報主要依靠外番商人維護,現在得罪了他們,平遼侯立即就成了睜眼瞎。

張潮武功了得,做得好衛兵,卻做不好一個情報官。

開原以商立足,頻繁有外番商人被殺,這樣再搞幾次,誰還敢來做生意?

劉招孫望向京師方向,無可奈何道:

“沈煉,你在哪裡?”

參考資料:

註釋1:《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七冊中華書局1980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