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打蛇打七寸(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理現在外事有谷松年,董法真,內事有李紫琮、小曦等一眾得力干將,段和譽沒費多少口舌,便獲得了一行人的一致認可,其實谷松年,董法真也清楚,即使自己這些人不同意,這位國主也會冒險前往,與其不知道他哪天突然消失,不如安排好一切,在暗處保護,反而能讓大家夥都安心。

諸事料理妥當的段和譽離開大理城時如谷松年,董法真等人料想的那樣沒有大張旗鼓,而是混在姐夫高長明商隊中,帶著同樣女扮男裝的段素貞,悄悄上路。父女同時外出還是第一回,相比較段素貞的從容淡定,段和譽這個做爹的,反而對沿路上的一切風土人情都充滿了好奇,一直問這問那的。這也難怪,以前在大理皇宮,肩上扛著一副重擔,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著千萬人的生死,現在拋去了所有的羈絆,真能不讓人歡喜?

高長明這幾年來靠著和段和譽連襟的這層關係,長期與蜀人之間進行著絲綢生意,大旗越拉越大,聲勢越來越壯,段和譽重登大寶的那一刻,頗有積蓄的高長明著實幫了他不少,段和譽想遠行的那一刻,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他,自家兄弟,沒那麼多的道道,處著心安。高長明這些年風餐露宿,久經寒暑,奔波於蜀地與大理的他早已沒有了先前的慵懶紈絝,反而精神煥發,精明幹練,為了保證兩人一路的安全,隨行的夥計他都經過精心挑選,有些個甚至學過幾年拳腳,明知這些人打起來可能會成為兩人的負擔,他還是得這麼做,和段和譽心思一樣,也求心安。至於混在商隊中的段和譽,段素貞的身份,高長明則對外聲稱二人是自己請來保護商隊的武師,段和譽、段素貞從小習武,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凜凜之氣,眉宇之間不怒自威,和武師的身份頗為貼切,底下人見了他們躲得遠遠的,自己這些人原本就是粗人,平時粗聲粗氣,粗話說慣了,生怕言語上不中聽,惹怒了對方,自己身上會憑空多幾個血窟窿。先前高長明底下那些夥計被兩人氣勢所嚇,還不敢和這兩人有過多親近,後來見到段和譽、段素貞二人極好說話,人也隨和,熟稔之後,才發現兩人說話熨帖,平時看著一行人辛苦,到了驛站打尖,吃喝上很是照拂,這些人和這兩位武師之間原本就互有依託,這一路下來倒成了極好的夥伴。

層巒競秀,千仞爭鋒,一行人馬鈴聲聲的走在崇山峻嶺之間,並沒有想象中的孤單,而且時不時能碰到在林蔭小道上同樣和他們一樣南來北往、膚色各異,馱著蜀布、絲綢、邛竹杖和漆器等商品的馬隊,段和譽向姐夫高長明一打聽,這才知道他們走的這條道正是連線大理與成都之間赫赫有名的‘西南絲綢之路’東段。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西南絲綢之路’在西漢時稱為“蜀身毒(印度)道”,它起於成都,止於印度。其線路由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組合而成。

靈關道:從成都出發,經邛崍、青衣名山、滎經、漢源、越西、西昌、會理,渡金沙江進入雲南,至大理,到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最遠達到印度和孟加拉地區。這條道路主要由西道、東道和南道三段組成。西道就是在先秦時,由成都至邛崍的“臨邛道”。經蘆山、天全,沿青衣江而下至滎經稱為“青衣道”或“始陽道”。由榮經過漢源,漢稱“靈關道”,又稱“犛牛道”,唐則稱“清溪道”。南詔以後,從西昌至會理(古會無)進雲南段,稱為“建昌道”或“會同路”,又稱為南道。東道,則是先秦時由成都沿岷江南下,經樂山到宜賓的水路。蜀漢建興三年(252年)諸葛亮南征,經此道,為便於行軍和物資運輸,對靈關古道作了整治和維修,使之更為暢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靈山改為相公嶺,故此道又名為“孔明鳥道”。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御邊,置清溪關,此道更名為清溪道。此外,還存在一些區域性的便捷支道,從成都出發,順岷江而下,越大渡河,翻越今涼山州東部山地直達西昌,《三國志蜀志》記載越郡(今西昌一帶),“郡有舊道,徑犛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五尺道:成都宜賓(古道)雲南昭通(古朱提)貴州威寧(古夜郎國地)雲南曲靖(古味縣)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

永昌道:大理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騰衝(古騰越)緬甸印度。

段和譽一行人走的是‘西南絲綢之路’靠北的五尺道,路程上要多花上數天。為何捨近求遠?只因這些年大理與鄰國在大渡河以南石堡林立,互成對壘,道路斷絕,商旅不通。反而是當初開山鋪路,遇水搭橋,在崇山峻嶺間修築的五尺道,因為耗時頗多,道路險峻,這些年反而成了商人往來於大理與成都,甚至遠到身毒的財路。五尺道又稱滇(bo)古道、道,是連線滇地(雲南)與內陸成都最古老的官道,當初是為連線川滇漢人與古人修建的。秦時,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目光遠大的秦始皇為了開拓西南,決定打通西南。於是派常通西南夷,常臨危受命,廣發眾工匠在高山密林間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五尺道由宜賓市向西南延伸,直修築至今雲南曲靖,全長2000餘里。

秦末及漢初因為戰爭曾一度廢棄,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從印度輸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從雲南經緬甸、印度到大夏去從事貿易活動了。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歷代統治者與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太深,以及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拼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透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內附、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滇緬通道才算打通了,並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透過緬甸經印度入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直到此時,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國道”至大夏才算全線暢通。

道上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因人懸棺而被人熟知。

人原本是我國古代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因為他們最早棲身的地方荊棘叢生,虎狼出沒。他們歷盡千辛萬苦,開拓荒野,建造家園,被讚譽為披荊斬棘的人,所以他們的稱呼要在“人”字上加上“棘”字,是個會意字。人的稱呼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典籍記載,他們先後經歷了濮人、人、都掌人等稱謂。現在宜賓市城內的都長街,就是從都掌人時的都掌街演化而來的。

人死後,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將棺材置於懸崖絕壁之上,史稱人懸棺。為何會有這種獨特的下葬形勢,當地有這兩種傳說。

第一個傳說是說當年諸葛孔明徵南蠻,遇上了南蠻中有一支叫“軍”的土著軍隊,士兵個個英勇善戰,戰鬥力非常強。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輿術)的孔明先師也大驚失色,蜀軍強攻可能都不是人的對手。於是孔明想出了一個計謀,假裝在軍中放出訊息說:“人的祖墳埋在地下,後人都那麼歷害,好在人愚蠢不懂堪輿之術,如果他們把祖墳埋在懸巖上,後人將會飛簷走壁,無人能敵,整個九州天下都將是他們的……”這訊息又恰巧被混入蜀軍中的一個人探子打聽到,迅速報告給了王並在人中傳開了。王當初也懷疑其中有詐。但仔細思考孔明的確深通堪輿之術,再說訊息又是從蜀軍內部獲得的。又一個人版的“蔣幹”終於中計了。隨之當官的人家,有錢的人家紛紛請來木匠製作棺材,把已經埋葬的祖墳挖開,(所以至今農民在耕地時時而挖出“石棺”,但無屍體),用綢緞把屍骨纏起來,利用駕設藤梯(雲梯)的方式,先是送去放在自然生成的巖穴裡,後來巖穴不夠用了才由石匠在懸崖上打孔釘樁,在樁上放置懸棺。

第二個傳說是說漢族中有個風水先師人稱龍因秀才,這龍因秀才讀了不少的書,但屢次去考功名屢次失敗,於是退而研習八卦與堪輿之術很有成就,在地方上遠近聞名,但他人品不怎麼好,時刻夢想當官發財,對出仕幾乎著謎。到了六十歲那年,他透過一些關係想方設法取得了知府母親的信任,以為知府家祖上看風水和為知府母親選墳地為名,常常出入知府家裡。一日知府酒後對龍因戲言說:“龍因,你果能把兇猛的人的風水給敗了,我保你到鞏州(珙縣)縣衙當師爺(秘書)。”由於龍因對於腐敗的官場享樂已痴迷多年,聽知府這麼一說好似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求之不得。很快混到人中去,委屈自己娶了一個很醜的人姑娘作妻子。使盡各種花招,騙人把祖墳重新遷葬在千韌懸崖上,導致強盛的人部族迅速敗落。後來那知府害怕自己向龍因說的話敗露出去影響到自己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品和官聲,以龍因傳播妖術為罪名,將龍因殺了,而相信‘風水’的人,卻將這種獨特的下葬方式保留了下來。

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元代李京撰寫的《雲南志略》是這麼記載的:“行懸棺葬者,掛得愈高愈吉,以先墜者為吉。”這應是人行懸棺葬的真正原因。懸棺置放的方法,學術界存在三種說法,一是壘土造山說,二是棧道說,三是垂吊說。第一種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幾十米乃至上百米,這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區是不可能的;第二種說法,經過多年考證,在現場沒有發現過聯樁鋪道的樁孔,因此可以排除。唯一可行的應是垂吊法。

後來這個神秘的民族到哪裡去了?明朝隆慶年間,由於明朝廷強行在人聚居區“改土歸流”,派去的漢族官員又對人施行民族歧視政策,巧取豪奪。四川命官汪浩又誘殺了人270個寨主(頭目),人在反亦死,不反亦亡的兩難境地下,揭竿而起,可謂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義遭到以張居正、曾省吾等人的血腥屠殺,數萬人幾乎被殺盡,僥倖逃生的,融入到當地的部族,再也不敢稱自己是族的。勇猛的人為何在明軍面前不堪一擊?原來當時人的冶煉技術非常低下,他們剛剛從青銅時代發展到鐵器時代,而他們的對手明軍,早已由冷兵器時代躍進到了火器時代,對於鍊鐵過程中爐溫和原材料的控制,人甚至還沒有完全掌握清楚。這場毫無懸念的對拼,完全是兩個時代的對決---遠古與現代,刀槍與火藥,勝負其實早已寫進史書,無論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時代的英雄也絕不可能打敗裝備著火槍大炮的明軍,後來又加上人內部叛徒出賣,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明軍先後攻下靈霄山,奇襲都都寨,激戰九絲城,人終被明朝所滅,時侯國已存世2500餘年。

-- 上拉載入下一章 s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