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思想的變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時值公元184年夏季,農曆七月,今年的雨水不是很豐富,好在自治區的水利建設一直在抓緊,是故農民並不為水源不足擔心。★

陵陽縣,原本是陵陽鎮,不過自從幾天前主事回來之後,這裡又有改回了陵陽縣。黔縣和桃源鎮也回到縣級,就連啟越鄉也升級為啟越鎮。

清晨,老郭一家在睡夢之中清醒過來,時間不過也才早上五點半左右。

老郭的媳婦早早張羅著早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治區的百姓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去年甚至養了不少黑白相間的牛,據說是奶牛專門用來產奶的。如今上學的娃兒每天早飯一杯牛奶或豆漿,外加一個大大的鴨蛋,日子過得比他們老百姓好多了。

“老郭,我把伢子送學校去了,早飯已經做好了,你先吃啊!”郭家的媳婦兒朝著屋內高呼一聲,然後就帶著已經七歲的大娃兒,還有三歲的小伢子去了學校。

自治區在前年開始,在各地開設了不少的啟蒙學院,似乎叫做‘幼兒園’的。其實也算不得是啟蒙,主要是把孩子帶過去幫忙照顧,三歲就能入院,六歲之後再去小學就學。

幼兒園隸屬於自治區教育局,不過也有不少私人開設的幼兒園,後者收費貴一些,但關鍵是別人一歲半兩歲的也收,條件和官立的也差不多,倒也有不少沒時間帶孩子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過去。

“知道了!”老郭還打算睡久一點,也就嘀咕了句,繼續翻身睡了起來。

幼兒園其實是六點半多才開院,不過去小學的校車卻是在六點出。鄉村沒有小學,只有幼兒園,是故郭家媳婦還要先把孩子送到校車那邊。

說是校車,其實就是馬車,一輛車可以裝十多個孩子。學校是住宿制度,每十天休假四天,也方便這些鄉下的學生在休假的時候回家。

“伢子,到了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不要惹麻煩知道嗎?要好好學習,以後才有出息!”郭家媳婦把二十文錢遞了過去,這是伢子這十天的零花錢。

自治區提供一日三餐,學雜費全免,還免費幫忙教學,對於家長來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此。而對於李煜來說,財政開銷的確是很大,但關鍵能大量培養有文化的子弟,這些可都是自治區未來的人才儲備,與這個比起來,那些開銷都不是什麼事情。

“娘,我知道了!”伢子那麼多同學面前被說,自然也不好意思。其實其他幾個同學也不覺得什麼,畢竟他們離開家的時候也是被那麼交代的。

以前常常聽說,家裡很困難,別說讀書,就算是吃飽都成問題。自從四年前來到了自治區,他們不僅不是沒有戶籍的山民,而且還開始承包了土地。這幾年的收成都不錯,所以家裡就有了餘錢。這不,零花錢都有的拿了!

主事是個好人,免費讓他們讀書,還給他們提供一日三餐。以後長大了有出息,要知恩圖報,好好為主事效力,這幾基本上是所有學生都被唸叨得最多的一番話。

把大娃送去上學,眼看又要十天不見,郭家媳婦難免有點掛念。不過為了孩子能夠唸書,她覺得也必須要狠心才行。於是立刻轉身,把小伢子送去幼兒園。

來到幼兒園那裡,時間剛好是六點半多一些,這不幼兒園開門了,幼兒園的老師也把小伢子迎了進去。

老師會幫忙照顧這些娃兒,關鍵會給他們做點遊戲,手工或者教他們拼音和數字,做點簡單的啟蒙。到了六歲,進入小學,再學習這些內容就容易多了。

對於家長來說,這裡最方便的地方,就是有人幫他們帶了小孩。這下子他們就能從帶小孩的麻煩裡面解放出來,然後去工作或者勞動。

回到家裡,老郭正好在吃飯,郭家媳婦也就在碗櫃裡面拿了雙碗筷,給自己舀了碗稀飯。早飯吃稀飯,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習慣,再加點玉米或者番薯進去,味道更好。

有錢人家據說天天吃稀飯,不加任何別的東西;這人越窮,裡面的玉米和番薯絲就越多,有些滿滿一碗的玉米粒或者番薯絲,米粒都看不到幾顆。但不加米又不行,單純吃玉米和番薯絲胃有磣得慌。

“土豆準備熟了,三十多畝地的土豆,只怕要僱一兩個人來幫忙收才行了!”吃完早飯,老郭唸叨了句。

土豆六十幾天左右成熟,屬於早熟品種,產量大而且口感也不錯,做菜做飯都可以。官府最近也在大量收購土豆,做成土豆泥給那些就等待安置的安民吃,價錢也不低。

“這才三十畝地,家裡已經僱了兩個人幫忙了,加把勁不就做好了,哪裡還需要繼續找人來……”郭家媳婦捨不得花這個錢,以前苦日子過久了,現在也還沒有能夠放得開。

“這不還有別的地要種麼?咱們家承包了十多頃的土地,番薯玉米土豆蔬菜哪個沒種?更別說主要還是稻田,裡面還養了魚。我算過了,今年中原那邊收成肯定不好,到時候糧食能賣出個大價錢,多出來的部分請一兩個人回來,能把田種得更好,收起來也能更快。早點賣就能多賺點,說不得請人的錢就回來了!”老郭卻是算起數來。

以前他可不會考慮這些,到底是沒有文化沒這個條件去想。但啟蒙之後,大名郭義會寫了,甚至居然也會開始算起賬來了。

“這也有道理,那就請唄!”郭家媳婦也不好忤逆當家的,在心裡算了算,也是那麼一回事,也就同意了。

“現在我就在想,到底要請誰好些!咱自治區的人自然是最好,不僅啟蒙還懂規矩,手腳也乾淨。就是價格貴了點,算起來不划算;那些南下逃難的難民最是便宜,但不少大字都不識一個,不少人還隨地大小便的不乾淨,個別手腳也不乾淨……”老郭順便說出了讓他頭痛的地方。

自從春季開始,北方鬧黃巾,大量的百姓,據說有上百萬人南下逃難來了。一開始不少都在自治區外圍建立了難民營暫時住了下來,說到底自治區沒有那麼多土地安置他們。

十幾天前主事回來了,據說自治區也因此擴大了,這才有了地方安置他們。不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個人還要進行居民登記,甚至幾個新的縣城也要如此。

平時,這些難民也要幫忙做事,否則沒飯吃。不過想要多賺點就要自己找活幹,工錢自然是低得可以,只是自治區的百姓卻覺得他們不懂規矩,有點看不上他們。

說來諷刺,幾年前他們還是黑戶,區區山民而已。但如今居然也有資格看不起中原那裡的百姓,這樣情況以前想都不敢想,都是主事帶來的好日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自治區的百姓也知道這點,心裡自的支援和擁戴主事。現在就算朝廷說要撤換主事,他們也不願意,就算跟著主事造反,他們巨大部分人,甚至九成九的人都會願意跟著主事去造反!

這背後多少也有墨門的功勞,個人崇拜主意開始在自治區蔓延。很多人都認為李煜是上天派遣下來拯救黎民百姓的使者,不少人甚至在家裡給他造了長生牌位,日夜供奉。

“總有那麼幾個老實人,官府不是動過我們了嗎?有需要就幫忙僱傭一下他們,反正算算價錢也差不多,好好選人便是了!”郭家媳婦想了想回道。

“那好,遲點我就去挑人!”郭義想了想也對,於是就這樣定了下來。

遲些時候,郭義果然是隨著車隊去了邊境,在難民營裡面挑了一戶人家回來幫忙。這戶人家一家三口,小孩子年紀大概是在十多歲左右,在以前算半個勞力,一男一女都正值壯年,但是營養似乎跟不上,有點消瘦。

按照那家主的說法,他們三個算兩個人的錢,老郭覺得有點造孽了。小伢子不去讀書卻要勞作,以後長大了就算去讀掃盲班,只怕也沒有太大的出息了……

不過他郭義也不是官府,也沒有能力資助小伢子去讀書。現在人家生活都成問題,也不好強求太多。索性也就僱了他們,晚上順帶幫他們掃掃盲,算是額外的酬勞也罷。

墨門的人一直在宣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條件的時候就先照顧好自己,有條件就彙集身邊的人們。

這個宣傳與‘大華夏民.族主義’的宣傳的配套的,這讓老郭他們明白什麼叫做民族,什麼叫做國家。知識很多人都認為,大漢不是國,至少他們不太認可,反而是自治區給他們更多的歸屬感。不過民族的概念他們懂,其實大家都是同胞,不管是否在一個地方居住。

華夏自古都有區域保護意識,百姓對外鄉人總是排斥,說到底就是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鄉裡鄉親的利益。如今多少有點改變,至少老郭懂得要維護自治區的利益。

在這些宣傳下,他覺得自己能力範圍內,總要幫幫別人,尤其大家都是同胞!

這樣的事情不是少數,不少人都收到了墨門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墨門的外門弟子或記名弟子,甚至更多的人成為內門弟子。據說成為內門弟子之後,能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而且也更能被重用。只是要進去,卻不是一般人就能進去的……

長期宣傳的結果,人們的思想也在改變,這個變化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則是潛移默化。

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思想的轉變,但對於第一次進入自治區的人來說,這裡和外面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未完待續。)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