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攻陷洛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漢元硯年8月口日,劉武周所部三萬前鋒抵達洛陽城下,連夜射勸降書信入城。

劉武周在勸降書上稱:本大臣授命討逆,一路以仁義之師,行忠義之德,素不嗜殺人為貴。現本大臣已抵城下,破城只在旦夕之時。望爾等不要在拼千萬人之性命,以博偽朝君臣之喜快。

念爾等皆為一國臣民,各有父母妻子,本大臣允許兩軍交戰之時爾等投降。只要交戰時爾等交出槍刀,跪伏於的。本大臣會專派仁慈廉幹人員,收爾入營,不派做苦工,一日兩餐,待事平之後。遣送爾等返家。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共鑑,決不食言。致傷陰德。

生死在呼吸之間,選擇在旦夕之時。望爾等不要使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號泣而不聞。若執迷不悟,拼死拒敵。試選精兵利器與我正義之師接戰。當一律以叛國罪論處。

請鑑前車。勿貽後悔!特示!

劉武周的勸降書引起洛陽城百姓的聰動。因洛陽朝廷一直隱瞞不利戰報,洛陽城內的軍民皆不知丹水河慘敗,汴州城被圍的訊息,甚至連青州失守的訊息絕大多數人也不知曉。

史萬歲獻潢關而降,就連洛陽朝廷都不知,更別洛陽軍民。劉武周的部隊來得太突然,洛陽城內一片混亂。百姓紛紛攜家帶口湧上街頭,沒命地往城外逃去;安樂一朝的官員們更是哭喪哀號,彷彿末日

“王爺。現在城中已是大亂,我等再沒有對策。只有坐以待斃。”一接到北軍兵臨城下的訊息,劉炯、劉昉、王宜、薛胄等安樂帝一朝的重臣;北王、盧公、晉公等世襲家主們紛紛彙集來到東王府,一致請求東王拿主意。以挽救眼下的危局。東王劉耀則毫無對策,只是一個勁兒咒罵史萬歲卑鄙、無恥。

就在劉炯等人一籌莫展之時,大殿上站出一人。高聲對劉耀道:“王爺,下官有退敵之策。”

劉耀正在煩惱,抬頭見第一個站出來獻策的竟然是一個青年上校軍官,不禁勃然大怒,喝道:“爾是何等身份?敢在如此重要關頭口出狂言?來人。把他亂棍打出殿外。”

殿外的護衛們聞聲蜂擁而進,欲拿下那個上校,被東王府席家臣唐浩明攔住。並附耳輕聲對劉耀:“此人乃洛陽令劉升之子劉弘基,是您的遠房侄兒。”

洛陽令劉升出身東王世家,與劉耀同一祖父。劉耀雖然沒有見過劉弘基,但憑其同宗身份,又是他的遠房侄兒,自然要網開一面,手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耀楞了楞,擺手讓護衛們退下,問劉弘基:“你現居何職?”劉耀有些好奇,今日前來這裡議事的皆為朝中重臣和世襲家族的家主們,就連劉升都沒有資格出席,為何劉弘基會在此。

劉弘基略微整理了一下衣裝,不卑不亢地回答:“下官現任禁衛軍後師一團團長。”本站斬地址已更改為:腳聯凹鵬嵌請登6圓讀

劉耀聽罷釋然。原擔負洛陽守衛的北軍禁衛軍,共計有五師五萬餘人。平日按品級、地位,劉弘基根本沒有來此議事的資格。但前段時間汴州城吃緊,劉炯派了其中的四萬人去馳援。現在洛陽城中剩下的萬餘禁衛軍。是守城的絕對主力,劉弘基又是其中的主要將領,因此,他才會出現這裡。

“你有何退敵之策?”劉耀一臉嚴肅地問。

劉弘基不慌不忙地回答:“王爺。敵軍劉武周所部共計不足六萬人,先抵城下的三萬人乃其精銳之部。我們可將城內各府的護衛集中起來,再加上城內剩下的禁衛軍,大約可得三萬餘人,下官願意帶著這三萬餘人趁夜衝出神策門突襲敵軍。只要打敗了城下的三萬敵軍,劉武周的後續部隊不足為慮。”

東王劉耀還沒有話,內閣大臣劉昉撇了撇嘴。鼻腔裡“哼”了一聲,對身邊的薛胄:“真是個狂妄的傢伙。”

薛胄也搖頭:“無知者無畏。”

劉武周征戰十餘載,先後參加過平定遼東四郡之戰、平定突忽之戰、對鮮卑之戰以及內亂之戰,從最初校官一直到現在南軍參謀本部上將參議長兼西部戰區統帥,無論從戰功還是名聲在現役漢軍將領中都鮮有比肩者。甚至老一代的四大名將之一的史萬歲對上他,都不戰而降。

現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上校團長,竟敢妄言打敗一代名將的劉武周,其狂妄程度可謂是無以復加。劉昉、薛胄等人都拿鄙視的眼光看著劉弘基,覺得他不過是個譁眾取寵的無知兒。

劉弘基也聽見劉昉之言,但並沒有出言反駁。只是看著劉耀等待他的答覆。劉耀也覺得劉弘基此計太過冒險。但此時除了他獻上的這一計策外。並沒有其他辦法。劉耀猶豫地看著弟弟劉炯,希望聽聽他的意見。

劉炯輕咳了一聲,問劉弘基:“你怎敢保證我軍會取勝?”

判、兒休得胡言亂語!”劉弘基還沒有完,便被王宜出言打斷,“也虧你想得出,讓皇帝陛下親臨戰場鼓舞士氣。你想過沒有,萬一戰場上有個閃失,陛下出了意外,誰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劉昉也奚落道:“你口口聲聲擔保可以取勝,但萬一落敗,洛陽城豈不成了空城?到時候,還有誰來保護陛下的安全?”

其他大臣也七嘴八舌地反對,紛紛言道此舉太過冒險。劉耀見大家一致反對,揮手讓劉弘基退下,不再商討此策。劉弘基黯然退到眾臣末尾,暗自鄙視這幫膽之徒。

又過了一會兒,眾人還是沒有對策。東王府的席家臣唐浩明也獻上一策:“為今之計,還是讓城別走。”

“什麼?讓城別走?爾想孤把洛陽城讓出?”劉耀驚愕之餘,也出奇地憤怒。洛陽不僅是安樂帝一朝的臨時都城,更是他東王的居城。讓出洛陽不僅使安樂帝一朝丟失了都城,還意味著他丟掉了家園。

“主公。大丈夫能伸能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今天我們丟掉洛陽,日後我們還可以再奪回來,又不是永遠讓出,”唐浩明似乎對劉耀的憤怒視而不見,仍苦口婆心地相勸。

“爾不要再胡了!”劉耀暴怒地打斷唐浩明的話,他完全不能理解唐浩明以屈求存、以退為進的萊略,反而視其為軟弱無能的表現,指著唐浩明大罵。“孤封你為席家臣,爾就應該為孤出謀良策。如今。爾拿不出好辦法,也不應該出這種餿主意。爾要是畏死,去留任爾。爾不輔助孤,自有人來輔助!”

唐浩明驚恐地跪地叩,一邊流淚,一邊:“臣一身,雖萬死不懼。只是陛下、主公和眾位大人不能都眼睜睜地困死在洛陽。劉武周之部或許打不下洛陽城,但逆賊6柯之部。正在進攻汴州。逆賊楊素之部,正尾隨孫昆之後步步逼近洛陽。一旦這兩部敵軍都兵臨洛陽城下,那時再想走,則晚矣!還不如現今將城中的禁衛軍以及各府的護衛召集起來,保護陛下先北渡黃河,同時下令孫晨所部火渡過黃河進入幷州,然後再轉道去北王的居城。等陛下安全到了北京之後,我們再集中兵力與逆賊決戰。請主公明鑑!”

劉耀還想再罵,被北王勸阻。北王又連連對盧公、晉公等人使眼色,希望他們能出面勸東王。在北王看來,唐浩明此計甚妙。能把安樂帝接到自己的居城安置,不僅能暫時脫離險境。以後自己在安樂帝一朝的話語權也會大大增加。

盧公盧悅與晉公郭凱之對視了幾眼,便明確了彼此的態度,一起出言勸劉耀遷都北京。在他二人之後,劉昉、王宜、薛胄等人也一起加入了勸的行列。在場沒有做聲的,皆是東王家族出身或是東王的家臣。本站斬地址已更改為:腳聯凹鵬嵌請登6圓讀

眾人勸半響,無奈劉耀的態度甚為堅決。對盧悅、郭凱之等人:“孤意已決。爾等要走,就走吧。就是洛陽城只剩下孤一人。孤也不會離開。”完便轉身拂袖而去。留下盧悅、郭凱之等人面面相覷,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眾人出了東王府,薛胄提議:“為今之計,我等只能去請求陛下做最後的決斷。如果陛下也同意走,我想東王也不會不聽聖意。”

“好!我們一同前去。”北王跺了跺腳,對盧悅、郭凱之等人。盧悅、郭凱之等人知道此事宜早不宜遲。便紛紛答應連夜去覲見安樂帝。

安樂帝聽了北王等人的提議,倒是二話不就答應遷去北京。走,總比留下等死強。於是。內閣大臣們連夜召開會議。在會上,除劉炯沉默不語外。全票透過撤離洛陽的提案。接著。眾人又商議了撤離的具體行動方案。

第二天一早,下達了幾份由內閣透過,且的到安樂帝同意的命令。第一份命令是給孫廢的。孫廢雖然在敗退,但他手中還有六十餘萬兵力。這部分兵力,也成了安樂帝一朝最後的希望,決不能有閃失。所以,命令要求孫晨要務必要在八月二十五日前渡過黃河,率軍朝北京方向集結。

第二份命令是給汴州的守軍的。命令要求他們必須再堅守汴州城十到十五天。決不能讓6柯所部斷去孫晨的退路。

第三份命令是給劉弘基的。任命劉批基為洛陽衛,並帶領六萬餘預備役堅守洛陽城。在孫廢部渡過黃河前,洛陽城絕不能失守。

漢元硯年8月日午時。劉弘基率三萬餘洛陽城預備役殺出西門外,與劉武周所部展開交戰。劉弘基麾下雖然都是預備役,但他將幾個洛陽附近製造司內的強弩都集中起來,共得二萬餘具。出城這部人馬,就帶了一萬餘具強弩,令劉武周的部隊傷亡慘重。

8月日深夜,洛陽城的禁衛軍連同各府護衛三萬餘人,保護著安樂帝及大臣們出北城,朝著孟津渡而去。本站斬地址已更改為:聊聯凹鵬嵌請登6圓讀

東王劉耀雖然不願走,但安樂帝卻下詔令讓他必須離開。劉耀幾乎是被唐浩明等家臣架上馬車,離開洛陽城的。在車上,劉耀仍一直嚷嚷著要與洛陽城共存亡。

劉武周雖想阻攔,無奈他的兵力過少,而且又被劉弘基所部死死拖住,只能眼睜睜看著安樂帝等人逃離洛陽城。

8月佔日,安樂帝等人渡過黃河後,劉弘基才帶著殘餘部隊退回洛陽城中。兩日的激戰,劉弘基帶領出城的三萬餘預備役,回來時不足五千人,其中有許多人都是在後撤時生混亂,來不及退回城而投降了劉武周的部隊。

8月力日,孫員率領著近三十萬人馬出現在洛陽城下。孫民能在這麼短時間內趕到洛陽,全靠他行壯士斷腕之舉,下令麾下各非主力軍團和家族護軍斷後,只帶著主力全後撤才擺脫了楊素的糾纏。不過,此舉也斷了三十餘萬北軍將士的後路,皆被楊素部分割、包圍,被全殲的命運也是早晚之事。

劉武周見孫員軍勢浩大。不敢與之交戰,連忙後撤數十裡,與之保持距離。只是孫昆並沒有入進浩陽城,再是朝著黃河方向而去。直到孫晨所部渡過黃河,劉武周才又率部返回洛陽城下。

此時劉武周的兵力只有不足五萬,劉弘基想走仍有突圍的機會。但他寄希望孫葳的後續部隊還會抵達,仍堅守不走。

朗飛日,劉武周命令所部攻城。是夜,劉武周手下大將衛文升率萬餘人突入洛陽西城。劉弘基親率二萬餘洛陽城預備役,與之交戰。天亮時分,將其趕出城外。

第二天,劉武周親自壓陣督戰,又命衛文升所部攻入洛陽西城。劉弘基一邊指揮預備役官兵抵抗,一邊尋找敵軍的破綻。待他現劉武周正在西城門督戰時。破釜沉舟親率三百餘騎兵,從主幹道直撲劉武周的本陣。衛文升所部一時不防,被他們突入身後。等劉武周的親兵現這部敵軍騎兵抵近時。劉弘基距離劉武周的本陣只有不到五百

劉武周驚得目瞪口呆。差拔刀自盡。幸虧副官宋金網等人捨命相救,才把他搶出城外。劉武周敗出城外,衛文升所部也隨之敗退出城。

兩日作戰,劉武周清損傷,現所部竟然傷亡了一萬餘人,主力衛文升所部幾乎被打殘,不能再戰。劉武周很清楚,洛陽城中所有北軍主力都已撤走,只留有預備役。在得知這一戰損報告時,劉武周呆楞了半天不出話來。

衛文升所部乃是原第五軍團一部改編而成,曾是漢軍中的絕對主力。劉弘基能用一幫治安性質的民兵,打敗久經戰陣的漢軍精銳。對此,劉武周不知道是該怪自己用兵不慎,還是該怪劉弘基用兵如神。此後,劉武周再也沒有攻城,只是包圍了洛陽的北城和西城。

直到8月飛日,楊素所部前鋒部隊抵達洛陽城下時。劉弘基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不會再有孫晨的部隊北撤回來了。直到這時,他才考慮自己的後路。雖然可以繼續堅守洛陽城,但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前幾日的攻城戰,洛陽西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無辜百姓也傷亡了數萬。他不願意因戰事再牽連城中的百姓,於是下令突圍。

蝴出卓凌晨,劉弘基帶領著剩餘的兩萬餘人馬,出洛陽東城,準備趁著黑夜突出包圍。不過。新來的楊素所部前鋒裡有數千騎兵。劉弘基所部剛剛出城便被現。隨後遭到了這部南軍騎兵的襲擾和堵截。劉弘基等人雖然奮力突圍。但隨著蜂擁而至的南軍步軍到達,敗局已定。在距離天亮還有二個時。這場圍殲戰結束了。

戰後,劉武周還想找到劉弘基的屍。他想親眼看看。這位把自己逼得狼狽不堪的洛陽守軍主將是長得是何等模樣。不過,他的願望沒能實現。圍殲戰後期,戰場上一片混亂,誰也沒有注意到劉弘基是戰死在什麼地方,甚至連他的屍體都沒有找到。

蝴兇日下午,劉武周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他部隊和楊素軍的一部,6續開入洛陽城中。至此,洛陽城宣告失守。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