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回 飛兵碼頭鎮(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韓行笑了,說:“這就對了,命令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一頓炮彈全交待了,那後悔就晚了。”

於是,侯大山下了命令,集中所有的人力,改造現有的炮兵陣地,王一飛的一個連也幫著忙。南徵軍再調給他兩個連,務必在兩天之內完成這項巨大的土木工程。

到了9月12號的下午,直-8直升機編隊才算把所有的部隊運到了碼頭鎮一帶。張維翰和徐大也來到了韓行的身邊,商量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韓行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能把這支直8直升機編隊留下來,那就太好了,這一帶地形複雜,江河湖澤縱橫,如果直升機編隊留下來,那就等於步兵安上了翅膀,可進可退,可守可攻了。

對於徐大來說,韓行就不必要用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對付王一飛的那一套來給徐大說話了。

韓行對徐大說:“徐司令啊,感謝孫司令幫助我們運了這麼些的兵,可是下一步怎麼辦呢?直升機編隊是繼續留下支援這場戰爭呢,還是立馬走人呢?”

張維翰當然也是希望這個直升機編隊留下來,如果這支直升機編隊真的留了下來,那麼上山也好,過河也好,那就真是如履平地了,那也真是步兵裝上了風火輪了。

所以張維翰也看著徐大的眼睛說:“徐司令員啊,就我目前南徵軍的處境來說,你也看到了,真是困難重重啊。碼頭鎮也好,江對面的武穴鎮也好,富池口也好,半壁山也好,還有田家鎮也好,都需要來回地過這個長江,如果沒有了直升機,我們又沒有船,況且江上還有日軍,我們怎麼過這條江。如果直升機編隊要是留了下來,情況就再也不是這個樣子了,我們也就不再怕這條江了。”

徐大皺著眉頭說:“按照孫司令的意思是,運兵到了碼頭鎮我們的直升機編隊就要返回。真是沒有考慮到這裡的地形是這麼的複雜,這樣吧,我再請示一下孫司令,能不能讓直升機編隊暫時先留一陣子,等待田家鎮戰役完了再回去。”

韓行笑著說:“就是這個意思呀,如果孫司令不同意,我再去說。他要是真不同意,那我就要來硬的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張維翰將了韓行一句:“你給孫司令來硬的,什麼硬的?”

韓行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我自有對付他的辦法?”

“具體什麼方法?”張維翰是打破砂鍋問到底。

韓行就是想用雷清來要挾孫司令,但是這個事情沒法對張維翰說,嘴張了張,沒有說出口。

徐大馬上到一邊拿出手機,去向孫司令彙報了,待一會兒,回來高興地說:“孫司令同意了,讓直升機編隊暫時配合南徵軍行動,待軍事任務完成後,再回基地。”

高興得韓行大叫起來:“好啊!好啊!我們的勝算又多了三成。”

張維翰也是十分興奮,和韓行擊掌道:“我們就是天兵天將了,再也不需要飛機場了。”

徐大也高興地前來擊掌道:“我也高興啊,這等於是我的飛機也多了,有更多的選擇了。”

高興之餘,三個人又商量著如何如強直8直升機加強自身防護的問題。韓行說:“是不是每架直升機上再裝備上兩挺89式12.7毫米重機槍,這樣的話,雖不用直接參加空戰,但是對付陸地上的鬼子,特別是敵人的坦克,可就有了打擊力量了。”

張維翰馬上支援說:“我同意,這樣對付小鬼子的步兵和坦克,我們就有了大殺器了。”

三個人又商量著怎樣對日本第三艦隊的江上一戰。韓行對徐大說:“日本的第三艦隊非同一般,光大小戰艦就有幾十艘,光重炮就有上百門,要是沒有你徐大的空軍,他們要是攻打碼頭鎮,那像一隻大象要碾死一隻螞蟻一樣。”

徐大笑著說:“可是如今不一樣了,有了我們南徵軍的空軍,他們就不能這麼猖狂了。”接著又商量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排兵佈陣來說,三人決定把一團放在小高地上,因為一團的迫擊炮,重機槍是最多的。把二團,三團放在小高地前面的前沿陣地上,算是對付小鬼子的陸戰隊或者步兵,直屬一營、二營算作是預備隊,放在了小高地的後面。

9月14日,天剛亮不久,幾千米的江面上江風拂面,陽光和煦,碧波盪漾,波濤不驚,日軍的第三艦隊便氣勢洶洶地向碼頭鎮方向前進。

何謂日軍的第三艦隊?

在抗戰初期,日軍組建了所謂的中國方面艦隊,旗下包括三支分艦隊。

以青島為基地,主要在中國華北和東北沿海作戰的豐田副武中將的第4艦隊(豐田副武也是後來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

以上海為基地,在中國華中尤其是長江作戰的長谷川清中將的第3艦隊。

另外還有以廣州為基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鹽澤幸一中將的第5艦隊。

第3艦隊則和這兩個艦隊都不同,他的作戰區域是華中,而華中遠比華北和華南複雜。

它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個是有效支援黃海一線的登陸作戰,幫助日軍奪取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另一個則比較特殊,是沿著長江作戰的能力,控制長江制江權。

因為長江是橫穿中國核心區域的母親河,一旦控制了長江,也就控制了華中幾乎全部的核心區域,中國也就被從南到北切為兩斷。

所以第3艦隊也做了相應的分工,他也下屬兩支艦隊:第10戰隊和第11戰隊。

其中第10戰隊主要用於給攻打上海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日軍提供,空中和近岸火力支援。所以第10戰隊包括出雲號重型巡洋艦,以及龍田號,天龍號巡洋艦,這些巡洋艦都有重炮,比如出雲號有203毫米炮4門,150毫米炮14 門,可以有效提供 火炮支援。

同時,必要時候,第10戰隊還會得到強有力的援軍。淞滬會戰期間,第10戰隊得到多達日本4艘航空母艦的支援,包括加賀號重型航母,鳳翔號,龍驤號護航航母,神威號水上飛機航母支援,主要用於爭奪滬寧杭地區的制空權。因為當時日軍在上海還沒有一個機場。

在淞滬會戰中,第3艦隊的艦載機起到巨大作用,而海軍的重炮也對**造成極大傷亡。

相比配備具有強大制海制空能力重型艦隻的第10戰隊,另一支第11戰隊則完全不同。

同第10戰隊相比,第11戰隊似乎根本不起眼,他的大型艦隻排水量不過1000噸左右,更有200、300噸的小型軍艦,相比第10戰隊中排水量近萬噸,吃水7米多的旗艦出雲號,第11戰隊的軍艦根本就是個小不點。

其實,這並不是說明第11戰隊軍艦差,日軍沒有給他配備好的軍艦,而是因為他的主要作戰區域就是長江。

長江是一條奇怪的江,在長江很多流域,江面寬闊,水流平緩。在南京作戰時,軍艦已經開入無錫江面,由於長江非常寬闊,一些從沒見過大江的日軍士兵甚至認為他們沒有進入長江,還是在大海上。

但長江也有很多淺灘和所謂的枯水期,在枯水期時,長江很多流域深度還不到2米,比如出雲號這種吃水8米深的軍艦,進去就完蛋。

而長江三峽水域更是誇張,重鎮宜昌以西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複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透過。就算在豐水期,三峽水道往往僅能容納1500噸以下的民船透過,至於軍艦吃水比民船深,往往1000噸以下才能透過。

所以,日軍並非沒有大型軍艦使用,而是在長江中無法使用噸位大,吃水深的重型軍艦,只能使用吃水低於3米甚至低於2米的內河炮艦。

日軍強大的聯合艦隊,是清一色的遠洋軍艦。而日軍為了侵略中國,控制長江,花費半個世紀之久,特地早就了一支精銳的艦隊,也就是第3艦隊第11戰隊,也就是所謂的揚子江艦隊。

1908年,日軍正式成立所謂的第3艦隊,這支艦隊根本就是用來侵華的產物。該艦隊根本就不是在日本駐紮的,而是駐紮在中國的華中和華南地區,包括伏見號,隅田號在內一共7艘軍艦。

第3艦隊的建立,標誌著日軍的魔抓正式伸向中國的長江。1909年他們建造了伏見號的改良型鳥羽號中型內河炮艦,速度上升到15節,主炮也變成2門76毫米火炮,吃水則仍然保持0.8米,排水量215噸。

這些中型炮艦的火力有限,不能摧毀堅固的地面工事,日軍認為還是需要噸位較大的戰艦,裝備口徑相對較大的火炮。

於是,他們在1911年又建造噸位較大的嵯峨號大型內河戰艦,噸位為1000噸,主炮增大到120毫米,艦炮威力和射程都大幅度增加,代價是全艦吃水也達到2.3米,可以從上海到宜昌一線長江作戰,但無法有效透過三峽的淺灘。在1911年第二代內河炮艦出現以後,第三代內河炮艦也迅速誕生,他的代表作是安宅號大型內河炮艦。

安宅號排水量為1200噸,但航速高達16節,續航能力高達2500海里(可以從日本到上海幾個來回),吃水為2.3米。主炮為2門120毫米炮,還有2門76毫米高炮,另外有6挺機槍,軍艦船員120人。

安宅號在1923年正式服役,以當時的各國海軍水平來說,安宅號是世界第一流的內河軍艦。

在建造安宅號的同時,日軍又建造4艘噸位較小的新型內河炮艦,也是第二代的改裝型。這些軍艦在技術上做了很大的改進,開始不使用煤,而使用重油作為燃料,以提高航速和巡航能力。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