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拔雲見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七章拔雲見日

王禪當然也聽得出剛才年輕人心裡的忐忑,而此時竟然像風平浪靜一樣。

“我可算不準,而且吳王闔閭也並非被我算死的,吳王之死死得其所,非算之功。”

王禪還是學會的謙虛,若說他是一個能算死人的人,那麼這就不一般了。

“先生回楚弄得如此陣勢,卻在相國府裡面呆著,似乎與你的一貫作風不一致,實讓人難與理解。”

年輕人慢慢的語氣也變得隨意了,問的話也不再那麼有目的,反而像熟悉之人拉一拉家常一樣。

“你現在不理解,別人也就不會理解,這不正好就是我鬼谷王禪的風格嗎?”

王禪不回覆,反而反問著,到是回覆他一貫的作風,不論這位年輕人身份何等尊貴,他還是他楚國靈童鬼谷王禪。

只是王禪說完,對著李悝的墓再次一揖,回轉身來,伸手一揮,慢慢的向堂屋走去。

他不想就這樣站在李悝的墓著與這位年輕人聊,至少到了堂屋,才算有點禮儀。

年輕人一看,同樣的也是一揖,隨著王禪向堂屋走去。

堂屋裡茶水已然斟好,四個屬下都站在屋前等著王禪。

王禪走進堂屋,卻並不先坐,也不坐主位,而是站在右側坐椅旁邊。

年輕人一看,在左側首位坐下,王禪這才坐了下來。

“聽聞現在楚都四處在傳,今日有人宴請於你,在大江邊上的撫江樓,而撫江樓是楚都第一樓,本人十分好奇,不知是誰對先生如此禮遇?

難道是當楚國令尹大人嗎?”

年輕人此時與王禪談了許久,可也從不報身份,而王禪也不問,兩人像是認識,卻又像是從來不認識一樣。

“並非楚國令尹子西將軍,想來當年封我是楚國靈童之時,他也瞧不上我,就算現在也不會自降身份。”

王禪端起茶杯,示意年輕人可以喝著茶再說,畢竟剛才已說口渴了。

“為何?看來你對楚國令尹大人還是十分瞭解。”

年輕人說完也端起茶杯,卻並不飲,似乎在等王禪回答。

“因為他是你的叔父,是楚國三朝元老,有兩次機會他可以替代於你及你的父王,成為楚王,可他卻並沒有,而是成為楚國眾臣之首,令尹大人。

他並不在乎我會不會回楚,也不希望我會回楚,更不會宴請於我,而我也不希望他宴請我。”

王禪的話又開始讓人難與捉摸了。

從他的話中可以聽說,這位年輕人就是當今楚王,未當楚王時楚國公子章。

“你真的很聰明,怪不得當年相國大人一直在我面前十分推崇於你。

你已算好今日我會來此,也算好我來此自然也有疑惑,所以是專程在等我來。

只是本王也有疑惑,為什麼先生也不願子西設宴宴請先生,這難道不可以更加增添先生威望嗎?”

楚王臉上透過微笑,心裡其實一直有些波瀾。

從進入李悝的府邸,從見到王禪。

而且在墓前的交談之中,王禪一直都是瞭然一胸,並不因他是楚王而驚,反而處處皆有準備。

相反楚王雖然也想過王禪會在這裡,可他卻不敢肯定,因為王禪的聰慧,王禪的出人意表。

此時兩人移在堂屋裡聊天,話題也從李悝開始轉了風向。

楚王還是想試探一下,傳聞中鬼穀神謀的王禪是否真的如此聰慧。

而此時的楚都,已基本上達到了青裳公主的目的,全城皆知今日王禪會在撫江樓赴宴。

至於相請之人,卻是一個秘密。

若是按普通之人來想,自然該是令尹子西,畢竟他千里相迎,為楚國接為王禪,同時為楚國接回巢邑三城。

若楚國靈童鬼谷王禪回到楚都,他是最有可能為王禪接封的人,甚至在常人看來,該是楚王躬身以迎王禪。

“若楚國令尹在楚國設宴請我,小子反而不會去。

因為這樣會用我的名聲成全他的名聲,小子雖然不是越國中將軍范蠡那樣斤斤計較之人,可也不喜歡吃虧。”

楚王一聽,心裡恍然大悟,知道為何王禪不願意讓楚國令尹相迎了。

若今日楚王大張旗鼓的來此祭拜李悝,怕也不會見到王禪。

王禪之所以不願意,說得已經很明確,子西是楚國令尹,若到邊境相迎王禪,可以說成是為了保護王禪。

至最後贏得三城,也可以說成是去與吳國交涉,最後吳國歸完三城。

無論是何種原因,子西令尹都可以有理由為自己添光增色。

而王禪此次入楚卻並無聲勢,那就說明王禪並不想讓人知道。

若是令尹子西宴請王禪,那只會讓楚都之人覺得王禪是沽名釣譽之人,而令尹子西年事已高,在楚國位高權重,卻能自降身份,算起來也是為楚國招賢納士,不避前嫌,而王禪呢則只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過於孤高自傲,而且不懂禮數。

“那先生一定今日是誰宴請先生了。”

楚王心裡雖然猜測,也知道撫江樓的產業是誰的,正是他的叔父子西令尹的。

雖然不是令尹大人請王禪,當然能得在撫江樓四樓宴客,必然也得到子西令尹的同意。

而且宴請的人是楚國聞名的王禪。

“說來我也只是猜測,現如今巢邑三城已收回,那麼此三城城守的人選就是一個機會,而此次宴請必然也與此三城有關。”

王禪此時還不想言明,其實他心裡很清楚。

“原來如此,本王與先生相談是越來越有興趣了,此三城是因先生才不費我楚國一兵一卒收回。

吳王夫差也是給先生面子,助先生一臂之力,希望先生在楚國能夠受到重用。

同時也表達與楚國交好之心,本王心裡十分感激吳王如此大方之舉,也感激先生之功勞。

那麼先生難道就不想當此三城的城主嗎?”

楚王先一番感激之語,最後還是回到主題之上,那就是也想知道王禪的意思。

“三城城主實過太小,小子不感興趣,還望王上放心,也不必為難。”

王禪的話說得到位,也直接楚王心中的難題。

若說王禪有意當城主,那麼他這個楚王自然也願意成全,而且他也希望王禪在楚國能有一席之地,這樣才能真的幫上他治理楚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是楚王從自身來考慮,此時的楚王是求賢若渴,特別是像鬼谷王禪這般,既有大才之能,又並非世襲權貴,可以完全為己所用。

而王禪若能當上城主,於楚王也是一種支援。

可他的心裡卻也為難,在楚國朝堂之中,若要確定三城城主之人,並非容易之事。

朝堂之中,三位叔父於楚國是功高之人,也是掌實權之人,在楚國可以說一言九鼎。

相反楚王卻顯得實力不足,畢竟楚國也是分封而治,楚國大部分地方都由權貴分封,楚王能自理的地方卻並不多,所以才會為難。

“不過以先生之智,當不當什麼城主,並不妨礙先生發揮智謀,為我楚國百姓謀福謀利。”

楚王有些失落,他也知道若王禪在意權位,那麼吳王自然會投其所好,甚至會把封王禪位列極品。

而且越國也是如此,那麼楚國雖然比吳越兩國要大,可在這幾年來看,楚國實力與吳越已不能同日而語了。

而依王禪所言,嫌棄三城城主太小,那就是若王禪想當官,至少也得是三公之職,而三公實職卻是由三個叔父把持,連楚王都無可奈何。

王禪嘴上雖然說不為難楚王,可楚王聽了卻是更加失望與為難。

所以此時楚王語氣裡透著失落,眼前大才之人,無論用與不用自己都難與取捨。

“王上不必氣妥,我說過我會用我的方式來中興楚國,此次三城之選其實就是小子的機會。

而宴請之人,自然是為此三城而來,若說此三城人選,此人當是最佳之選。

之所以還要宴請於我,就是想名正而言順,以阻楚國百姓之嘴,讓王上安排能夠不失信於人,也有理由服眾。”

楚王一聽,會心一笑,沒想到王禪才一到楚國就會為他設身處地而想,心裡十分欣慰。

他知道此三城主,自然是依令尹子西的意見來定。

此時宴請鬼谷王禪只是走一個形式而已,就算子西在朝堂之上提出人選,那麼楚王唯一能反駁的就只能是要徵求王禪的意見。

畢竟此三城的實質歸還之因已經盡人皆知,是王禪的功勞,若說有功之人不受封賞,那將來楚國又如何引賢而來。

此時宴請王禪,而王禪並無意於城主之選,就會做一個順水人情,若朝堂之上有人提出,那麼楚王也不會為難,反而可以賣個人情與其叔父令尹子西。

“先生的話讓本王十分疑惑,依本王分析,此地與吳相交,而且久經戰亂,實並非肥地,普通權貴之人,也不會願往此三城。

此三城既要照顧民生,讓百姓安居,又與時刻防範吳國。

若此三城委派非王族之人駐守,也讓人難與放心,若與吳國勾結,反而得此三城卻成為楚國之害。

可在王族公子之中,以有誰會願意去往這戰亂之地呢?”

楚王邊說邊也在思慮著,他對此三城的考量也算周全。

“白公勝,前太子建的兒子,已回楚國幾個月了,王上與他也算是兄弟,他就是此三城最好的人選。

於令尹子西而言是最好的人選,於王上也是一樣,於我王禪覺得也是最好的人選。”

王禪還是把自己的想法適實說出,剛才一直吊著楚王的心思,其實也是要讓楚王自己來想。

剛才楚王的話已分析到位,說明楚王也並非愚味,之所以如此藏拙,也只是自保。

此時楚國的形勢,實權掌在權貴世家手中,楚王雖然是王,可卻也是舉步維艱。

也正如李悝留書所言,也應了剛才楚王為何如此自悲,皆因身不由己,連自己都在擔心自己的生死。

“原來是他。”

楚王短短一語,像是拔雲見日一樣,得王禪提醒,一切都明郎許多。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