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忠孝仁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忠孝仁信

王禪此次並沒有繞城而出,而是直出吳都城西城門。

從這裡一直可以通向楚國,同時也可以通往虎踞鎮。

當然王禪並非想家,要回虎踞鎮,而是另有他事。

此時的吳都他已經不需要遮掩,所以光明正大回覆他楚國靈童的身份。

趙阿大已經在城門口等他,這是他約定好之事,所以並不需要特別明示。

趙阿大一見王禪奔出城門,也不搭理,徑直就朝前馳馬奔去,帶著王禪。

吳都城外水系縱橫,田地里長著青苗,陽光之下,閃著油光,十分拙壯。

吳都該是列國中最早開始扶持於農民的,原本吳國土地肥沃,卻人丁稀少。

自伍子胥當上相國之後,不僅大力召賢納士,更多的是接納北方流民。

讓他們開荒復懇,慢慢成為有別於農奴的社會階層。

而這一個階層不僅獨立交納銳賦,而且他們都是有籍的吳國子民,與富家生養的世代奴隸有別。

漸漸成為吳國最具活力的社會階層,是吳國強國富民的基礎。

而伍子胥也頒佈了一些解免及鼓勵法令,逐漸削弱農奴主的勢力,讓一些佃農佃戶也慢慢獨立出來,豐富了吳國社會階層,慢慢這些獨立的農民,成為吳國社會的主流階層。

在大周列之中算是先列。

但凡一些新的事物,未必會在北方傳統列強中產生,因為他們的農奴社會利益根生蒂固。

而吳國不一樣,除了學習北方一些治國之道外,更多的是利用吳國這塊肥沃的土地,增加吳國子民,以增強實力。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程,直至二百多年後的大周天下,才慢慢發生質的變化。

所以在這一時期,往往都會覺得吳國有些禮崩樂壞,其實不然。

反而這是大周列國中少有的一種進步。

所以此時的田地中,許多農民已經在辛勤的勞作。

只要付出努力,除了交納稅賦,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他們也都有了盼頭,有了希望。

整個田地間充滿著春的希望。

王禪一路奔著,卻也在思索著。

吳國興盛之因,非在於伍子胥修築的許多農田水利,所有的根本原因,還在於人。

吳國有吳王闔閭,有伍子胥、孫武還有伯否,這幾人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喜歡墨守陳規,往往都帶著一些離經叛道的性格。

吳王胸有大志,卻無處可伸,可他卻並不守祖宗規矩,而是主動出擊,刺殺王僚,成為列國中的異數。

可他去並非是為了貪圖於當上吳王的享受,反而推崇節儉,此處到與墨翟所揚相似。

而且吳王闔閭以強國富民為本,重用善於此道的伍子胥,正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而伍子胥當年在楚國之時,不顧老父召喚,獨自遠逃,與他的兄長伍尚,正是正反區別。

伍尚明知必死,卻不違老父之意,毅然同其父伍奢赴死。

伍尚留有孝名遠揚,而伍員(伍子胥)留有賢名不朽,這就是伍子胥能放棄的傳統孝道。

孫武善兵,兵者詭道者,善兵者虛實相生,是為不誠不信。

所以孫武當年流落列國,也不為正道所容,相反到了吳國,卻得到吳王闔閭的重視,一統吳國軍政,強軍強國。

而伯否呢,家族被滅,只餘他一人逃至吳國,他卻也並不以家族之仇為己任,並沒有伍子胥那種深仇糾纏。

相反他與列國交往之中,處處為吳國而謀,以人和善,並不主張攻伐,到是難得的和事佬。

王禪想著這些忠孝仁信,也是一時難得分辨輕重,有時還真的難與四全。

(這一段為下一章作些鋪墊,也寫一寫自春秋時期新冒出來的一個詞,俠。)

馬兒奔了十多裡路,來到郊外的一個緩坡之上,這裡是一個小山丘。

山上林木低矮,卻十分蒼翠,顯然是並非舊山之林,而是新植之林

進了山丘,繞過幾道高坎,遠處幾座土疊卻在一處平臺之上。

趙阿大此時停下馬兒,等王禪並駕之時看了看王禪道:“小公子,那四座土墳地就是了,那個人也正是小公子想找之人。”

王禪悠然一笑,十分滿意。

“阿大,剛才我進山之是地,聽得這山中也有斑鳩、野雞,不若你一展身手,打幾隻帶回去,晚上我到繡娘村,也可以添一道野味。”

趙阿大一聽,指了指背後的打獵工具,掉轉馬頭就朝林中奔去,只留下王禪一人。

其實趙阿大並非真的就是想找獵,對於一個獵人來說,最好的掩飾當然還是做回本行。

所以他來此山探查訊息,也以一個獵人的身份出現,這樣與當年農民還有獵戶就沒有隔閡,辦起事來,也多了幾分信任。

王禪騎著馬緩緩行到平臺邊緣,把馬栓在一處草叢邊上,正好可以給馬餵食。

自己卻向那向堆墳地走去。

王禪心裡還是有些忐忑,畢竟並未經別人允許,就又來探人隱私,如此行徑還是有些失了君子作風。

墳前一個獨臂男子正在清理墳前雜草,卻並不吃力,因為他的右手之上的鐵臂十分靈活。

而且他的左手一把殺豬刀使得爐火純青。

王禪站立一邊,卻也並不主動答話。

“你來了,你還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如此偏避的地方,你都能找來。

說吧今天找我,不會是為了那副虎鞍吧?”

獨臂鐵匠要離,把殺豬刀別到腰間,在墳前找了一塊石頭坐下,再從腰間抽出旱菸袋,自個兒抽了起來。

王禪先到墳前分別祭拜了這埋著的人,這才走了過去,在另一塊石上坐下。

“虎鞍做得很好,我還沒來得及感謝於你,所以才一直找你,你不會這麼小氣,怪罪於我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王禪話到是說得客氣,可他卻並不懷著客氣之心。

“你是來趕我走的,那就不要費力氣了,若說想殺了我,我到還要感謝於你。”

要離語氣裡充滿著一股厭世之情,求死之心。

“我是想趕你走,可又有些不忍心,對於一個求死之人,我還真有些沒辦法了。

不過若是你死了,有些事兒,怕是會因為不知道而後悔的。”

“知道又能如何,不知道又能如何?

過去的終歸過去,做錯的事,違背的義,也不可改變,再提又有何意義?

不知道你這個天賜靈童不為天下大義奔勞,卻深陷這些兒女情長之事,實在有負蒼天的好意。”

要離邊說邊敲打著菸斗,似乎並不想跟王禪這般年歲之人深談。

“上次我告訴你專諸沒死,慶忌沒死,你就已下了求死之心,那你為何不問問,化蝶的娘為何還會認你們四人為化蝶的父親呢?”

“這沒有什麼為什麼,你為何總有如此多的問題,你為何不去問專諸、化武,還有慶忌,他們不知道會不會給你充足的理由。

我只知道若水是一個具大善之心的姑娘。”

此時說起伍若水,要離的心似乎也軟了許多,也願意跟王禪聊聊。

“我相信你所說,因為我從蝶兒身上能看到這種善意。

雖然你們四人都覺得做了不義之事,可我卻還是相信,化蝶的娘還是原諒了你們。

而且從你們身上看到了別人不曾有的義,不知道要離先生是否知道。”

王禪顯得十分謙虛,此時在未知的事之前,他還是不敢拿大。

“既然你如此聰慧,又是天賜靈童,那該知道天道地道如何,那麼人道世道就該如何,為何還要問我?”

要離還是有所保留,像是私藏的寶貝,從來也不會輕易拿出來示人。

王禪當然明白此中之理,所以也就來了興趣。

“要離大叔,我本年幼,就算是天賜靈童,可天卻未給與我開示什麼。

所以這人間之事,還得自行捉摸,大叔仔細說說,讓小子也長長見識。”

要離聽王禪如此說來,到是有些江湖之氣,並不陌生,也慢慢開始並不討厭王禪了。

“當年若水曾給我們四人講過一個字,叫‘俠’字,此字是該包括了做人的至高追求,不知鬼谷先生可知俠字如何解。”

要離語氣是緩和許多,煙也再次抽起,並無煩燥之情。

王禪聽得出要離的氣息已十分平緩,就像一個歷經世事之人,慢慢要講一些人生感悟,先問再答。

“小子並未通透俠字真解,只是於江湖小道之中聽說,此字如何解,又如何能通天道地道仍至人道,實不敢妄言,還請要離大叔明示小子。”

要離一聽,嘿嘿一笑道:“你還真是一個難糾之人,不過我若說來你可不要失望。

當年若水對我兄弟四人說此俠字,我兄弟四人也是摸不著頭腦,比你可就差得遠了。

至少你還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敢確認而已。

不過既然你與蝶兒有緣,又胸懷天下,有心成全於我兄弟四人,那我也不忌諱,就告訴於你。

當年若水說過,俠含四義,分別是忠義,愛國忠君。

孝義,敬親孝子;仁義,仁愛友善;信義,守信重誠。”

王禪一聽,腦袋轉著,把這四義一想,再結合這四人的特點,心裡也有些在明白。

若說墨翟宣傳的大義主要以仁愛為主,而魯國孔夫子所傳教則偏重於忠孝禮。

而要離所傳當年伍若水所悟的俠,則包含了四義,忠、孝、仁、信,比之兩人宣揚更全面,對人的要求也就更高,非是對普通人。

普通人若能達其二點,怕也是人中龍鳳了。

【作者題外話】:借金老先生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此書俠儀之解,也是本人的一些想法。

要離與專諸是中國最早被稱之謂俠之人,要離也被稱為第一刺客,所以此書這兩章重點把這個俠字解釋清楚,也算是給本書添點正能量的色彩。

若有不妥,請讀者勿要較真,一家之言而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