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好處不用,過期作廢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八十年代,為了吸引港商跟東南亞華商回來投資,內地其實是開了很多的綠燈,當然在那個年代,即使是開綠燈,也是有人不願意回來投資。

當時,80年代中期以來,東盟國家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成了香港廠商投資的熱點地區。進入90年代後,香港對東盟的投資熱情更高,投資額急劇上升,這一趨勢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對東盟投資從小到大香港對東盟的投資,早在50年代已經開始。

而對內地卻是抱有警惕態度!

我兔一看這樣不行呀,再加把火,一把火不行,二把火,二把火不行,三把火。只要有足夠大的誘惑力,節操什麼的,統統都是可以扔掉的。風險也可以無視的!

好吧,果然魚還是過來了。

不管是郭鶴年、李嘉誠、謝國民、鄭裕彤等人,他們既有商人趨利看好內地龐大人口的原因,也有一腔實業報國的熱情。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商人還是求利的!)

郭鶴年、李嘉誠、謝國民、鄭裕彤等人號稱香港四大家族,當然你聽下樂呵一下就行。就跟什麼首都四大公子哥,大概一樣,只是稱呼。

這些港商帶回來了巨大的資金,內地提供了廉價的土地跟勞動力。然後有了榜樣,千金購買馬骨的效應一打出來後,陸續不管是其它地方,還是其它國家,都開始進軍中國市場。

於是,沒多久,世界工廠產生了。

有人說,世界工廠只是一個好聽的名字,本質上是血汗工廠。其實並不完全是,要知道,願意成為這種血汗工廠的國家多的是,但就算你願意交出血汗,也成不了呢。

世界工廠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在經濟學文獻中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從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18世紀英國在其完成工業革命以後,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開闢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並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可以說,英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19世紀後期到0世紀中葉,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以及軍事裝備等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業從以出口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導,逐步轉向以出口附加價值高的機械電子產品為主導,成為機電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也算準世界工廠!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終於接過世界的大棒,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根據對英國、美國和日本工業發展的歷史考察,要成為世界工廠,必須是該國的工業有一系列重要生產部門的生產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業企業成為世界製造業領域的排頭兵,它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和發展趨勢能夠產生重大影響。

在時代的要求和環境條件下,此時只有中國符合這一要求。

當然,因為中國現在的特殊國情和情況,九十年代的中國還只處於世界工廠的第一級別。也就是,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便宜,跨國公司就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工業品的生產加工基地。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及產成品的銷售,都由跨國公司控制,透過大進大出的方式,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作為生產加工基地的國家,中國暫時主要是賺取人工費用,實現勞動力的就業。

因為賺的並不多,只是主要解決了十四億人的陸續就業工作要求,所以,後世才會有那麼多人說,成為世界工廠,就是血汗工廠的代名詞。其實這也是沒法子的事,這一過程,那個國家都經歷過。

強如美國,世界軍事第一強國,當年也有過當血汗工廠的時候。

誰不都這麼從小長到大的呢?沒有吃苦耐勞的前期,哪有後期的舒服日子?

-

做為重生者的賀子龍,如果不在九十年代利用一下香港的關係,以及他那些可以稱之為港商的夥伴,那就不叫重生者了。畢竟再過十幾年,港商和外商就不值什麼錢了。

好處不用,過期作廢啊。

在後世,中國已經非常發達了,GDP已經突破了1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一二十年以後的香港雖然已經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地方之一,不過像這樣的大城市,內地也已經有了四個。

單單論後世的深圳,已經非常接近香港了,整個深圳的GDP比整個臺灣還要多。那時候,內地對於資金的渴望程度已經非常低了,而且從004年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開始,中國企業就開始了全球的資本運作。香港和臺X,就不夠看了。

自然而然的,優惠政策也就減少了,甚至是沒有了。

後世,香港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港商、或者臺商、或者東南亞華商,他們在內地的特權時代就一去不反覆了。80年代,當時一有華人華僑回大陸投資,必定是夾道歡迎。差不多就是如今馬雲去非洲小國的待遇,領導人出迎,然後安排一堆小學生去機場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不管是李嘉誠、還是鄭裕彤、還是李兆基他們都曾經享受過這種待遇。

比如說華人首富李嘉誠,在1978年他登上天安門之前,他不過只是香港的一個二流富豪,當時香港最富有的人應該是包玉剛跟四大洋行背後的英資家族。當時李嘉誠雖然涉及地產,但是主要還是從事塑膠花生產。

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完成是不夠,但是匯豐的沈弼給他一路的綠燈,不僅以市場價三分之一的價格買了0%多的和記黃埔股票給他,還允許李嘉誠半年後再付款。也就是說李嘉誠可以用和記黃埔的股份去質押之後,再來還了收購和記黃埔的錢。不得不說,這是因為李嘉誠得到了某種特權支援。在這之後,李嘉誠才成為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豪。

香港富豪的財富之巨,數量之多,是因為內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特權加上香港人本身積極進取跟聰明的才智造成的。而在後世,好處過期不候之後。

這種時代已經過去,當時內地不再渴求資金的時候,他們不再享受特權。也屬正常!

-(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