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九章 3D顯示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黃仁遜1984年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取得電氣工程學位,其後在斯坦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先後在AMD和LSI Logic工作。

在Sun Mis上班的馬拉科夫斯基、普里姆和任職於LSI Logic的黃仁遜當初做市調,研究同業競爭、矽價、未命名公司的潛在利潤率,都是在Denny's進行的,他們籌建公司打算離職,不能在彼此的辦公室見面,所以選了Denny's這個中立區。

黃仁遜對Denny's很有感情,原本並不擅長公開演講,之前曾在Denny's打工當服務生,這個工作經驗協助他擺脫羞澀,能自在地與陌生人溝通,碰上超出掌控的場面也懂得讓步。

創業之初,黃仁遜要說服很多人相信公司願景,也包括他自己的母親,當他宣佈要和朋友共同成立一家公司,製造遊戲晶片時,他的母親勸他去找份工作。

英偉達前世是全球最大顯示卡晶片廠商,也是圖形處理器(GPU)的龍頭企業。

CEO黃仁遜為人低調,又是華人,又在矽谷,創業階段,華人首富孫健肯定要大力支持,既能得到對方的感激,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只要是華人華僑和前世IT、網際網路的大老在矽谷創立的高科技公司,ATIC旗下的悟空天使投資基金都會派專人盯著,有融資的打算,立馬派人上門。

1995年,英偉達的第一款晶片NV1四處碰壁,公司只剩下30天的周轉資金,餘建國聞訊,代表悟空天使投資基金上門,雪中送炭,投資500萬美元,進行A輪融資,持股40%,支援NV2的開發,條件之一就是享受B輪融資的優先權。

“黃總,悟空天使投資基金繼續看好英偉達的發展前景,投資2000萬美元參與B輪融資。”

3月18日,英偉達突然宣佈,公司研發成功一款圖形處理晶片Riva TNT,效能是Voodoo2的1.5倍,採用350nm製程工藝,將於5月1日上市,Riva TNT將成為全球性能最優的3D顯示卡。

Voodoo2晶片有三個相互獨立的處理器組成,其中一個用於多邊形設定,兩個用於材質貼圖,最大視訊記憶體容量12MB(4MB帖快取,8MB紋理快取),EDO RAM,PCI插槽,每秒三角形處理速度3M,每秒畫素填充率90M,顯示記憶體頻寬192bit,資料傳送帶寬2.2GB,是3Dfx公司去年11月推向市場的3D顯示卡,奠定了3D顯示卡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Riva TNT即將面世的訊息一公佈,頓時引起業界轟動,電腦發燒友和專業人士期待早日見到產品。

3月25日,英偉達宣佈,公司按照每股5美元的價格增發1000萬股,進行B輪融資,融資5000萬美元,用於生產Riva TNT,補充銷售和研發資金等。

完成B輪融資後,公司總股本將達到2250萬股,黃仁遜等創業者持股750萬股,持股比例從60%降到33.33%,成為第二大股東,但眾人持有的股票市值從600萬美元,升值到3750萬美元。

悟空天使投資基金持股從500萬股增加到900萬股,佔股繼續保持40%,晉升第一大股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多謝孫總!”

孫健又送來2000萬美元的真金實銀,黃仁遜一舉晉升千萬富翁,要是能在納斯達克上市,晉升億萬富翁都有可能。

黃仁遜也不擔心,世界首富旗下的悟空天使投資基金已經書面承諾,作為戰略投資者,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總部也位於矽谷,成立於1994年的3Dfx公司,由矽谷圖形、數字裝置公司、MIPS計算機系統和Pellucid等公司的設計師Scary Tarolli、Ross Smith等創立,公司的目標定位為以合理的價格提供世界上效能最高的3D遊戲顯示卡。

1996年底,3dfx公司已經成為3D顯示卡和GPU制領域的霸主。

悟空天使投資基金分別於1995年11月和1997年1月,一共投資了2500萬美元,參與A輪和B輪融資,一共持有3Dfx公司900萬股,佔股40%,也是第一大股東。

1997年3月,3Dfx因為上市需要公開資料,將世嘉DC的詳細引數公佈於眾,導致違約,兩家對簿公堂,導致世嘉終止同3Dfx的合作關係,轉而同英偉達聯手。

“黃總,要是英偉達沒有找到晶圓廠代工生產Riva TNT的話,曙光東芝晶圓公司可以代工,質量有保證,價格還可以優惠。”

“多謝孫總!”

黃仁遜同IBM、HP、IT晶圓廠聯絡,但對方要價較高,他打算到臺灣找臺積電,既然孫健推薦其旗下的曙光東芝晶圓公司代工生產,質量有保證,價格還可以優惠,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

-----

顯示卡(Videraphics card)全稱顯示接口卡,又稱顯示介面卡,是計算機最基本配置、最重要的配件之一,顯示卡作為電腦主機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電腦進行數模訊號轉換的裝置,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

電腦的顯示卡一開始就有了。

早期的顯示卡只是單純意義的顯示卡,只起到訊號轉換的作用,而今的顯示卡一般都帶有3D畫面運算和圖形加速功能,所以也叫做“圖形加速卡”或“3D加速卡”。

電腦上最早的顯示卡是IBM在1981年推出的5150個人電腦上所搭載的兩款2D加速卡,一種“單色顯示卡”(俗稱MDA),一種“彩色繪圖卡”(俗稱CGA)。

早期的顯示卡只包含簡單的存儲器和幀緩衝區,它們實際上只起了一個圖形的儲存和傳遞作用,一切操作都必須由CPU來控制,這對於文字和一些簡單的圖形來說是足夠的,但是當要處理複雜場景,特別是一些真實感的三維場景,單靠這種系統是無法完成任務的,所以後來發展的顯示卡都有圖形處理的功能。

世界上第一塊顯示卡是用ISA槽口安裝的,很長,後來對影象的要求提高了,將影象運算交給顯示卡運算,就有了現在顯示卡的稚形,因畫素的數據量增大,顯示卡的槽口也變成PCI。

這個時代,全球有八大顯示卡公司,群雄並起,分別是Irox、ATI、3Dfx、Nvidia、S3、Trident。

國智牌顯示卡去年開始在國內顯示卡市場嶄露頭角。

在2D時代往3D時代進步的過程中,第一塊獨立顯示卡Trident 8900/9000的出現,具備了跨時代的意義。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