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本官一力承擔【求訂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蘇州府衙簽押房內,張忠推開房門,便見一陣狂風吹來,電閃雷鳴,暴雨如注。

這是張忠剿滅太湖水匪後回到蘇州城的第三日。

在這三日裡,在況鍾的雷厲風行下,對於此次糧船被截一案相關涉案人員進行了審訊,水匪自不用提的,自然受到嚴懲,就連涉案的姚家也鋃鐺下獄。

經此一事,蘇州府的鄉紳大族膽戰心驚,不敢再阻撓平米法的推行,蘇州府似乎恢復往日的平靜。

而沈愷也不負張忠所望,很快將西山島的地契交到他的手裡,在如願將西山島收入囊中後,張忠便準備啟程返回南京。

直到一場大雨,讓張忠不得不暫時停留了下來。

因為此雨來得之大,之迅猛,實在是張忠生平所未見,這也昭示今年的汛期提前到來了。

一道閃電,將簽押房照亮,立於門前的張忠本能的閉上了眼,隨即便聽到轟隆一聲的雷鳴在耳邊炸響。

將大自然的天威展露無疑。

隨著水位的不斷上升,蘇州城的排水功能已經基本喪失。

整個知府衙門的地面白茫茫一片,水已經過了腳面。

此時,簽押房外,十幾個軍士穿著雨披,用磚頭和木板為進出的人們墊出一座涉水的小橋。

“況知府,如此大雨,你今日要出門嗎?”張忠看見況鍾穿著蓑衣、戴著斗笠,踏著木屐沿著小橋向外走去,不由高聲呼喊道。

況鍾聞言轉身向簽押房走來。

待其人來到簽押房的屋簷下,這才苦笑道“永春伯有所不知,連日降雨,太湖水位一漲再漲,汛情愈發嚴峻了,我剛剛得到稟報,如今太湖南岸的水位已經超過往年兩尺了,我不去親眼瞧一瞧,實在是放心不下呀!”

“哎!”

張忠聞言不由嘆了口氣。

“況知府稍等,我也隨你一起去看看。”張忠沉吟片刻後說道。

況鍾聞言微微頷首。

盞茶後張忠穿好蓑衣、戴著斗笠,踏著木屐,與況鍾一起在親衛的護衛下出了蘇州府衙。

兩人過了南城門便出了府城。

蘇州自古繁華,所以除了城中居民外,沿著府城形成了不少村莊。

此刻滔天洪水自太湖而下,一路橫衝直撞,滾滾而至蘇州城,城內人還好,有城牆保護著,而散居在城外的村民則毫無依仗,只能望著滔天洪水欲哭無淚。

當張忠與況鍾出了府城一路南下時,便見漫天大雨中,成群結隊的百姓挑著扁擔,推著大車,攜家帶口,牽著耕牛,沿著田間地勢較高的壟溝,艱難的在泥濘中跋涉。

他們要趕在洪水到來之前,離開自己的家園,到城內去避難。

壟溝邊的黃泥湯中,漂浮著垃圾、雜草和木頭,以及被淹死的小動物屍體。

百姓們欲哭無淚,麻木的跟著前面的人不斷前行,只有坐在木桶裡、大車上瑟瑟發抖的孩子們,餓得哇哇大哭。

那哭聲傳到張忠與況鍾耳裡,只覺刺耳無比,而眼前所見之景,讓兩人心頭愈發的沉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都是本官無能,這才讓治下的百姓受此苦難。”況鍾看著眼前的災民悲痛道。

“況知府,莫要自責,這是天災,非人力可以抗衡,我們還是好好想想該如何善後吧!”張忠寬慰道。

“是我失態了。”況鍾聞言這才收斂情緒說道。

“鄉親們,我是蘇州知府,你們放心,本官會妥善安置各位的,請各位鄉親有序的前往府城,那裡已經為你們準備好棚屋,設立了施粥點,你們進城便有吃的了。”況鍾站在一處土坡上,向過往的百姓高聲呼喊道。

“多謝知府大人!”

“知府大人果真是青天大老爺呀!”

聽聞此言的百姓紛紛讚歎。

逃難的百姓聞言相互傳遞況鍾的話,知道了的都向土坡上的況鍾行禮一拜,然後振奮精神徑直向府城而去。

“孫同知,你便不要隨我去堤上了,雖然之前我已經交代了吳縣與長洲兩縣的縣令賑災事宜,但是災民的數量超乎我的想象,我擔心會出亂子。”況鍾對身旁的蘇州府同知孫進道:

“你回城去,替我統籌此事,本官就一個要求,不可讓一個災民餓死或者凍死,你聽明白了嗎?”

“是”

孫進連忙應道,隨即便匆匆轉身向府城走去。

張忠與況鍾一行人則繼續南下。

“哎!”

“可惜了這些糧食。”況鍾看著壟邊田裡,已經開始抽穗的稻子成片倒伏在黃水中”不由嘆氣道:

“不用等洪水沒頂,就這樣倒在水裡泡幾天,今年的莊稼就要絕收了。”

“蘇松一帶種的是兩季稻,六月收早稻,七月種晚稻,以往大部分年份,蘇州能堅持到七月颶風來臨時,才會發生內澇,所以好歹能收一季稻,但今年內澇提前了,這水災之後,救濟災民也是個大問題。”

況鍾向身旁的張忠解釋道。

“陽光總在風雨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張忠見場面氣氛低沉不由說道。

“但願如此吧!”況鍾聞言微微頷首。

很快兩人便來到瞭望水位的草亭子,一眾人這才摘下了斗笠,解開了蓑衣,露出一張張或白或青,神色難看的臉來。

“那是圩田嗎?”張忠眺望南岸那棋盤式的水田不由好奇問道。

“那的確是漊港圩田。”況鍾神色複雜道。

“這是怎麼形成的,端是神奇呀!”張忠不由感嘆道。

“蘇州生齒日繁,商貿發達,人們便在太湖經過蘇州的地方,修築了很多長橋、長堤和挽道,大大減緩了太湖出水流速,於是泥沙淤積嚴重,地勢低窪的南岸便成了灘塗。”況鍾解釋道:

“後來有人想了辦法,先在淤泥地上,開挖一條溝渠,然後在溝渠兩岸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兩道透水的擋牆。這樣泥土裡的水份透過竹木圍籬滲入溝渠,也就是所謂的‘漊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邊,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陸地便出現在了太湖南岸。”

“圍出來的地又肥沃無比,自然人人爭相修築圩田,大肆侵佔灘塗。”

“這樣有什麼不好的嗎?”張忠不通水利,好奇問道。

“蘇州府向來地少人多,圩田倒是緩解了人地矛盾。”況鍾苦笑道“而且漊港就有十八個水閘,這會兒只要開啟水閘,就有十八處洩洪口,太湖氾濫帶給蘇州府的壓力自然大減。”

“那為何不開啟水閘洩洪?”張忠追問道。

“在永樂初年如今的太子少傅夏元吉大人,奉命治理太湖時,圩田都是屬於官府的,上頭一聲令下,就能直接開閘洩洪,淹了圩田進行分洪。”況鍾一攤手無奈道:

“可是經過二十年,官家的圩田早就被豪勢之家瓜分私吞了。”

張忠聞言也是一陣無語,心中嘀咕“又是土地兼併那一套,明朝後來滅亡何嘗不是鄉紳地主大肆兼併土地,導致人地矛盾尖銳,百姓已無立錐之地,最後不得不造反求活。”

“那況知府,你今日來此是要幹什麼?”張忠雖然心中有些猜測,但是依舊不確定問道。

“我要開啟水閘洩洪。”況鍾肅然道。

“那些鄉紳地主恐怕不會願意吧!”張忠遲疑道。

“如今形勢危急,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身為蘇州知府,豈能毫無作為。”況鍾肅然道。

話罷!

況鍾重新穿好蓑衣與戴好斗笠,便領著府衙的三班衙役向水閘走去。

正在此時,一行人匆匆跑來,邊跑邊高聲道“府君且慢......”

待他們過來了,張忠才知道這些人是蘇州府城有名的鄉紳地主,其中代表人物便是蒯成。

以往蘇州府城的鄉紳大族是以姚家與蒯家為首。

姚家得益於出了道衍法師,官府對姚家頗為禮遇幾分。

而蒯家則是因為蒯成之父蒯祥,如今正是工部侍郎,正三品大員。

說起蒯祥也是了不得的人物。

蒯家世襲工匠之職,蒯祥憑藉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的才能,出任“木工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乃是公認的承天門(即今之天安門)的設計者。

朱棣都稱讚他為蒯魯班,後來更是以區區工匠之身,躋身工部侍郎,成為朝廷大員。

蒯家便也因此發達,成為了如今蘇州府城的望族。

“府君,你可想好了,這水閘一開,南岸的萬頃圩田統統都要泡湯,多少人家受損,朝中彈劾你的人將不計其數。”蒯成先向況鍾拱手一禮,隨即緊緊盯著況鍾肅然說道。

“不就是你們這些鄉紳大族受損嗎?這萬頃圩田哪裡有平頭百姓的份。”況鍾嗤笑一聲道:

“你們一路走來,可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的淒涼景象,如此天災,再不有所作為,到時是會死人的。”

“開閘洩洪你們只是失去了今年的收成,等水退了,田地還有用,可若不這樣做,百姓失去的可是家園,是生命。”況鍾厲聲喝道。

“本官知道你們在朝中都有關係,可以讓人彈劾我,但是本官身為蘇州知府一日,便不會讓百姓受苦。”況鍾神色肅然道:

“開閘洩洪後朝廷若有怪罪,本官一力承擔,不用爾等操心。”

“開閘....”

況鍾說完便對侍立在一旁的衙役厲聲喝道。

隨著況鍾一聲令下,水閘開啟,浩浩湯湯的黃泥湯,一眼無際,湖水滾滾而去。

蒯成見狀無奈的嘆了口氣,然後拂袖而去,跟來的鄉紳大戶緊隨而去。

張忠站立在一旁,心中感慨萬千,心想道“不愧是在歷史上留下況青天之名的男人,如此人物不就是因為他們往往能做別人不可為之事,方才讓人敬佩不已嗎?”

張忠決定今天回城後便給朱瞻基寫奏摺,他要保下如此好官,人間終究是值得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