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況青天”【求訂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蘇州府枕江而倚湖,土地肥沃,民殷物繁,自古以來便是繁華之所。

若說江南凝聚了大明朝的半數精華,那麼蘇松兩府則佔了江南的半數精華。

按理說在這樣繁華的州府任知府是十分讓人高興的事情。

可是如今的蘇州知府況鍾卻愁緒滿懷,壓根高興不起來。

況鍾,江西靖安人,年過四十,他未經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在當時的大明官場是十分少見的。

由此便可見此人能力出眾,不然在官與吏地位已經十分懸殊的大明朝,他是不會有這樣的際遇的。

知府衙門簽押房內。

“哐當一聲”況鍾將茶盞擱在了身前的案几上,看著身邊的府同知問道“東山巡檢司那邊可有訊息,我讓李巡檢盯緊姚家人,如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同知為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因事而設,無定員。

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

而且同知有自己的辦事衙署稱“廳”,乃是一府之內的二把手。

孫進聞言一個激靈,不怪他身為同知卻對眼前的況鍾畏懼,實在是在況鍾上任之時,他的手段讓孫進依舊記憶猶新。

蘇州府賦役繁重,胥吏多是奸猾之徒,最為難治。

況鍾到任之初,不動聲色,暗中對屬吏進行考察。

況鍾處理政務的時候,這些吏員環立在他周圍請判牒。

況鍾假裝對政務不懂,詢問左右,大都按照這些屬吏的意思進行辦理。這些屬吏非常高興,認為新來的知府愚庸無能,糊塗可欺。

孫進瞧了瞧況鍾那張老實巴交的臉龐,心中嘀咕道“府君實在太會扮豬吃老虎了,當時有許多人都被他的外表欺騙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於孫進而言那日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

三天後,況鍾召集群吏,責問他們:“先前有事應該做,你們不讓我做;有的事不該做,你們強迫我做。你們貪贓枉法,欺上瞞下,罪當死。”

同時,他還把皇帝所賜的敕書當眾宣讀,其中有“屬下官員有作惡害民的,你可以逮起來送到京城”的話。

這些屬吏聽了,大驚失色。

況鍾一一宣佈他們貪贓枉法的罪行,並將情節特別嚴重的幾個人立刻處死。

從此之後整個蘇州府再也沒有人敢冒犯知府大人。

“正如府君推測的那樣,糧食被劫持,雖然是太湖水匪所為,但與姚家等蘇州望族大戶脫不了干係。”孫進從回憶裡清醒過來,趕緊稟告道:

“李巡檢發現姚家家主的次子昨夜趁著夜色出了城,向太湖方向而去,他已經帶人跟上去了,若有發現定會及時來報的。”

“嗯!”

況鍾聞言先是頷首隨即嘆氣道“眼看汛期將至,到時需要許多糧食賑濟災民。”

“雖然平米法推行後,我用存留的餘米建立濟農倉,以備不時之需,但畢竟是杯水車薪呀!”

“如今糧食被劫持,賑災不利,不知將死多少人。”

“府君拳拳愛民之心,我等都明白,想必巡撫大人得知訊息後,必然會支援蘇州府的。”孫進聞言只好勉勵勸道。

“周巡撫他也難,而且那批糧是他能支援的極限了,短時間無法再調糧來,而我擔心的是今年太湖氾濫或許還要提前,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況鍾神色肅然道。

“那巡撫大人那邊有什麼說法嗎?”孫進繼續問道。

“南京那邊,已經由南京守備永春伯領兵前來剿匪了。”況鍾徐徐說道。

“太湖水匪的確猖狂,朝廷是應該重拳打擊了。”孫進聞言頷首道。

“你派人在閶門外的官船碼頭候著,看見南京守備的戰船,讓人速速通知我,我們理應去迎接的。”況鍾吩咐道。

“是”孫進連忙應道。

“不知府君還有何吩咐?”孫進小心詢問道。

“沒有了,你下去吧!”況鍾聞言擺手道。

孫進聞言不由輕輕籲了口氣,準備早點離開此地。

“不論是李巡檢還是永春伯那邊來了訊息,要第一時間知會我。”況鍾待孫進轉身之時又喊住他吩咐道。

“是”

孫進連忙應道,隨即見況鍾沒有言語便腳步匆匆的離開了。

........

蘇州繁華,往來商旅不絕,所以閶門外的官船碼頭一向是熱鬧非凡。

當張忠等一行人的船隊停靠在碼頭外時,不由引得碼頭上的商人,力夫,紛紛側目。

實在是這些沙船看起來十分的龐大,而且是十幾艏船組成的船隊,突兀的出現在眾人面前,難免惹得碼頭上的眾人驚疑。

張忠立在碼頭上,指著那座兩丈多高的青磚城池,對身旁的王景弘笑道“我們到了,還是先到府衙去會會蘇州知府,向他瞭解清楚情況,再商定剿匪之事。”

“理當如此。”王景弘頷首道。

正當張忠領著親衛與王景弘準備向蘇州府城而去時,只見從城內出來了一行人,為首的幾人都是官服在身,直奔張忠而來。

張忠與王景弘對視一眼,便知道這是蘇州府的官員前來迎接他們了,兩人便停下腳步,靜靜等候蘇州府一眾官員。

“永春伯為了蘇州府前來剿匪,我這個知府感激不及,有失遠迎了。”待兩撥人碰面,各自敘禮完畢後,況鍾先是驚訝於眼前張忠竟然如此年輕,隨即按下心中的驚疑,率先上前笑道。

“職責所在,況知府無需多禮。”張忠笑道。

其實張忠一直在打量況鍾。

因為前世張忠是個崑劇愛好者,他曾聽過崑劇《十五貫》。

而《十五貫》是清初戲曲作家朱?(即朱素臣)創作的傳奇。

劇本根據《醒世恆言》中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寫熊氏兄弟各遭冤案,雙雙被判死刑。

監斬前夜,蘇州知府況鍾夢見有兩隻熊前來向他乞哀,於是上奏請求複審,平反了冤案。

《十五貫》歌頌的便是況鍾的剛正清廉。

而張忠更知道的是在況鍾任蘇州知府期間,勤於政事,忠於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

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和包拯的“包青天”、海瑞的“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

如此人物,張忠自然是十分感興趣的。

“永春伯初來乍到,對太湖水匪不熟悉,請先與我回府衙,讓我為永春伯細細道來。”況鍾含笑道。

“好”

張忠本就有此意,見況鍾提及便連忙應道。

於是一行人便向蘇州府衙而去。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