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金花銀【求訂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張忠離開清涼山後,便打馬入城向應天巡撫衙門而去。

待張忠一路疾馳來到西長安街上的應天巡撫衙門時便見到衙門前的大坪上,一面三四丈高的帶鬥藍色大旗,上書一行金色大字:‘欽命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十府’。

應天巡撫可不止管轄應天府一地,蘇松常鎮等江南九府軍政皆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是以也稱‘江南巡撫’。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轄區乃大明最富庶繁華一帶,賦稅佔天下三分之一,故而應天巡撫乃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撫’。

張忠下了馬將韁繩拴在石柱上,向巡撫大門走去。

只見巡撫大門八字牆前,一對石獅子耀武揚威,緊閉的柵門後,十六名挎刀的巡撫親衛紋絲不動的侍立在前。

“真是夠氣派的呀!”張忠見此情景不由心中嘀咕道。

守衛見張忠上前,其中一人扶刀上前問道“此乃應天巡撫衙門,閒雜人等退去。”

張忠不以為意,將自己的守備腰牌遞了過去。

守衛接過腰牌,查驗無誤後,將腰牌恭敬的遞迴給張忠,隨即將柵門開啟,拱手道“請守備大人入內。”

張忠接過腰牌,微微點頭,便徑直進入巡撫衙門。

“新來的南京守備可真年輕呀!”

張忠踏過大門還能聽到守衛的竊竊私語。

“我是衙門的門政,已經有人去通傳了,我現在領你去簽押房。”張忠剛進入便見一中年男子笑臉相迎。

張忠打量此人,見其模樣普通,一雙眼睛卻十分有神,一看就是個機靈人。

一般像巡撫衙門都有兩個門政,是管著衙門前號房事務的。

他們得事理皆通、人情練達,官場中的事務、衙門裡的規矩,全都爛熟於胸。

來了客人要知道高低,有差事派來得明白輕重,還能處理的妥妥當當。這可不光是老爺的臉面,弄不好可是要老爺吃掛落的。

所以說人不機靈是幹不了這個差事的。

張忠便隨著門政繼續向簽押房走去。

“你稍後,我先進去通稟一聲。”待張忠來到簽押房前,門政笑著說道。

張忠揮手示意他自便。

門政敲了敲門,便進了簽押房。

簽押房內,一身官服的應天巡撫周忱正在看文書,見門政進來了,這才抬起頭問道“是南京守備親至嗎?”

“是的”

門政恭敬回答道。

周忱乃是江西吉安人。

話說江西吉安真是人傑地靈,那裡人會讀書,唐宋至明清,吉安科舉進士近3000名,狀元、榜眼、探花52位。

名人不可勝數,宋朝時的歐陽修與文天祥不必提了,到了明朝,永樂年間的解縉,如今當朝的楊士奇,後來景泰朝的陳循等人都是官至內閣大學士。

當然周忱也不差,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出身,候補庶吉士。

任過二十年刑部郎官,後得戶部尚書夏原吉賞識,由大學士楊榮推薦,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

回到眼前,周忱思忖片刻後,起身道“我去迎一迎他。”

“大人您貴為應天巡撫,哪裡用得著你親自去迎呀!”門政聞言愕然道。

門政乃是周忱的族人,所以周忱聞言後沒有動怒。

而是解釋道“陛下即位後考慮到“賦稅過重,江南尤甚”特意讓我巡撫江南總督稅糧事宜,如今我已經開始改革賦制,難免觸犯地主豪強利益。”

“陛下已經知會過我,派遣永春伯任南京守備便是來相助我的,既如此我去迎一迎他也是應該的。”

門政聞言,這才釋然,連忙上前替周忱開啟簽押房的房門。

“永春伯親至,我有失遠迎呀!”周忱踱步而出,見到立在門前的張忠,竟然如此年輕俊俏,不由愣了愣神,隨即很快反應過來,笑著說道。

“我今日前來,未能提前下拜帖,希望周巡撫不要怪我失禮。”張忠連忙上前幾步拱手笑道。

“永春伯哪裡話,你能來,我高興不已。”周忱笑道。

“請進.....”隨即周忱招呼張忠進入了簽押房。

兩人落座後自有丫鬟上了好茶。

張忠端起茶盞輕輕啜了一口,藉機快速打量眼前之人。

見周忱年過四十,儀表不凡,衣服髮髻打理得一絲不苟。

其實張忠對周忱是有所瞭解的,張忠知道周忱是個難得的財稅學家。

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之前,大明朝的賦稅制度便是由周忱革新過一次,並且在之後一直都是遵循他的思路制定財稅制度的。

要知道明朝的財稅制度十分的落後,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十分強的小農意識,他理想中的制度是個人人務農,人人繳納農業稅的社會。

使得明朝的稅收結構十分的原始。

所以周忱在任巡撫期間在江南實行的革新才會顯得如此重要。

“眼前的周忱是個少有的懂經濟的,看來今日我來與他談論班匠徵銀一事會有個好結果。”張忠心中暗想道。

“不知永春伯今日前來所謂何事?”周忱放下茶盞率先問道。

“我準備在南京建立江南格物院,建成後需要手藝精湛的工匠,可是如今又到了輪班匠入京服役的時候,鑑於此,我想了個辦法,便是班匠徵銀。”

周忱聞言一愣,他以為今日張忠前來是與他談論南京防守等軍事問題,實在沒想到張忠會與他談論工匠的問題。

“何為班匠徵銀?”周忱暫且按下了心中的疑惑,繼續問道。

“簡單點說就是輪班工匠出一筆錢給朝廷,就可以免了徭役。”張忠徐徐說道。

周忱聞言微微頷首。

張忠於是繼續解釋道“在京師時我負責修九閘,便發現這些輪班工匠因為服役從家鄉千辛萬苦才來到京師,因為朝廷不包路費,工匠思鄉,導致他們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

“若是能夠班匠徵銀,工匠可以免了奔波之苦,朝廷也多了一條財源。”

周忱聽完,眼中精光頓現,因為這些時日,他一直在苦惱於夏糧的徵收運輸,今日張忠的一番話給了他啟示。

既然勞役可以改為銀兩徵收,那麼田賦稅糧自然也可以了。

周忱越想越激動。

張忠若知道周忱的想法,他會直接告訴對方,你的想法不錯,因為後來出現的金花銀便是稅糧折收為銀兩的實踐產物。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