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匈奴未勒之射鵰手(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那些士兵勇敢的撤開盾陣、發起突擊總算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整個伏擊計劃,他們成功和匈奴人短兵交接,糾纏在了一起,讓匈奴人無法及時撤離,而一旦進入肉搏,有備而來的一方自然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然而,敵寡我眾的戰鬥仍然持續了十幾分鍾之久,再次出乎羅馬指揮官的意料,那些匈奴人的強悍實在匪夷所思,他們用弓箭抵抗了那麼久,殺傷了近二十名羅馬士兵,耗費的臂力可想而知,可是肉搏中這些匈奴人依舊生龍活虎,用鋒銳的彎刀和擅長格鬥的羅馬士兵殺得難解難分,直到氣力不濟加上人數太少才最終被殲滅。

而等戰場清理完畢,副官面色發青地報上傷亡數字後,無論是羅馬指揮官還是親身參戰的士兵們都是不由倒吸一口冷氣,因為雙方的傷亡比例讓他們深深為匈奴人的兇狠所駭然,從始至終這些匈奴人都是在他們的監視之下,精心設下的圈套原本想來對付這區區一小隊匈奴人的斥候綽綽有餘,可是戰鬥的結果卻是,他們付出了兩倍於匈奴人的傷亡才勉強拿下!

不過,羅馬指揮官已經顧不上去思考匈奴人的戰鬥力這個令他膽寒的問題了,他們在這裡耽誤了太長時間必須馬上撤退,否則隨時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匈奴人!如果是在伏擊之前,他們也許還不會太擔憂可是現在,看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了,一旦這時候匈奴人殺到,哪怕兵力相差無幾,恐怕他們也失去了勇氣,所以,深知事不可為的羅馬指揮官十分明智地讓部下盡最快速度清理了戰場,隨即便抬著戰死袍澤的屍體果斷撤離了。

他們也的確很幸運,因為就在他們離開大約半個小時後,一大隊匈奴輕騎真的出現在了村莊裡,不過他們這麼興師動眾不是來偵察亦或是針對那些遊弋於野外的羅馬斥候的,而是奉令前來找人的。但遺憾的是,他們找的人都已經成了屍體。

當進入村莊的匈奴人看到那一片狼藉的戰場和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屍體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幾個明顯是軍官的匈奴騎士幾乎是目眥盡裂,眼神中充斥的怒火彷彿火山噴發一般,為首的軍官更是手指著那些屍體直接發出震天的咆哮,森冷的眼神掃視左右大聲用匈奴語訓斥著什麼,罵得那些匈奴人戰戰兢兢,連頭都不敢抬!

半晌,那匈奴軍官終於稍稍平復了怒氣,臉色陰沉地揮了揮手說了一句匈奴語,十幾名在他身後的騎兵聽到命令趕緊翻身下馬,飛快衝入戰場收斂起那些戰死的匈奴人屍體,不過並不是簡單隨意地像對待普通士兵那樣將屍體堆在一起火葬,而是用一張張從馬背上卸下的厚軟毛皮將屍體裹起來然後抬起來放上了空閒馬匹的馬背上,竟是打算將屍體一同帶回去。

這樣的做法不禁令人疑惑,匈奴人一向輕生死,戰場上戰死的勇士往往都是任其腐爛,最多不過是收斂到一起,經過薩滿的祈福後進行火葬,而眼前這些戰死者卻享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其實,這個疑問對於任何一個稍微瞭解匈奴人習俗的人來說都不算什麼難題,因為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些戰死的匈奴人並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射鵰者!

匈奴射鵰者,匈奴人最強的戰士!每一個擁有這個神聖稱號的匈奴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勇士,他們的勇敢連天上的星辰都黯然失色,他們的箭術即使最的兇禽也難逃羅網!這些從古老東方祖輩那裡繼承了這個神聖稱號的戰士是戰場上最可怕的死神,他們只接受大單于的命令名義上是單于的最*隊,然而事實上,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活躍在戰鬥的第一線,而非像聲名赫赫的成吉思汗組建的怯薛軍那樣只是短暫的輝煌,之後迅速沉寂,射鵰者相伴匈奴興衰的始終。

每一個射鵰者都擁有匈奴貴族的身份,在大單于的直屬區域內擁有自己的領地和奴僕,他們專事征戰而不像普通匈奴牧民那樣平時也從事生產,他們是純粹的職業軍人,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磨礪自己的武技和經驗,然後在戰場上奪取榮耀!

射鵰者的作戰方式和晉升方式都很特殊,首先是晉升方式,射鵰者稱號不能世襲,每一位射鵰者都必須有超凡的箭術、騎術、刀術以及追蹤、陷阱、生存等技能,這是基本的要求,而真正異常苛刻的條件是他們必須在服役期間在同伴的見證下達到斬首五百普通敵人或是擊殺三十名被認可的勇士!這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是難以想象的個人戰績,想象一下,即使是在人肉為糜的二戰中,殺敵超過500的狙擊手也只有區區一個!

不過也正是這種近乎瘋狂的要求才使得每一個射鵰者都是恐怖的人形兵器,他們可以在各種最艱險的情況下進行戰鬥,並且保持旺盛的鬥志!而且他們的作戰方式也毫不拘泥,反而有些像是後世的尖兵部隊,除了接受單于或是戰場指揮官下達的任務,在其餘時間射鵰者都是完全自由的,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組成隊伍,然後隨意在戰場範圍內遊弋、盡情“狩獵”,這樣的高度自主的作戰方式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我們最熟悉的華夏歷史中的一段,講述的是在漢朝時候,有一次,邊關外突然逃來了幾個遍體鱗傷的宦官,原來這些宦官是景帝派來邊塞協助訓練軍隊的,結果這些宦官不知死活地帶著數十名隨從衛士深入到了匈奴領地內,遭遇了三名匈奴射鵰手毫無懸念的全軍覆沒,要不是那幾個宦官一見勢頭不對及時逃跑整個隊伍就全都報銷了。

當然這個故事的後續讓我們見識到了大漢一代名將李廣的神威蓋世,可是如果你仔細看歷史記載的話就會發現一個驚駭的事實,箭術超凡的李廣親自去追擊這區區三名射鵰手居然都帶了一百名騎士!由此可見,匈奴射鵰手是多麼可怕的存在!這樣的可能隨時隨地出現的射鵰手甚至能左右一場中等規模戰役的勝負,簡直可以算的上是古代的戰略武器!

然而就在眼前這個默默無聞的廢棄村莊內,居然一下子戰死了五名射鵰手和十幾名隨行護衛,這樣的慘重損失差點讓晚了一步的匈奴百夫長嚇得手足發軟,雖然戰死的五名射鵰手其中有兩名還沒有真正獲得稱號,但損失之沉重依舊不是他這個負責護衛的小小百夫長所能承受的,所以他剛才才會用斥責部下來發洩內心的惶恐,可惜人已經死了,可惡的羅馬人又逃得沒影,他只能帶上這些射鵰手和護衛的屍體回去,祈求左賢王能饒他一命了。

很快,所有戰士的遺體都被毛皮裹好放在馬背上,忐忑不安的百夫長沒心情再去找羅馬人的麻煩了,於是呼哨一聲,率領部下順著原路返回,風馳電掣,恨不得立刻趕回營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這時,消滅了這隊射鵰手的羅馬部隊也安然無恙地回到了自己的駐地,帶隊軍官在向上司報告了整個伏擊過程以及戰果後毫無疑問地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因為按照奧卡下達的全面戰爭各部自由出擊的最高指示,所有駐紮在前沿的軍團都組建了幾支到十幾支不等的精銳分隊,分散前往緩衝區主動尋找戰機,也許是匈奴人沒有料到他們會進行這種廣泛的小規模的接觸戰,派出去的精銳分隊捷報頻傳幾乎都有不小的收穫,甚至於聽說北邊的十幾個分隊還集合一起,進行了一場完美的誘敵深入,而後利用地形及陷阱圍而殲之,成功消滅了一支超過兩千人的匈奴人先鋒軍隊!

也難怪這個駐地的指揮官感到惱怒,友軍都是滿載而歸,可他派出去的人,就帶回這麼個勝不是勝、敗不是敗的戰果,他怎麼能忍得住立刻就氣急敗壞地對帶隊軍官一通大罵,罵完之後毫不客氣地一腳將那軍官踹了出去,然後又開始冥思苦想起新的計劃,渾不知自己的部下誤打誤撞,竟然消滅了一支射鵰者小隊,而消滅這樣的一支小隊從震懾力上來說甚至比消滅一支三千人的牧民騎兵還要高,可惜這位指揮官只能永遠矇在鼓裡了。

發生在村莊廢墟中的戰鬥於整個戰局而言,無疑只是掀起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浪花,像這樣的戰鬥,從一天前奧卡的命令下達到前沿軍團開始截止到現在,在由北向南綿延上千公裡的和匈奴人接觸的地帶已經大大小小發生了不下百場,各個軍團的指揮官都是嚴格執行奧卡的命令,開動腦筋,分遣精銳,使用各種戰術主動向同樣分兵而來的匈奴哥特聯軍發起攻擊,不斷有雙方的小部隊被消滅的軍報傳到各自的指揮官手中,對於羅馬一方來說,這是在大戰之前的戰略試探和積極防禦,而在匈奴人看來,這卻是*裸的挑釁和羅馬人的狡詐,於是越來越多的匈奴人千夫長被激怒,實際上在沒有得到休屠王的命令之前,他們都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因而這些憤怒的匈奴千夫長毫不畏懼地和不斷襲擾的羅馬軍團四處交戰,一時間,連綿戰線上竟是呈現出一種七處冒火八處冒煙,戰事異常頻繁和激烈的情形。(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