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章 漁翁得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當然是歐洲打的越熱鬧,中華越佔便宜。不提每年源源不斷西輸的槍炮,但是民用物質就要比十年前多出一倍來,甚至東西方從未有過的銅鐵貿易也上了榜單。如今中華帝國每年的賦稅中,海關歲入比例日重,在去年進一步調低農稅之後,兩者之間已經是相差無幾了。

從心底來說,梁明不想在這個時候同俄羅斯血拼一場,除了戴均元所述的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開戰之前國防軍就沒有做好國戰的預備。梁明十分的信任自己的軍隊,在武器相當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是最善戰的,這一點他從不懷疑。況且現在俄軍手中所持的武器還要落後於國防軍。但沒有準備就是沒有準備,這個時候硬上馬,己方傷亡無疑會增多很多。

後裝直線膛撞擊擊發槍,也就是原先一直被禁軍所用“滄海一式”步槍,現在已經正是裝備國防軍了。這次的大規模換裝始於元武四年秋,一直持續到元武九年末才結束,百萬國防軍的大換裝幾乎是掏空了軍器監所有的家底。而淘汰下的大批量“滄海二式”後裝直線膛燧發槍就下放給了人數眾多的地方守備部隊,成為了他們的制式裝備。

如此大規模的換裝,期間自然是少不了有些疏忽,一些部隊核銷軍備的時候經常發現會少上幾隻。只要人還有私心雜念,這事就不可能杜絕。而中華海關查的再嚴實,也不可能把每一艘過往的商船都給拆了重組,一批批小數目的滄海式步槍流往歐美是擋不住的。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到了這個時候梁明那裡還用的著去怕歐美各國,他們就算不從自己這裡得到滄海步槍,人家自己差不多也研製出來了。只要不是滄海三式步槍外洩,梁明就不怕。

這話有再說回來了,就算英法、普魯士等國得到了滄海一式、二式步槍又如何?全軍換裝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以如今中華帝國的財力也拖了五年才解決,這其中添上了梁明在南洋十年攢下的家底。雖說元武四年到十年間中華帝國一直在打仗,但自從收復大西南之後,幾乎所有的戰事都是在經濟不發達的西北、關外進行的,中華的精華地段已經久不聞槍聲了。

別的不說,但是南洋一地每年入交國庫的稅賦(包括海關)就不是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這些大陸國家所能媲美的,更何況南洋僅是中華的一部分,江南、中原富華更勝它數倍。

如今的普魯士、奧地利全國上下陸軍都不會少於20萬人,俄羅斯的更不會低於30萬,想要全部換成滄海二式步槍花費可不是一年半載的國稅,至於更先進一步的滄海一式,估計也就是一些精銳部隊才會裝備吧!

所以,在元武十年之後,中華帝國出口的武器就不再是以洋槍為主了,滄海一式步槍也進入了軍火交易表單,甚至還會不時的出口一批滄海二式步槍。因此,東西方的軍火交易更見密切,而作為中華帝國歐洲代理商的荷蘭、瑞典兩國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立國,對它們是很有好處的。

一個國家的武器製造業的發展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工作”,你只有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生產武器,如此才能取得更進一步的經驗。單靠從外國進口武器來支撐,那樣只會使得自身的武器發展愈加落後。中華帝國大批的武器出口,一方面替歐美各國節省了軍費開支,另一方面也無形中遏制了歐美的發展。想要大規模製造武器和實驗室裡的單一製造,完全是兩碼事,機器、工人、材料等等的一切,都不相同。

瑞典同俄國仇大苦深,荷蘭又同俄國隔了那麼遠,再說了他們兩國各有各的代理地域,是以俄羅斯很少有機會從外面直接購進軍火,除非他們願意從丹麥、英國等國手中買取。這些年來他們自己生產的步槍(技術等同滄海二式)只夠裝備了少數幾隻守衛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精銳部隊,根本沒做大全軍大規模換裝。他們一般的野戰部隊所用的武器同國防軍相比整整差了兩個檔次,無論是在野戰還是在攻防戰中,等同數量的俄軍遠不是中華軍的對手。對於這一點梁明十分有信心。

每年的軍火貿易都讓中華帝國賺取了豐厚的利潤,連帶著茶葉、瓷器、生絲以及南洋的香料,還有快速崛起的紡織品(棉毛),等等的一切都在表明中國對歐洲強大的影響力。

在大海上,這種影響力表現在中國商船的橫行無忌,它們可以行駛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港補給,無論是戰爭中的英國還是法國。除了海盜這個天地之外,他們沒有對手。

在外交上,這種影響力更為可怕。大革命初始,為了挽救同中華的友好關係(中華也是帝制國家,並且同法國王室有著良好的關係),一波波的法國特使前來北京,為的僅僅是保持雙方的良好貿易關係,為的是保住優良軍火的來源。不管是制憲議會,還是吉倫特派,亦或是強硬的雅各賓派,中華帝國的無息貸款和優良的軍火都是他們所需要的。即使在1792年瓦爾密大捷之後,也不曾改變。甚至為了加強同中華的關係,他們對陸軍實力弱小的荷蘭共和國秋毫無犯。

梁明那少的可憐的外國史讓他不知道,自己無意間幫了荷蘭一個大忙。他在後世熟知的荷蘭女王也因此不見了蹤影。

在原本的歷史當中,荷蘭於1795年被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崙封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到荷蘭任國王,荷蘭由此從共和國變為為王國。在1810年併入法國,直到拿破崙王朝敗亡。而就在荷蘭共和國被法軍入侵的第二年,也就是西元1796年,荷蘭為數不多的殖民地之一——錫蘭,也就是後世的斯里蘭卡被英國一口吞下,成為了英格蘭人的腹中餐。歷史上的荷蘭丟掉了錫蘭還有印尼,可現在他們若是再丟掉了錫蘭,那就是一無所有了。

對於荷蘭這個代理人,梁明也沒太看重,若不是最初想要謀取他們的在印度洋的殖民地——錫蘭,梁明才沒那麼好的心去觀照這個彈丸小國呢?它又不是瑞典,至少瑞典還有實力去威脅一下俄羅斯。

荷蘭,彈丸之地卻又是大陸國家,連做中立國的資格都沒有。可惜當年的實力不強,不然的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正是有了荷蘭的幫助,在英法緊張的情況下,南洋艦隊才趁機一點點的控制住了整個十字海峽。而且這二十多年來,荷蘭的表現一直都很不錯,替中華在情報和技術人才上的積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今,中華朝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這個彈丸小國。

※※※※※※※※※

對於戴均元梁明沒有作出正面回應,看了一眼緊急火燎的戴均元和一旁安神在在的太子,淡笑一聲,向太子問道:“潤哲,你意下如何啊?”

梁晉想不到第一個挨問的會是自己,但這點意外算不了什麼,他神色沉穩回道:“回稟父皇,首輔大人所言深有道理,兒臣心有靈慧。然軍部於此事上下一心,也不可忽略。還請父皇裁斷。”

首輔是中華朝對內閣總理大臣的尊稱。內閣在明朝時期就有了,可內閣總理大臣這個頭銜卻是聞所未聞。位高權重,人臣之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民政方面權勢之重漢時的丞相也不如,卻又絲毫沒有軍權。如何尊稱是個麻煩。

在南洋時,地盤小,心裡有暗影,所有的內閣部長都以閣部稱呼,那時候軍部也在其中。等到問鼎中原了,軍政分家,軍部就退出了內閣自成一體,而為了讓人區別開來,這個內閣總理大臣的尊稱何為就是個問題了。最先有人提議叫做“總理”,梁明聽著不順耳;他自己提出一個“首相”,朝中的大臣一聽倒也合適,可溫陽一發話了,說這是西夷野妄,不可冠之於中華。那些個朝臣一聽,哦原來是英格蘭的,當場就否定了。最後翻出了老皇曆,按明朝時的稱呼——首輔,既合體又合時宜。

(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明中期後,大學士右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嘉靖、隆慶和萬曆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內閣中亦爭奪劇烈,次輔不敢與較。清代領班軍機大臣之權極重,亦稱為首輔。)

“聰明”,梁明心中暗自誇獎了一句,身為太子考慮的不僅僅是一派得失,還要顧全國家大利。他能下這趟渾水主要是為了賣陸軍各巨頭一個人情,如今是已經賣出去了,在自己老子面前自然也就不用再顧及什麼。戴均元說的有道理,那就認了也無妨。轉向略帶喜色的戴均元,梁明輕語道:“戴愛卿,太子所言不虛啊,軍部也要安撫一二,他們的忍耐亦到了極限。”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呃”,戴均元張了張嘴,神情略帶恍然,若有所思,半響這才躬身回道:“陛下聖明,臣遵旨。”

“呵呵,此事愛卿先與太子商量一二,擬個摺子出來。”

“臣(兒臣)遵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