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學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一百零四章 大學問

在儒學中,對自然界的研究重要嗎?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

性善與性惡重要嗎?也不重要。

但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儒學理論,自然界的變化對映在政治上的變化,就很重要了。

性善與性惡為基礎的,發展出來的不同手段。就是法家與儒家區分所在,就太重要了。

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是有相互影響的。但是在儒家這裡,這種相互影響就變得特別重要。這也是儒學的本質,是統治之學,是道德之學,政治之學。更關心於人。關心社會。

所以,關於闡述統治,或者統治關係的學說,就是大學問。而不關於這些的學說,即便是再精妙,也是小學問。

周夢臣想起了什麼。說道:“師兄,心學的政治主張是什麼?我似乎沒有注意過。”

吳廷翰冷笑一聲,說道:“而今自然沒有人說,不過是怕徐階氣死王陽明而已。”

周夢臣一愣,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個答案。在他看來,徐階是心學大功臣。怎麼在吳廷翰的口中,卻不是這樣的。吳廷翰看出了周夢臣疑惑,淡淡說道;“王陽明一代英傑,能文能武。但是一輩子沒有登上大明權力頂峰。你覺得王陽明沒有遺憾嗎?”

周夢臣說道:“陽明公,或許不在意這件事。”

吳廷翰笑道:“王陽明的徒子徒孫,都將王陽明給神化了。卻不知道,王陽明也是人。那一個讀書人,沒有想過,為帝王師,於天下之間施展自己的才華?王陽明從小想當聖人,而聖人都還想出仕,他豈能不想?不過,時局昏暗,王陽明一股傲氣,不肯同流合汙。當時劉瑾用事,李東陽為大學士礙於時勢,陰事之。李東陽乃王陽明的座師,然王陽明不肯從,以至於劉瑾發難,流放貴州,仕途不行,方有心學。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初,就是覺得官場之上,人人都有數張面孔,對下面是一張,對上面又是另外的模樣,王陽明覺得此乃理學之偏頗。乃創心學以糾理學之偏。”

“大而言之,就是對官員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要求官員近人情,有人味。講良心。”

“具體的話,就是反對翰林內閣體制。”

“本朝制度,內閣閣員都是從翰林院而出的。由翰林而內閣,幾乎自成一體,與其他官員從來不相干。而王陽

明當初任性,以二甲第七居然沒有入翰林院。所以,他立功雖大,但一輩子無緣內閣,甚至內閣某些人為了保全利祿,打壓王陽明。以至於王陽明封伯。幾乎絕了上進之途。”

“所以,王陽明與王陽明的弟子們都是反對,翰林內閣制度。認為內閣權重,權侵六部。朝廷之弊都在內閣之上,應當解散內閣,以國朝故事,分任七卿以掌國事,定然匡扶正道。解朝廷之急。”

“嘉靖初年,有好些心學弟子投身政治之中,甚至本能入翰林院,卻不入,就是秉承王陽明之念。並且屢次上奏,對內閣大權進行限制,大禮儀之初,張文忠勢單力孤,引心學門人入局,結果也是因為這一件事情,惡了張文忠,張文忠更是幾乎將心學門人罷免一空。如騶守益,徐階,唐順之,等心學門人大多被此事牽連。”

周夢臣聽了,心中有些苦澀。

他進京的時候,感覺北京沒有多少心學氛圍,以為心學對北京沒有什麼影響力。而今才明白。氣學是除卻王廷相之後,沒有什麼得力的干將與大官。而心學不是,而是心學剛剛遭受了一番打壓。

更讓周夢臣的無語的是,即便是被朝廷打壓過的心學,在北京的影響力也比氣學多了幾個數量級。

兩個學派的差距,真是不可以道計。心學天下顯學的名聲,絕非白來的。

也明白了為什麼說,如果王陽明還活著為什麼會看不慣徐階。就是徐階完全違背了王陽明的政治理念。因為徐階本身就是翰林內閣體系的受益者。如果沒有這個體系,徐階何以入內閣。同樣徐階將張居正安排在翰林院之中,並將張居正當成自己的衣缽傳人,可見徐階也沒有想過繼續攻擊或者廢除這一體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徐階到底是一個政客。政客都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拿來用,對自己沒有用的東西,都是選擇性忽視。

“你覺得心學的大學問如何?”吳廷翰強打精神問道。

周夢臣沉吟了片刻說道:“太虛了。教化如何是萬能的。天下間就沒有惡人了。不過也能理解。陽明公身處下僚,有志不得張。談論朝政,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只能泛泛而論。不過。管他對翰林內閣制度的看法,也是大有見地的。正中時弊。”

其實,王陽明對內閣體制的一些看法,一點都沒有錯。

內閣成為明朝後期的基本制度

,但是內閣制度有先天缺陷。存在著職權不清,首輔權力過大。沒有具體明確的權力規定。既可以無窮的,又能是無窮小。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

之所以有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內閣制度,本身與大明體制都存在衝突的。大明體制好也罷,壞也罷。都是太祖皇帝一手一腳打磨出來的。不需要懷疑太祖皇帝的政治才華。雖然在太祖皇帝體制之中,存在皇帝工作量太大的問題。但內部的分工與制衡,其實是做得很好,否則清代即便沿用。

但是內閣制度卻不是太祖皇帝所創。是成祖皇帝所創。本來不是一個臨時機構,一點一點地加強。最後在正德去世,新皇沒有登基的空當之中,楊廷和假借皇權,做出一系列大事,改易正德之政,將內閣大權推上一個新的高峰,這也是楊廷和能與嘉靖掰手腕的底氣。

從這個過程來看,就能看出來,內閣的權力是內閣人員一步步擴張,與皇帝一步步讓權而來的。並沒有做過整體性的規劃。

具體的來說,六部不是內閣的下屬,彼此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內閣的權力是為皇帝票擬,沒有任何權力干涉具體政務。但是他們又能借票擬之權,做任何他們想做事情。

而且內閣之中又沒有具體分工。所以內閣之權大多集中在內閣首輔之中,甚至有些內閣大學士混得還不如下面的尚書了。比如大學士李本。他出現了多少次,但是不過掛名而已。就是因為他的權力已經嚴嵩與徐階瓜分殆盡。他就是做冷板凳的。

而正因為這個原因,內閣權力都是內閣人員自己奪的,才讓內閣之中紛爭不斷。

總之,明代內閣體系並不是後世成熟的內閣體系,裡面有太多漏洞與弊端。而在嘉靖皇帝這裡還好,但是到萬曆朝的時候,掀起了激烈黨爭,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內閣體制不全的原因。甚至原因就是部閣之爭,也就是掌握行政大權,在大明律之中,也掌握決策大權。畢竟大明體制就是以七卿,也就是六部尚書加上都察御史為首的七個人作為領導核心的。並沒有內閣的事情。

“只是------”周夢臣嘆息一聲,說道:“請君試問東流水,何日才能復西歸?天下大事,都有一定之規,而今大明體制也是如此,內閣縱然有千般不好。但是到了今日這個地步,已經是覆水難收,根本不可能回到從前。只能向前繼續走下去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