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武分制之道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文武分制之道

周夢臣一直沒有找到機會。而今嘉靖開口了,豈不是上好的機會。

周夢臣說道:“陛下,臣自然是願意留京,離陛下近一點。至於什麼職位,就看天心所在。不管什麼職位,臣都沒有意見。只是在兵制上,有一些肺腑之言,還請上陳。”

嘉靖心中疑竇大生,臉色依然微笑,說道:“說來聽聽。”

周夢臣說道:“用兵之法,上者道,下者術。下勝於疆場,上勝於朝廷。天下以為臣用兵戰無不勝。其實不然,臣所精通的不過兩道,一者,選賢任能,簡拔將領。二者,立制度,定規矩,令上下信服。”

“自土木堡之後,大明兵威不振,遠不如國初之時,是大明士卒遠不如乃祖?非也。衛所敗壞,根基動搖,能者不能上,怯者不能去。軍餉軍糧軍械不能保障。文官輕視武將,彼此之間,仇恨之深,尤勝於敵寇。如此情況下,如何能戰勝敵人?”

“陛下,登基以來,也認識到這些,屢屢重用勳貴,以為制衡。然前武定侯,仇鸞賊子,深負陛下深恩,以至於兵威不振,一至於斯。臣不自量力,欲為陛下報仇,有一二所得,大明軍制,已經不變不行的地步了。否則,臣今日之作為,僅僅能振作軍心一二十年,臣死之後,大明軍隊只有墮落的更嚴重。臣不敢將此事交給後世。”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實,嘉靖登基四十年,哪裡僅僅是兵事上出了問題。是哪裡都有問題。好在有周夢臣這個救火隊員,四處撲火,將北虜南倭給撲滅了。這才讓嘉靖覺得自己其實不錯。殊不知沒有周夢臣。估計“天下不直陛下久矣”的話,早晚會到嘉靖面前。

只是嘉靖這樣說了。周夢臣還能說什麼。不過是順著嘉靖的話往下說。還不能將大明軍制敗壞的原因推到嘉靖身上。其實,正德皇帝固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在提振軍隊戰鬥力上面是有功的。正德朝固然有藩王造反,但是大規模兵變,卻是沒有的。但是嘉靖一登基,就有連續數年的大同兵變。

到底是誰的問題?

自然一目瞭然。

只是周夢臣除非是傻子。才會指著嘉靖鼻子罵,那不是想辦事。那是想找死。

嘉靖對周夢臣所謂的改革之心,並沒有什麼感觸。他更多是想從周夢臣的言語之中,卻尋找一些東西,周夢臣到底是對他忠心,還是有別的用心。但

是聽周夢臣說,不能將這一件事情留給後世的時候。

他心中微微一動。

想到了太子。

他心中暗道:“這一件事情,也只有朕能辦到。指望太子,是決計不可能的。”

嘉靖不管事是不管事,對大明大部分現狀還是明白的。對周夢臣的斷定,也是有幾分相信的。他更知道,改易兵制的難度。他來辦這一件事情,都有一些難度。更不要說,他這個蠢兒子了。

而且在嘉靖看來,改易兵制最大的問題,不是保持軍隊的戰鬥力,而是保持天下軍隊對大明朝廷的忠誠。

對嘉靖來說,如果改制之後的軍隊,戰鬥力倒是卓絕。但是對大明皇室沒有多少忠心。那才是聚九州之鐵,難鑄今日之錯。

所以,如果不能保證軍隊對大明皇室的忠誠,他寧可大明軍隊都不能打。

畢竟衛所軍有再不堪,這些衛所軍官的富貴榮華都是因為他們祖上經歷過開國,靖難能諸多大戰,妥妥的功臣之後,大明皇帝的基本盤。

嘉靖問道:“各地改衛設縣,改衛所為營兵,這些我都知道了。只是在中樞該怎麼辦?周卿可有什麼想法?”

周夢臣聽嘉靖問起了中樞的問題,他心中更是歡喜非常。說道:“陛下,臣以為當重新整頓五軍都督府,或者將五軍都督府改回樞密院。由勳臣提點。天下各軍包括京營在內,都要隸屬於樞密院,樞密院主官為勳臣,副官當為文官。主官軍隊庶務。今後軍中從營官開始,必有一文官作為佐貳。掌管糧草,後勤,記功等事,在兵部與樞密院雙重領導之下。一省總兵,下轄數參將,因為各地問題不同,一參將下多則數營,少則一營,”

“只是文貴武賤,非社稷之福。臣以為武勳之所以賤,並非文官有意壓制,實在是武勳無能。如朔州伯,雲中伯,東海伯等赫赫名將,縱然臣也不敢輕之。何況其他文官。臣以為勳貴領兵,乃國家之正途,但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世襲罔顧乃是國家恩典。然即便是太祖與成祖也沒有想過,讓勳貴之後,世代領兵。定然是能者留,不能者去。”

嘉靖感嘆一聲,說道:“還是卿有大局觀。”

如果周夢臣提文官全面接管軍隊,嘉靖是決計不會同意的。因為他沒有安全感。而且雖然也兵部尚書總管戎政,管理京營。但是京營的根基其實還是愛勳貴手中的。

這些勳貴縱然無能。但在嘉靖看來,也是比文官可信。畢竟嘉靖在文官手中吃了不少虧。不管是楊廷和,還是徐階。而今嘉靖之所以覺得徐階麻煩,不就是徐階一方面滑不溜秋,找不到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徐階聚集大多少士林主流輿論,讓自己成為士大夫的集團意見的化身,這讓嘉靖很是不舒服,也不能輕易下手。

如果讓軍隊也讓文官完全掌握了,那對嘉靖來說,簡直是一個災難。是嘉靖絕對不允許的。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軍隊失去控制是多恐怖。看著崇禎就行了。崇禎十七年,就是軍隊失去控制的十七年。

經歷過左順門之變的嘉靖比他的兒孫們強太多了,他才知道,輿論什麼都是虛的。刀槍才是真的。數百人扣闕,夠嚴重吧。但是一頓大棒,就什麼事情沒有了。

如果文官完全掌控軍隊,那就不是一頓大棒能解決的了。

不過,嘉靖依然有一些疑惑。他也承認周夢臣說得對。大明勳貴,不管是開國勳貴,還是靖難勳貴,一個個都不行了,豐國公父子固然比較有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周夢臣的幫助。很多事情也做不出來的。

用新勳貴代替舊勳貴。固然不錯。但是如果這些新勳貴都是周夢臣的舊部,那豈不是讓周夢臣掌握軍隊了,這還了得。

嘉靖問道;“周卿,你以為朔州伯,雲中伯,等幾位大將可堪大任乎?”

周夢臣很明白其中忌諱之處,說道:“陛下,朝廷自有制度,此中非臣可以說的。只是,陛下問了。臣也不得不一言,臣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陛下只要願意簡拔人才,又何懼朝廷沒有人才?”

“臣在大同開大同書院,有武學一科,這幾年臣會有相當一部分將領都是出於大同書院。這些人都讀聖賢書,知道聖人大義,又精通兵法。良家子出身。乃是朝廷可以信賴的人才。”

“臣以為,陛下可以重建武學。只要陛下願意為山長,則天下將領都是陛下之門生。而且臣有一言也不吐不快。天家嫁女。屢出事故,以至於為天下笑,臣以為不如嫁給武學之中,得力的將領。為帝室之屏障,也當為公主之良媒。只是宮中一些禮節,也當有所簡易。”

大明朝的公主是最為可憐的。出身最富貴的家族,卻只能嫁給非主流的人士。畢竟大明的主流就是當官。就是讀書人。但是大明讀書人是最不可能娶公主。這意味終結了自己的仕途。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