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回上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回上海

從廣州沿著海岸線南下,從安南到馬六甲這一條航道,一直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好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船隻沿著這一條航道航行了。

所以,這一條航道雖然看似遠。但是順風而下,也不需要多長時間。

當然了,這一片區域也不是沒有問題的,

那就是要介入三國之爭,那就是暹羅,真臘,佔婆。甚至還有安南。

其中最有威脅性的是安南。因為比起其他兩個國家,安南國家體制與大明相差不大,對於其他國家,無疑是先進的。安南軍隊也是最能打的。否則占城也不會被打得不要不要的。

不過,安南而今正在分裂之中,之前詳細說過了。而今就不多說了。莫朝與後黎朝爭鋒,現在沒有工夫管佔城的事情。

這兩個方案權衡起來,各有優劣。

一時間周夢臣與唐順之探討這兩地優劣。一時間難以分辨那一個地方更好一點。

唐順之忽然說道:“其實,如此初期投入不多的話。能不能兩個地方同時開始?”

周夢臣微微一愣。說道:“或許可以,只是如此一來,你恐怕需要一個得力助手了。”

呂宋與佔城相隔整個南海。以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根本是難以兼顧,即便唐順之總覽兩地,也需要一個人代替坐鎮一處。

唐順之說道:“譚綸其實不錯。”

周夢臣也默默沉思這個人選。

關於南洋的事情還沒有商量出來一個定論。畢竟圈定未來的南洋巡撫衙門駐地,其實才是最簡單地一件事情,剩下還有很多事情。

這些事情還沒有商量出來一個定論。

已經到了上海港。

大軍回師,數日之前就有人來稟報。江南巡撫王宗沐,海關道臺謝彬,上海知縣海瑞等十幾員文武官員,以及上海百姓一併來碼頭迎接。

周夢臣離開上海不過數月而已。但是上海港已經截然不同了。

如果說,在周夢臣出征的時候,還能做到清理上海港,讓所有軍用船隻停進上海港。而今卻不一樣了,已經做不到這一點。

前文說過,上海港是一個河港,所有碼頭都在上海縣城以北,吳淞口以南,這一段吳淞江,後世稱之為黃浦江。這一段河道兩側。

這一條河道兩側,並不是所有河岸都能夠作為碼頭的。再者,周夢臣雖然對上海港的基礎

建設投入不少,但還沒有將上海港所有潛力挖掘出來。一般情況下也就算了。

當大軍數百艘船,而且都是大船,一艘船比尋常三桅船大上一倍甚至更多。

以上海港原本的泊位,是勉強夠用的。

這也是為什麼周夢臣出發的時候能從這裡出發。

但是開海之後,上海港簡直如同燎原一般。

周夢臣出去這半年,整個是適合跑南洋航道,這幾年倭寇鬧得厲害,也限制了中外貿易,而今一放開。原原本本的中國貨物,從上海港流向南洋各處。各處商人發現,這一次生意分外好做。

因為首先有官方背書。

雖然大明沒有在每一個國家都留駐使節。但是幾乎所有南洋國家都有華人。這些在當地有家有業的華人都有了與大明官府聯絡的渠道。直接與海關聯絡,其實就承擔了大明外交使節的作用。再加上他們在本地本來就有一些根基。

有國家背書,和沒有國家背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誠然,前文也說了。大明對於南洋的經營,雖然一百多年的雨打風吹去,已經所剩無幾。但是那是作為國家來說的。對於大明重返南洋來說。但是對於個人就不那回事了。

如果是一個普通漢商,弄死你就弄死了。大海茫茫,有無數風險,但是總體上來說,人禍還是多過天災的。以這年代的訊息流傳渠道,即便是在國內行商,死在外面,不知音信的不知道有多少,不信請看明清小說,有多少客商在外被殺人,變成鬼申冤的故事。

有了國家的背書。雖然不至於一點問題都沒有?畢竟錢帛動人心。不過,不敢做到明面上而已。

即便這樣,對很多商人都是極大利好。最少正常生意秩序是有的。雖然大概僅僅在一些人多的地方,比如港口啊,城市啊。、

當然了,必須承認,除卻一些剛剛投入大海的新海商之外,那些一直做這個事情的。也不是什麼好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是大體上,去年上海開港一撥人都賺到了錢。於是,江南上上下下都掀起了南洋熱。更不要說,周夢臣在日本打出來的東洋市場。

要知道,日本市場從來是很賺錢的。特別是金銀兌換生意。周夢臣在日本做的事情,雖然沒有滅掉日本,但開啟日本市場的所有阻礙。又開闢了一個大市場。

如此一來,上海港口這裡,簡直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整個上海肉眼看見變得。一個個碼頭修建起來。一做作倉

庫都建設起來了。上海縣城原本在上海港之中處於一個重要的位置。而今卻不一樣了。

上海縣城海瑞一直有修繕。但是比起上海港的發展,似乎一下子落後幾十年。

而且大量工程,帶來了很多新技術,比如水泥與水泥相關的一系列產業技術。讓上海港本身有一種特別的風格。與上海縣城形成一新一舊非常鮮明的對比。

雖然說,上海縣城在倭寇之後才修建,其實也沒有幾年,還是一座新城。但是在視覺上已經留在上一個時代的建築物了。

如此興旺的產業,帶動無數百姓聚集。而無數人依靠上海港生活,以至於上海港的每一個泊位都是非常珍貴的。也不可能因為大軍回來,就將上海港全部清空。這裡面影響的也就太大了。

周夢臣看著煥然一新,幾乎不敢相信的上海港。雖然與後世上海的車水馬龍有些區別。但是已經能讓周夢臣聯想到,在經濟突飛猛進時期城鄉接合部了。因為這種發展,是沒有先例的。

海瑞雖然有能力,但是面對這個新課題,海瑞也有一些抓瞎。

而且大明的土地也是私有的。而且也沒有什麼建築用地與農耕建築之分,也沒有什麼建築審批程式,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百花齊放,亂七八糟。也就是吳淞江兩岸,之前修繕吳淞江的時候,被海瑞全部徵用,算是縣裡的土地,在使用上還是有一點章程。

其他地方,每一個大明人都發揮出了想象力。而且河道並不是平直,自然延伸出一道道頗具江南風味,說不清楚是東南還是西北的小巷。

“看來其他港口也要快些開港,用來分流。”周夢臣心中暗道。他目光掃過來迎接的人,忽然發現,少了一輛輪椅,他問道:“陸先生為什麼沒有來?”

陸揖作為周夢臣的幕府之中僅次於徐渭的幕僚。周夢臣將陸揖留在上海,雖然沒有官職,但是代表周夢臣坐鎮上海,他地位之重要,不在眼前幾個人之下。按理說,這個重要場合,陸揖是一定會到的。

而且周夢臣在外這麼長時間,對上海的情況不大明白。有很多事情要與陸揖談。陸揖更是不能缺席的。

海瑞行禮說道:“下官聽說,陸先生已經病重。已經不能下床了。”

周夢臣一愣。陸揖的身體一直不好。可以說一直在病,讓人有一種錯覺。這個人或許能一直的病下去。此刻,周夢臣忽然心中有一種傷感,或許陸揖病了這麼多年。終於到頭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