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南明分裂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果然都是胡人,胡人衣裝,胡人的裝扮......”

史可法手握千里鏡,望著前方身著迷彩服的夏國軍隊,搖頭感慨。

就從穿著上來看,夏國軍隊的兵馬顯得怪異非常,這也怪不得大明士紳打心眼裡把夏軍看做異類。

“殺!”

“衛國!”

南明大軍豎著恢復禮制的大旗,似乎有氣運加身,浩浩蕩蕩,很快擺好陣形,由正面五千騎兵往前推去。

此時南明諸多將領都身經百戰,是從北方戰亂之所南撤,而史可法麾下兵馬的特點,就是有裝備精良的老營騎兵。

轟隆隆的騎兵往夏軍大營衝去。

夏國正面的陣地上不過萬餘人,陣形擺得零散。

一個排的步兵搭配兩門輕火炮,往往就能守住周圍數百米的範圍。

在更遠的地方,則是佈下遠端重炮,以及三千火槍騎兵。

明軍依舊往前衝。

“斬敵首級者,賞錢五千!”

史可法麾下的督軍在後方吶喊著。

南明軍隊衝殺得很是自信,直到第一輪火炮襲來,最前方衝殺的明騎很快繞道而去。

最後方一晃,補上了輕裝騎兵,手裡竟握著清一色的火銃......

看起來還是有些巧妙準備的,畢竟是對夏國軍隊有所專研。

“督帥,等火器稍一發力,兩翼的伏兵盡可衝出,將夏軍屠戮個乾淨!”

史可法麾下的副將信心大增。

在歷史上,這個時期的火槍騎兵興起於西歐皇室,而南明的軍隊裡,曾經也有出現過火槍騎兵。

只不過是簡化版。

身上佩戴有三五件短銃,或者是鳥槍,由原先的關寧鐵騎基礎上衍化。

江南火器的便捷程度當然比不上燧發槍,火器的質量純靠用銀子堆建起來。

南明這時的火器部隊,大多都是由江南以及在海外貿易的富商組建拼湊。

相比於先前明北的潰敗頹廢,江南諸地在火器的質量上略有改進,或者就是從西方海貿上進口。

金陵城內就儲存有大批火器。

特別是在福建等地,鄭芝龍等海商頭目依舊還在聽從弘光朝廷調令,購買火器的渠道通暢便捷。

甚至當下面對夏國軍隊,甚至還能零星組建起火炮還擊。

實力還是有些的。

“不錯......江南的火器雖不及胡夏,但也可牽制一二,只待臨近了陣前,就可呈席捲之勢。

傳我口令,左右兩軍備戰,適時出擊!”

史可法麾下又是帥旗一揮,而他深知夏軍實力,當然不會倚靠這二十萬本部兵馬。

在後方還有黃得功與高傑的部隊,左良玉也在南陽邊境蓄勢待發。

從大體上來看,整個南明軍隊是佔極大優勢。

只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上,南明卻敗得極快......

此時史可法還不知,他前腳剛走,後方尾隨的黃得功與高傑就開始打起了爭搶地盤的內戰。

同時朱由崧在金陵城歌舞昇平,節制將領毫無魄力。

史可法離開南京後,反倒是讓士紳階級把持起了朝廷動向,自己每日歌舞昇平去了......

......

轟!

戰爭進行得慘烈,南明軍隊不管是重騎兵還是靈活的輕騎都有人不斷倒下。

大夏軍隊的後方,不斷有熱氣球緩緩升空,向著四周飄蕩,隨時監控明軍動向。

過了半晌,史可法甚至發現駐紮在數里外的南明大營,居然有火炮襲來。

半日過後。

南明軍隊第一次衝擊敗下陣來,南明的火器壓根就打不著夏軍。

兩方火力相差得太遠。

那些帶有火器的“精裝”騎兵,遇著炮火就四散逃跑,根本就不用夏軍出擊。

南明的騎兵死亡千餘,夏國的隊伍紋絲未動,陣地都不用出,甚至還未打得盡興。

“退!

傳我口令,先退守五里,等黃得功、高傑各鎮援兵。

只用牽制此地夏軍,就可為西北面的左良玉爭取突襲時間!”

史可法還未上戰場,可身形就顯得有些狼狽,主要是受到零星遠端火炮的波及。

二十萬的先鋒軍受阻,顯然也沒有決一死戰的勇氣。

在絕對的生死面前,南明的“貴族士兵”連李自成的流寇軍都不如。

可當然的了,弘光朝廷不會光靠這二十萬兵馬。

南明的真正實力,是各鎮組建起來的聯軍,號百萬數!

黃得功等重將慢了一步前來,就是為了替史可法監視後方的援軍,以免生亂。

而至於夏國守軍,似乎礙於人數過少,沒有發動追擊,只是牢牢守住陣地,堅決不出。

攻伐無果,史可法再退十里外紮營,靜待時機。

三日後。

一騎快馬奔入南明大營,後方卻沒帶來援兵.......

“稟督帥,黃得功出了揚州城,卻中高傑埋伏,高傑射殺黃得功戰馬。

黃得功召集部下,準備與高傑部決一死戰......”

傳令兵將後方的情況稟報。

“決戰?怎的決戰,自己打自己人?”

史可法聽得冷汗涔涔,大戰在即,決一死戰的關頭,竟還有人內鬥?

“黃得功為何會意氣用事,不是命他在後方周旋?”

史可法又連忙問。

“高傑欺人太甚,背後還有其他士紳的支援,黃得功不得不戰!”

傳令兵回答。

“混賬!”

史可法來回踱步,氣得頭腦發暈。

被人慫恿半天,朱由崧一再催促北伐,結果到頭來出戰的只有自己?

偌大一個南明朝廷,簡直匪夷所思。

想不通!

“那朝廷官僚何在,馬士英,盧九德等人何在?!”

史可法又問。

還是不敢相信,此地離揚州城並不遠,又背靠徐州城.......近在咫尺的地方,援軍都能掉隊,又不是在貧瘠的明北......

江北四鎮緊密相連,各地有了危機都能在第一時間援助,這本是南明防禦夏軍的極大優勢。

而且,揚州城就在金陵眼皮子底下,北伐的後援軍隊作亂,南明皇帝不能不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朝廷怕也是剛得知這一訊息,黃得功與高傑大戰第三天,才有千總往金陵城稟報。

爾今皇爺的訓令,也才剛發出來。

若是黃、高兩位將軍聽從調令還好,若是不聽......”

餘下的話,傳令兵不再敢言。

“若是不聽調令,江北四鎮危矣!”

史可法一聲哀嘆,懊悔不已,早知道就不該相信朱由崧,可想了許久,終於還是說道:“罷了,再退,先退入徐州城!

武昌還有左良玉,拼一把還有機會......”

史可法果斷傳令,還想著左良玉的軍隊能繞道河南,夾擊夏軍。

......

徐州城八十裡外。

夏軍大營。

烏拉身坐在主帥營帳,仔細聽著下方各位團級將領商榷戰事。

烏拉並不善於帶領大部兵馬作戰,只不過是因為陸大、杜二孃等人在建州追繳清廷餘孽,劉青峰與葛三刀又在西北方追擊流寇軍。

當下被緊急從京師調過來,就相當於半個督軍,餘下的都是夏國年輕一輩將領。

而僅僅是這樣的陣容,就已經完全足夠強大了。

在夏國的形式軍制下,每一個團都能獨當一面,不再需要像冷兵器時期的戰術那般繁雜。

“烏大總管,既然軍隊已經拉到這了,不如就直接挺進江南,撬翻朱明龍椅,讓江南的百姓也快些讓人日子!”

開口的這些年輕的將領,都是從軍事學院裡邊培養出來,對江南的現狀極為不滿。

而且根據探報來看,前段時日京師的讀書人作亂,就與這些江南士紳極有關係。

“撬翻朱明?”

烏拉聽言眼前露出一絲光亮,可很快又平復了下去。

這次出征大部分都是新丁武裝,夏皇也並沒有要直接吞下朱明的聖令。

“拿下金陵,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江北還有四鎮兵馬,西面還有左良玉,我大夏朝廷不得不防......

而且有傳聞所言,左良玉麾下皆是驕兵悍將,行事極端殘忍。

若是進兵河南,百姓難免都會召災。”

烏拉搖了搖頭,說話也帶了幾分正經。

要是再早個幾年,他或許還真就會直接帶著兵馬竄入江南,將商賈士紳們的財寶搜刮個乾淨。

可是如今不同。

夏國背後還有土地,以及無數百姓需要保護,總體來說還是夏國軍隊人數少,且四面敵都未徹底掃清。

更重要的是,夏皇還親自交代過的,江北的史可法或許容易對付。

可在西面武昌城的左良玉,必須打起精神防備。

“不過宣大一帶,還有五萬前朝舊兵,等這些兵馬調集過來,也可以派些軍隊往江南試探試探......”

烏拉沉默了一會,又是嬉笑著說道。

烏拉口中的前朝舊兵,就是歸降於夏朝的前明北守軍。

在歷史上,投降清朝的明軍數不勝數,現在換做夏國立朝,歸降的明軍同樣不少,經過改造之後,可以當做輔兵呼叫。

烏拉雖不知主子為何會對左良玉如此謹慎,可若是左良玉真的用兵北上,輔兵也可稍作抵擋,起到安護地方百姓作用。

......

此時,武昌城。

寧南侯府。

此地曾是張獻忠寢宮,現為左良玉官邸,經過幾番修葺,高闊的宮殿顯得頗有氣勢。

左良玉在西南一帶耕耘多年,爾今總算是有了自己的穩固根據地。

並且經過半月籌備,各路將領匯聚,現在的武昌城外是重兵雲集。

“眾人都來齊了?”

左良玉的聲音從大殿傳下,眾位將領皆身形一震。

“見過左公!”

諸將齊聲吶喊,響徹雲霄。

“起身......議事!”

左良玉略一抬手,卻又半躺在了一張踏椅上。

與後世人印象所不同的是,這時的左良玉就如同一個病態的老者。

在後世民間有諸多傳唱,左良玉麾下兇兵眾多,坐鎮武昌時行徑更是暴虐兇殘。

而實際上,此時的左良玉年過五旬,再加上戎馬幾十年積攢下來的傷病,當下已為風中之燭。

就算騎馬也無法揮刀征戰。

可儘管就是這幅狀態,在麾下的眾將看來,左良玉依然有如睡一頭著的猛虎。

隨時都會有發威的可能。

“父帥,眾位將軍都已經到了,我們是往何路去?”

說話之人一身明甲,正是左良玉獨子,左夢庚,當下是為南明冊封的平擄大將軍。

“左公,往何路去?”

下方眾將齊聲吶喊。

往北路去是協同史可法北伐,若往東下,則是進兵金陵,攻打弘光王朝......

此時的朱由崧以及眾多江南士紳做夢也想不到,左良玉麾下眾將正在商量著對南明造反。

而左良玉的信心從何而來?

這時的武昌城,除了有左良玉舊部,同時還吸納了大量張獻忠殘部,以及之前留下的大小地方官吏。

這是一個半完整的朝制班底!

左良玉在晚年不動聲色,卻積累了十營兵馬,再加上楊嗣昌、孫傳庭等人或死或降,左良玉繼承了這些人的威望,並且人緣極佳。

再過不了半月,湖廣周邊勢力全部收攏完畢,便可擁有八十萬兵力,號稱百萬。

前五營是他的親兵,後五營是投降過來的各地流兵。

左良玉只對南明朝廷宣稱擁兵二十萬,作為金陵城在西面的屏障,誓死效忠,好讓朱由崧高枕無憂。

而朱由崧還是信了。

泱泱中華大地,儘管北方山河易主,南明各地軍閥在表面上都有一戰的實力,只可惜騷操作太多......

“往何路去?

北方告急,史可法正與胡夏鏖戰。

作為大明的臣子,不為國效力,還能往何路去?”

左良玉沉聲說道,表面上還是順從弘光朝廷。

這節骨眼上出兵造反是好時機,但這樣做卻太過於缺德,實在不佔大義。

而且這年紀大了,身體也不答應。

除非造反理由充分。

“左公,北方告急,史可法已出兵,可鳳陽馬士英等部卻屯兵金陵西北,布重兵於武昌後背,不知是何作用......”

後方繼續有將領勸道,暗指弘光朝廷的小動作。

馬士英屯兵金陵西北,直指武昌府後背,這番操作明顯是針對左良玉的。

而左良玉一聽馬士英三字頓時眼睛瞪起,兩人明顯是不對付,要談及根源,還是涉及到崇禎年間的“黨爭”

明末的黨爭,可是一直到了南明還在繼續,這也算是一件奇葩之事。

左良玉是東林黨提拔起來,馬士英閹黨背景。

兩人勢同水火,要是左良玉出了老巢,指不定還會有被趁虛而入的風險。

自家門前著火,當下哪還管得著找夏軍征戰?

左良玉氣得身體微微顫抖,可深吸一口氣,還是揮揮手:

“不行,大明水深火熱,江山飄零。

我受朝廷恩寵,豈能有負聖恩?

此事莫要再提......”

左良玉壓住火氣。

黨派之爭,還不足夠理由造反。

況且自從兩年前,朱仙鎮一戰失敗以後,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完了。

後來歸附他的大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軍容看起來壯觀,卻不一定實用。

東下還是有些猶豫。

除非造反理由充分!

“父帥,前段時間金陵細作回報,有前朝太子朱慈烺信使入南京,下達太子聖諭。

卻被朱由崧打入大獄,秘密處死!”

左夢庚上前一步說道。

砰!

“當真?”

左良玉這回站起了身。

朱慈烺這三個字過於刺耳,如果不是朱慈烺找不到,哪還有福王朱由崧什麼事情。

要知道對於現在的南明來講,除了收復北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朱慈烺了。

以崇禎皇帝在明廷皇室的積威,要是前朝太子在,各地歸服,絕無二心。

就連朱由崧剛剛即位時,打的也都是為朱慈烺監國的名義。

江南唸叨朱慈烺的官員不要太多。

而當下朱由崧心中有鬼,竟然第一時間抹去關於朱慈烺的任何訊息,這操作實在過分。

要是以此事作為藉口出兵,是為上策,怕是倒戈支援的人都有不少。

“吾兒,此話當真,可真是有太子訊息,被福王抹去了?”

左良玉對朱由崧的稱呼都變了,趕忙著再一次確認。

“父帥,卻是如此!”

左夢庚回答得極其肯定,同時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從懷裡裡拿出數張明黃色的紙冊:

“父帥,近來江北等地也有流言,說是前朝太子從北面傳下來的檄文......”

眾目睽睽之下,左夢庚將手裡的幾張紙冊遞了上去,這其實就是夏國的宣傳單。

內容是將朱慈烺的求救信拓印了無數份,在江北邊境散發,現在終於是被送到了左良玉手中。

而左良玉手裡拿著這宣傳單子,心中又驚又喜。

朱明太子很可能尚且在世,朱由崧卻隱瞞真相,暗地急於出兵。

這明顯是逼著夏國撕票,把朱慈烺給弄死了,好穩坐皇位!

而在歷史上,南明朝廷還真就爆發過一場波及甚廣的“明太子案”。

朱由崧斬殺所有打探到明太子訊息的信使,甚至誰敢說自己是朱慈烺就偷偷地剁了......

剁了就算了,訊息封鎖不住,還讓別人給知道。

這樣的行徑是讓南明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

要說南明朝廷人人心懷各異,而其實最大的反賊還是朱由崧本人。

“果然是太子爺手筆,這紙上字跡,如我當年所見一模一樣!”

左良玉指著這幾封拓印的紙冊,張口胡咧咧,不管是不是真的,當場認定是朱慈烺親筆手寫的書信。

下方眾將又是一陣喧譁。

左良玉麾下還是有不少從明北過來,且忠於崇禎皇帝的將領。

此番訊息確定,立馬火冒三丈,痛心疾首!

捶胸頓足者甚多......

平虜大將軍左夢庚適時的跳了出來,大聲喊道:

“父帥,福王無德,不配帝位!

兵馬準備好了。

船隻也準備好了,船上有火炮。

順著江流東下,不出半月,就可抵達金陵城下!”

左夢庚激動得不行,把朱由崧弄下來,他就是太子......

“左公,請下令!”

下方眾將齊刷刷請命。

“哎,罷了......”

左良玉故作哀嘆一聲,又似乎“極不情願”,揮了揮手,說道:“事已至此,只得出兵肅清朝政。

還我大明一個朗朗乾坤,出兵......”

“尊令!”

眾位將領喜笑顏開,連忙領上各營兵馬,往富庶的金陵城撲去。

而左良玉的少數心腹,還真的早就做好了東下造反的一系列準備。

從漢口到蘄州,足足排列了二百多裡長的軍艦,蔚為壯觀。

數十萬的兵馬直接登船而上,這其中有正規軍,也有烏合之眾,部分騎兵陸路而行,不過眨眼之間,就浩浩蕩蕩地順江東下。

自此一來,南明朝廷的北伐計劃才剛剛開始,卻就開始分裂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