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李自成的逃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明時的北京城,佔地數千頃,大概相當於後世的二環區域面積。

但這只是內城。

從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遷都北京,並大肆修建宮殿,初期歷時三年,將北京城修建成為了與南京形制相當的佈局。

同時向外城地界延展。

到了明正統年間,外城就逐漸有了大量的甕城和箭樓......此番工程又耗費了四年,代表著北京城的輪廓逐漸成形。

後又至嘉靖。

由於北方蒙古的軍事進犯,威脅到北京城的安全,又再次往城外加築外郭城牆,以加強城防。

但限於當時財力,這道外郭城牆只修築了南面數公裡,就從東西兩端折而向北和舊城城牆相接,使整個城市形成一個“凸”字形輪廓。

這個格局已經顯得極為龐大,並一直保持到後世。

並且很明顯的情況是,北京城在大明歷史上的數次擴建,都是把城牆向南移動。

造成這種趨向的原因是,城市對外交通以及居民的結集地,商肆、旅邸櫛比鱗次,人口異常稠密。

再加上通向南方的陸路交通,以及通惠河漕運重新開通後碼頭也彙集在前三門外,使這一帶格外繁華。

同時也把最重要的禮制建築天壇、山川壇等一併圍入。

這樣的都城,可以說是中原大地有史以來最完善的城市。

以至於歷史上的滿清進京,根本就不用再修建,直接使用,只是在康熙年間才開始逐漸新增一些箭樓防禦。

再看當下整個北京城,除了設定二縣外,還有與二縣地位相當的五城兵馬司。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市政機構,主要負責京師各項事務的官吏。

但是現在的京城五城兵馬司,早就已經涼涼了,從崇禎初年開始,就逐漸腐壞,到了最後幾年,更是直接崩壞,除了收錢,就沒有任何職能效果。

而當下的夏軍剛接管京師,就要重新實現市政方面的管理,以免人員混雜。

同時,很快又一個寒冬將至,賊寇剛過,每年不絕的鼠疫也是個問題。

其實,陸舟從第一天進京開始,就要準備進行一次衛生運動,以免病疫滋生。

此時。

京師內城,大明門,前棋盤街。

這裡位於內城居中,又臨近皇城,政務機關眾多,商業繁榮,要在以往,就是百貨雲集、摩肩接踵的場景。

可當下民宅緊閉,各官署衙門先前又遭闖軍毀去,再難見到往日之景。

只不過是在數日前,有一小隊進駐,用奇怪的材料將周圍修葺,又粉刷上塗料,短短時間裡倒有了一番新面貌。

幾名士兵從署衙裡走出,穿過幾處酒肆進入到了一條小巷子裡,其中的低矮院落林立。

明時的北京城,光是街巷就有數百條,眼前的民宅只不過是其中一處縮影。

而自從夏國士兵進入到巷子裡後,就少見人影,一位領頭班長努力敲開了座民宅,從裡邊走出一道頭髮花白的身影。

“老伯,請讓一下,我們現在就要開始消毒了!”

士兵們進了宅院就聞到一股酸臭之味,隨即幾名士兵從布袋裡四處撒上白色粉末,又噴了些不知名的藥水。

白髮老翁發愣,看著眼前情形,不明所以。

片刻之後,班長走過來,又親自對老翁宣講了一番衛生相關的條例。

老翁聽完後瞪大了眼睛:“官爺,此話當真,如此就能避免疫病?”

“這是當然,只有懶人才會得病。

我夏國兵馬征戰四方,可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規矩,才從來未有疫病滋生。

不僅是軍中,就連草原所有的城鎮,都未出現過疫病!

今後有我們皇上在,京師就再不會有鼠疫發生了......”

領頭班長笑著說道。

白髮老翁聽言愣了一愣,當前的官爺們實在摸不清頭腦,而且著裝怪異,卻看起來正氣凜然。

疫病在京師奪取了許多人的性命,一直為底層百姓所恐懼,往年的情形還歷歷在目,當下是第一次見到有官兵主動提及這件事情。

白髮老翁面色卻忽然慘白,問道:“那麼官爺,竟然京師防疫,要收多少稅銀。

或者又要賦多少勞役?”

老翁瑟瑟發抖,以為這是新的徵稅理由。

“勞役?”

周圍的士兵們聽言哈哈大笑,過了許久,才有另一人答道:“老伯,你只要做好剛才說的衛生措施,就是對朝廷最大的幫助!

常言道,防疫不積極,親人兩行淚。

而且以後大家都是內城民眾,應當做好表率才對.......”

幾名士兵說完,又匆匆離開,往下一家趕去。

留下來的老翁在院子裡發愣,過不了許久,後邊也逐漸傳來了響動聲。

老翁的一雙兒女從後方走了出來。

方才士兵進屋的時候,兩人就躲在屋內空洞的米缸裡,將外邊情形聽得一清二楚。

“爹,方才這些人說的是真是假?新皇登基,竟不用徵調勞役?”

老翁的兒子問道。

“應該是真的,先前對邊巷的老張想隨軍討口飯吃,可朝廷還付了工錢。

這當然不算勞役。”

老翁說道,心中長舒一口氣,同時多了幾分希翼。

女兒在一旁目彩連連,輕聲道:“這樣的朝廷還不錯。

只不過,夏王入京前打的是前太子旗號。

可入了皇宮,太子未見,王宮大臣們絕跡,卻出了個新朝廷......”

女兒所言,正是諸多京師百姓疑惑的事情,天下人對於名分這種事來說,是極為在意。

而且按照禮制上來講,夏王還是明廷的臣子,為天下人所知。

老翁的兒子卻忽然道:“管他誰是皇上,只要能去得了病疫,給得了百姓一口飯吃。

誰就是我們的新朝廷!”

“也是!”

父女兩人連連點頭。

兵災疫病肆虐多年,誰還再管什麼名分......

......

紫禁城。

陸舟騎著汗血寶馬出了皇宮,本來是想四處轉轉,可又偏偏被禮儀官攔下。

天子只能走正陽門,除非是微服私訪。

無奈之下,只好又調轉馬頭,往南面走去。

路上剛好遇見防疫歸來的烏拉,過來稟報道:

“京城內的情況很是混亂,居然跟最初的陸莊一樣髒。

有死了人也不敢運出去的,就直接把棺材停放在家裡......”

烏拉一口氣說了許多事情,想來是個好管家,每到一處地方都能有主人翁意識。

陸舟還想出去檢視情況,烏拉就已經把京師基本情況摸了個遍。

“那當下情況呢?如何解決?”

陸舟更想要的是結果,而不是情況過程。

“五城兵馬司已重新啟用,同時在各大街道間增設了所謂的警局......

京城內外抽調了三千兵馬布控,倒也還能維護起秩序!”

烏拉學習了些書本知識後,說話也變得有條理。

陸舟滿意的點點頭,看來手下人做得還可以。

這時眾人已經走到了正陽門北側,許多工人正在重建一道牌樓。

此處之前就是“大明門”。

後續每次換代都改變了稱呼,在清時稱之為“大清門”,清滅後又稱為“中華門”

而現在是大夏門,是為了呼應將要到來的登基大典。

陸舟在此矚目許久,出了正陽門後,又在內城裡巡視了一番。

京師以後要修建的場所還挺多,工廠、火車站、新式兵營這些也統統得有。

同時,因為先前根據地是在草原,城垣還得要往北面拓展。

而好在的情況是,當陸舟出了正陽門後,就見到了建設部的人已經召集到許多人手。

人口密集的中原就是有個好處,哪怕是京畿的勞力能夠調集三分之一,就已經是個很可觀的數字了。

在充足資源的情況下,建設速度大幅加快,同時也不會影響到對外用兵。

“崇禎皇帝先前召集的十幾萬青壯,其實到任的沒有一半。

李闖走得太倉促,現在反而是便宜了我們。”

烏拉指著外邊的青壯說道。

經過夏軍這段時間宣傳,京城內的百姓大為活躍。

特別是等越來越多的草原夏國人進入京師後,整座城市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有許多夏國人本就是京畿人士,先前是從京畿逃難到天武城的。

入了京師就像是回到家鄉,沒有過多的隔閡。

“嗯,還不錯,京師穩定,就可以考慮對外平定的了!”

陸舟對目前的京師還算滿意,主要是潛在人口真的是多。

翌日。

陸舟又召集了新的朝會。

北京城開始整頓,可當前朝廷的主要任務,顯然不止於此。

在這段時間裡,夏國的追兵一直跟在李自成身後,想要追尋賊軍殘兵的蹤跡。

“皇上,李自成出了京城後就一直往西南跑,沿途分成了數支逃兵。

我們的騎兵截住了數路人馬,繳獲金銀無數,可還是沒有捉到李闖。

會不會,李自成是已經死了......”

劉青峰有些不確定的說道,當下兵荒馬亂的,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並且從繳獲的金銀來看,李闖的家當幾乎盡數失落,加之闖軍極速潰散,怕是凶多吉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也不一定。”

陸舟搖了搖頭。

歷史上關於李自成的死法眾說紛紜,可絕對能夠確認的是,李自成在逃離京師後,是還回到了陝西老巢。

哪怕現在宣大已經被夏國控制,可李闖還是完全可以取道河南。

河南是李自成最喜歡的地方。

每次有難往那邊轉一圈,都可以東山再起。

陸舟思索了一番,又是道:

“先不用追了,葛三刀,朕命你率三萬兵馬,即刻進入河南。

劉青峰統御宣大兵馬,近逼秦地,擇機對闖軍老巢進兵!”

陸舟很快下達了命令。

下方的兩人連忙領命,同時面色嚴肅。

看來皇上對殘餘賊寇如此警惕,開國大典還未準備好,就繼續用兵了。

而實際的情況也不得不如此。

李自成沒有抓到。

河南要是不儘快佔領,賊寇很快就會有再次席捲的可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