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農務科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主公,大家都會用望遠鏡的!”

周正回答,又接著發號了一遍命令。

在陸舟的視野裡,果然是見到炮手利用望遠鏡,搭配著準心調整角度。

但整一個過程很簡單,在陸舟看來,炮手們大概都是靠著往常訓練的經驗操作。

可如果再換一個場地,再換一種地形的話,那麼打擊效果肯定大有不同。

畢竟陸舟還是太心急了。

火炮的威力誰也不能忽視。

培養一名合格火槍步兵可能需要幾個月,但是培養一名炮手,卻是需要好幾年!

就目前來看,經過陸舟上次提醒,炮架改進的成果顯著,已經有了統一的角度尺量。

炮手的訓練也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

炮身靈活性、近距離打擊沒有問題,但如果要遠端打擊,發揮火炮的遠端射擊能力的話,效果還有待提高。

這時候,徐光明在陸舟身側看著這支炮軍,眼淚竟嘩嘩的流了下來:“主公,看著這些青壯,我就想起了孔有德帶走的登州火炮營。

那可是我師兄跟諸多朝中大臣,嘔心泣血之作......

爾今卻是為胡夷所用!”

徐光明口中的登州火炮營,便是曾經明廷重金訓練出來,有完整軍制的西洋火炮兵了。

按照徐光明的說法,當年徐光啟與李之藻等一眾開明大臣,上奏皇帝“設險國、建敵臺、造大銃”。

那時候的大臣財閥們還能捐資捐物,徐光啟的大臣各處奔波,組建出了一隻3600人的成熟炮兵營。

這是當時東亞地區,最為龐大、軍資最齊的野戰炮兵部隊。

徐光啟為此事奔波了有近十餘載,耗費朝中錢資無數,孔有德一朝大禮送給了皇臺吉。

所以徐光明總是說,他師兄是被孔有德給氣死的,而實際上,徐光啟離世跟孔有德降金,是將近同一段時間。

“那登州營的火炮兵,能打擊的精度如何?”

陸舟對著徐光明問道。

“七年前我也曾到過登州火器營。

當時的火炮兵,沒有干擾的條件下,射擊四里的地圈沒有問題。

模仿攻城,十門火炮齊發三輪,三里處的塔樓,往往也能命中一二。”

徐光明如實回答。

“嗯,就這麼看來,火炮兵的訓練,還得繼續加緊了。”

陸舟沉了一口氣。

看來皇臺吉現在的火炮部隊不容小覷,這也怪不得一個冬天時間就拿下了朝鮮。

孔有德作為先鋒的漢軍營,絕對有炸平朝鮮王城炮臺的實力。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哥薩克不會把大批的火炮部隊越過烏拉爾山脈,穿過平原和沼澤,給拉到草原上來。

但清兵絕對可以,並且還極為順暢。

“周正,以後每二十人再配一臺觀星鏡。

同時加大訓練量。

要開始教育火炮手們用銃規、銃尺和矩度測量仰角。

炮長也是文書,需要親自記錄各種條件下的火炮用量,加以改進和總結。

還有炮兵的訓練,不僅是在訓練場,也得拉到外邊的野坡、河流和湖泊等地進行練習......”

陸舟做出了最後的總結。

陸莊的炮兵雖然訓練年限不夠,但有個好處就是生產的火炮都是符合規範的。

在有大型鏜床的加工條件下。

每一種炮的孔徑、質量都大體相同,這樣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炮手的操作難度。

在加上有觀星鏡,就是陸舟做出來的伽利略望遠鏡,可以更精確的發現目標。

“尊令!”

年輕的周正連忙領命,他本來還以為,現在的陣勢能讓陸舟大為滿意。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是他想得過於簡單了。

以後的任務還很重。

陸舟又說了些鼓勵的話,就暫且先離開了。

徐光明則留了下來,將以前知道的炮兵訓練事宜,與周正諸多講解。

......

軍隊還在每日堅持著訓練。

接下來卻是到了極度嚴寒的日子。

陸舟大部分時間留在府邸上,偶爾也會出席一些文工團的戲目。

到了天氣稍微轉暖和的時候,陸舟便要開始著手農務的事情了。

這麼大片的領土,耕地其實還是有一些的。

西面堡壘已經種出了西伯利亞土豆,還有黑麥。

陸舟打算在漠北原先種青稞的耕地上,完全推廣種植黑麥和土豆。

特別是貝海兒湖流域那片地方,要是光用來圈定牧場,還是有些可惜了。

這時候在陸舟的案牘上,又送來了漠北其餘兩部的戰報。

沙俄的哥薩克果然不負眾望,大半個冬天的時間裡,打散了土謝圖汗大半部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庫倫城在沙俄正規軍的火炮下,終於是被轟開了大門。

但根據信上情況來看,沙俄所謂的正規軍,用的也是野戰土炮,應該是在西西伯利亞,那些新建城市裡鑄造出來的。

最英勇的土謝圖部汗民,利用天武城提供的利器,終於是死傷殆盡,元氣蕩然無存。

就陸舟看來,到了明年,他可以對整片漠北之地出手了。

部分淘汰的火炮跟滑膛燧發槍,都可以裝備在天月軍的身上。

如果速度快的話,說不定在春耕前,陸舟還能把自己的耕地面積,多擴充個兩三倍。

那麼接下來的漠南所有土地,包括歸化城與河套平原,也就全部在陸舟的眼皮子底下了......

.......

在研究院那邊。

徐光明最近響應號召,正在打造龍尾車。

這是一種農耕用的水車,又叫做阿基米德螺旋管。

相傳是阿基米德發明,利用圓筒內螺旋輪轉上升原理,而產生供水的一種工具。

龍尾車由一個鐵皮包裹,裡邊有兵工廠打造的旋轉軸承跟螺旋槳,葉片底部滾動時,能逐漸提高另一端耕地的水位。

這種裝置,記錄在徐光啟的《泰西水法》裡。

清朝的林則徐也對龍尾車極為推廣,認為有利於農田水利,表示要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推廣使用。可惜當時的清政府沒有搭理。

而其實,如果這種龍尾車在明末旱災出現時能夠佈局,對農耕來說作用是極大的。

只可惜明末當時的混亂環境,以及生產力跟不上,龍尾車造出來會很難。

而在這個時期,不僅是《泰西水法》,中原許多科學著作裡都有著超前的設計。

徐光明也用不著費力設計了,借著陸莊的工業生產能力,帶著學生們以及在工匠的配合下,花了七天時間就打造了出來。

在冰雪初化時,龍尾車安放在城池邊的小河,汩汩清流冒入了岸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