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聲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陸鈞臣的存在,對於皇帝來說如若一片鴻毛。

哪怕世代為皇家效死。

這兩年戰死、殺死的將臣可太多了。

一步登天的人也有不少。

這樣的人大多都擔不了被委以的重任,難免是被言官彈劾至死的下場。

特別是這半年來,四方告急,皇帝跟前的大臣瘋狂輪換。

陸家被封伯的事情,朝野內只有些許印象。

要不是這次建奴在草原上吃了癟,誰也不會記起,曾經遠北還有這麼一個人的存在。

而那貝海兒湖東北面,對於崇禎帝來說還不算陌生。

那邊曾經是大明朝開國將士,最遠追擊過北元朝廷的地方。

永樂帝也曾親征至遠北,與周邊的林中百姓廝殺。

從洪武年間就有明廷的細作活動,遠北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大家瞭解。

只是在這冰冷的光景裡,早就遺忘在腦後,本來誰也不會再對那地方有一丁點指望。

但事實就這麼擺在眼前......

“皇爺,就目前來看,在漠北能夠起事的,也就是這些人了......”

駱養性居於下首,遞上一份名單過來。

他是錦衣衛指揮使,自然是要對所有安插過的人有所瞭解。

哪怕這裡邊的人,大多數最後都不知了去向。

曾經的檔案尚存。

崇禎帝接過名單來看,上邊寫有一連串名字。

首當第一,果然是身手最為了得的陸鈞臣。

此人素來心思沉穩,且武藝高強。

畢竟在塞外的漢人,有能力拉攏諸部起事的,只有明廷的使臣了。

他們本就做過充足訓練,甚至有些幾代人就是做這一行當。

要是在明強盛之時,一己之力在塞外拉攏起一票人馬毫不稀奇。

“皇爺,昔日遼東舊部的線索也傳回來了,陸鈞臣私下還育有一子。

未在戶籍之上,理應為一白丁。

此事說來不大,只不過從種種線索來看,這些人是從遠北崛起。

大致方位,也是與陸鈞臣和李天曾經所在的位置相符。

除此以外,還有被遣至漠北的一些使臣,也有懷疑的可能。

而且這些人做的事可不少。

怕是控制住喀爾喀東路一帶,聯合了車臣汗......”

駱養性居於下首稟報,他這兩日全然是為了這事奔波。

現在仍舊是有些不敢相信的模樣。

“知曉了!”

崇禎帝聽著這車臣汗部也眉頭一挑。

那本來是關外僅存,對大明親善的一處汗部。

曾經袁崇煥修建關寧錦防線時,也對那裡的邊民照佛,以此來牽制建奴的擴張。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只不過這是很早的事情了,袁崇煥死後,遼東事宜,再沒有人做到如此細緻。

可現在那邊,又出現了一座城池......

崇禎帝扶了扶額頭,不再想這件事情。

只是繡袍一甩,走過一段距離,轉入另一處大殿內。

轉場辦公素來是崇禎帝的日常。

早已是有群臣恭候於此。

流寇復燃與安撫百姓的事情被放了一放。

就目前情況來看,關外明顯是多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駱養性按照皇帝的吩咐,將個中鉅細與大臣們說明。

現在關外各地徹底失去掌控,探子是再沒有保密的必要了。

......

“陛下英武!”

只待那夥人的背景逐漸被說明,聰明的大臣很快就感嘆。

草原上的事情,朝野內外早就是議論紛紛。

這些人居然是皇帝插下的暗子,不可思議的事情成真了。

這夾擊清軍的事情,也應該是有皇帝的一份高瞻遠矚在裡邊。

就比如兵部尚書就一口咬定。

明軍追出草原後,前呼後應,拿了不少的戰功。

皇帝的視線被轉移了,張鳳翼也僥倖躲過一條命。

現在舉國消沉之際,的確是需要一份捷報來安慰人心。

但這份戰績,也只是大明朝的一廂情願。

從這段時間的試探來看,那座城池的主人很是高冷。

畢竟如果真的明軍打了勝仗,那被擄掠出去的百姓,怎麼要回來也是一個問題......

“陛下,大明對於此城的態度,還需再做斟酌,若其親明,則有求必應。

若其對明疏遠,也應儘量拉攏。

此城的地位段然比不上朝鮮。

可這是在建奴臥榻之側,靠近外敵南下的必經之路。

若是長期盤踞。

與我大明是利多弊少......”

還是有清醒的人開始勸諫。

現在的糧草跟人口,與被轉手擄掠一次沒什麼區別。

大明還是被消耗了。

生怕皇帝君威一蕩,做出什麼過激的事情。

這塞外馳騁之人,很有可能就是曾經大明朝的臣子。

但目前這些臣子頗有野望。

從其未入朝救援,一直跟在建奴後邊打秋風就可以看得出來。

事後對大明朝的試探頗為敷衍,看來是沒有入朝歸功的意向。

是想在塞外做大?

可又一邊徹底惹怒建奴。

這自信的操作,就顯得十分迷惑......

“陛下,依老臣來看,不管這人是誰。

都對我大明朝極有好處。

其一,對方身在塞外,鄰近漠北,與禍亂明地的賊寇不同。

其二,這夥勢力既然是漢人,不會再有於塞外坐大可能。

草原上人口繁雜,胡人與漢為宿敵,就算太祖也不能納入囊中。

最多不過是吸納一片人來,短暫鼎盛。

況且漠北本就是一片四面楚歌之地。

但能鉗制建州,陛下可還記得毛文龍的皮島......”

皇帝善於猜忌,有大臣便直接點明。

這城池還是得放下身段來親善。

贊同的人佔大多數,就連原本敵對的派系,也達成了一致。

難得少有言官反對。

其實他們極力拉攏此城,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懼怕建奴。

這一次建奴的鐵騎,讓人膽戰心驚。

而其實,皇帝現在也沒有猜忌的資格。

這再也不是以前,大明還能夠對關外有所積威的時候了。

於是趁著建奴剛走。

明廷一路正兒八經的使者,被派到草原上去了。

秋風颯爽。

草原上多了幾分枯黃。

此時陸舟在新城裡,第一次感受到了人口的力量。

這是他第一次統治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

每次看著城內一些地方,人潮洶湧的模樣,心裡是一番別樣情愫。

這與原先管轄數千人的時候不同,城內吸納了一批能斷文字的人。

新的戶籍政策被逐步執行了下去,陸舟也初步感受到了權利的魅力。

在這座城池裡他成了王一般的存在,乃至在整片遼闊的領土上都是一呼百應,權利和聲望達到了這片地域的頂峰。

原先缺乏的短板,也基本上被補足。

大業基石有了,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質的方向。

還有完善新政策,發展生產。

而且有趣的一件事情是。

在清軍撤離之後,朵兒哼、朵兒哈兄弟兩人,竟也帶著“援兵”,裝模作樣的趕來了。

他們來這當然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帶來了車臣汗的態度。

明明沒有用一兵一卒,可倔強的車臣汗現在是徹底認慫了。

如今陸舟的車隊每天都從車臣汗寨經過,車臣汗的大寨就完全成了一個小村莊模樣。

原先一些部落的堡壘,都比車臣汗住的地方好。

“我父汗說,能打退建奴,就證明了你的實力。

如果讓他體面的老去,以後會把王符交給我阿姐......”

朵兒哼毫無保留的說道。

“車臣汗的王符現在不值錢,我一點興趣也沒有。

你讓他在寨裡安心養老,酒肉少不了供養......”

陸舟似笑非笑的揮一揮手,想打發了這兩人。

現在的車臣汗對他幾乎已經是一點作用也沒有。

整個喀爾喀東路只知陸舟的旗幟,車臣汗這個原本能延續到清朝末年的名號,已經逐漸消亡了。

而朵兒哼、朵兒哈兄弟兩人只是派了信使回去,各自死皮賴臉的留在城池裡不走了。

他們向陸舟討要了個能混吃混喝的職務,再也不想在草原上顛簸。

而且在城裡還安全,不用擔心隨時被建奴的人砍去腦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