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勝敗之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維克多坐在戰壕邊上,點著一支煙,默默的望著這黑夜的戰場把所有的德軍屍體吞噬。

今天他們戰鬥的是那麼英勇,許多人一直堅持戰鬥到最後一課,卻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這是他們的死地。孫子兵法雲:“急戰則存,不急戰則亡,為死地。”今天蘭斯附近的馬恩河防線成為這些德軍的死地,而整個法國的東北地區成為了德國的死地。協約國在法國東北地區挖的幾千公裡戰壕、鋪設的幾千公裡的鐵絲網、馬恩河等眾多河流水網、凡爾登等眾多鋼筋水泥修建的堅固要塞、無數整戈待旦的士兵已經將整個法國東北地區構建成一個巨大的戰爭堡壘。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德國人在一戰既不能伐謀削弱法國,也不能伐交阻止英法俄結盟,又不能引誘協約國離開戰壕出來野戰,卻偏偏選擇了“攻城”。妄想前面三條全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夠英明決斷,在“攻城”中擊敗敵人是多麼可笑。

一戰中德軍在西線和英法軍隊打出了1:1.6的傷亡比,卻依然不能取得勝利,這絕不是士兵不夠英勇,也不是軍隊不夠善戰,只能是政府政治與軍事策略的嚴重失誤。

一戰時期,戰壕的防禦加成極高,法國東北地區幾乎是防禦加成50%,而在德國周圍的其他地區,相對於德軍的戰鬥力而言,幾乎是沒有防禦的,比如義大利、羅馬尼亞、沙俄波蘭地區、沙俄烏克蘭地區,甚至到整個中東地區。這些地方有德國需要的勞動力、糧食等等物資,但是德國卻放著這些東西不去取,********去攻擊法軍的東北堡壘區,幻想打敗英法獨霸全世界,讓幾百萬優秀的軍隊白白作為炮灰。

1914年馬恩河戰役的失敗已經說明了法國東北部堡壘區“死地”的本質,而且是不可能急戰而勝的死地,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的結局更加明顯的向世人宣佈“我是塊死地,別來這裡進攻!”。結果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德國取得了東線的全面勝利,他們可以在東線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土地,布列斯特條約蘇聯割讓了大片領土;勞動力,沙俄的百萬戰俘,以及佔領土地上的各個民族;士兵,宣佈波蘭獨立的話,可以建立百萬波蘭軍隊共同對抗協約國;糧食,波蘭平原和烏克蘭大糧倉在手會缺少糧食嗎?只要德國握住東方,它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在1917年,英法聯軍還能承受多少傷亡呢?歷史上,1917年1月至1918年11月,德軍損失8萬,法軍損失157萬,英軍損失166萬,英法合計萬。如果德軍建立連綿不斷的防線,利用堡壘儲存自己,消滅英法聯軍的有生力量。攻守形勢的改變可以使德軍防禦增加到150%,英法軍隊防禦從150%變成100%,這樣大致測算德軍的損失變成159萬,法軍損失6萬,英軍損失49萬,英法合計485萬。假設英法繼續進攻迫使德軍損失8萬投降的地步,英法要損失76萬。這比歷史上真實的萬多出40萬。實際上以當時法國4000萬人口,英國4600人口對比德國6700萬,奧匈帝國500萬沒有任何優勢,考慮當時美國人口9700萬動員了480萬軍人,赴歐參戰00萬,而波蘭有000萬,土耳其有1000萬,在攻入義大利獲得000萬勞動力,實際上人口差距並不大。

進攻和防守中的士氣是不同的,侵略他國和保家衛國的軍隊士氣和人民支援度是不同的。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國內民眾是不會有投降的,承受傷亡的能力也會成倍增加,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正義的,是為了家園而戰。而侵略他國的軍隊與民眾,他們就難以承受較大的傷亡。戰爭順利時他們會歌頌軍隊的英勇,但是一旦戰爭焦灼或者落於下風時,他們就會抨擊政府的無能,抨擊政府浪費士兵的生命和國民的財富,國內的階級矛盾就會激化。所以一戰中,人口損失更大的法國沒有爆發革命,而德國的皇帝被他忠誠的海軍士兵趕下了王座。侵略作戰一般都是開始順利,然後慢慢失敗;防禦作戰一般是先失敗後勝利,軍隊和國民可以接受先敗後勝,不能夠忍受先勝後敗。

一戰中法國是協約國三巨頭中勢力最弱的。而一戰中戰鬥法軍戰鬥意志極其堅強,就是因為保家衛國的信念和收復阿爾薩斯與洛林的決心。如果在防禦作戰中先消耗掉法軍的軍隊人數,再在適當的時機以阿爾薩斯與洛林和法軍議和,成與不成都必然可以削弱法軍的戰鬥意志。歷史上一戰之後法國就人人厭戰,就是因為法國當時已經快要到成年人口損失的社會忍受極限了。以法國4000萬人口分析,男子000萬,取三分之一為0-40歲的青壯年人口700萬,歷史法國傷亡49萬。德軍採取防守作戰,法國損失多損失00萬人口是很容易的,可能法軍多進攻一年,就會多損失100萬。所以只要德軍採取守勢,擴大雙方的交換比,法國就會首先承受不住傷亡,自動退出戰爭,法軍失去有生力量之後就只能作為一個看客。

而法國又不可能做一個看客,因為戰爭主要發生在法德交界,美軍、英軍和其他殖民地軍隊來到法國的領土上幫助其作戰。法國就必須派出軍隊一同作戰。如果他們採取攻勢,德國可以收穫高的交換比,法國的青壯年就會在戰場上死傷殆盡。如果他們不進攻,幾百萬美國人、英國人、殖民地軍人65天都在飢渴的大雕就會輪流慰問孤單寂寞的浪漫的法蘭西美女,一年後就生出一個法蘭西聯合國。法國青壯年就會厭戰,內部矛盾激化,同時法軍和其他國家軍隊的矛盾也會激化。按照真實歷史的傷亡估計再看不到勝利希望的前提下,法軍撐不到191年,如果按照積極防禦作戰的傷亡推算,法軍撐不到1919年。

這樣同盟國就可以將戰線一直維持在法德邊境,形成僵持。這種局面對於德國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同盟國比戰前多了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甚至可以拿下希臘、義大利等地,是呈現勝利趨勢的。而協約國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盟友沙俄,還無法保護它在歐洲大陸上除了法國以外的地區,這就會使它呈現失敗趨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這種局面下,無論是議和還是僵持,同盟國都已經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弱勢,擁有了比一戰前更好的局面。所以說歷史上1917打敗沙俄是同盟國戰略環境最好的時候,也是他們最接近勝利的時候。

但是,同盟國不會“伐謀、伐交、伐兵”的英明統治者們根本不會利用勝利。他們在社會的普通民眾、資本家、軍人等各種力量的壓力下(因為同盟國發起的戰爭,民眾與軍隊一直幻想著迅速的打敗協約國集團),將東線打敗沙俄的軍隊繼續投入到西線戰場的絞肉機中,發動一次次徒勞無功的進攻,自己擠幹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1917年,同盟國集團同時經營西線和東線兩家公司,西線公司因為不適應市場已經損失了500萬,還有500萬資本,同時維持生產線空轉的話每年損失0萬-50萬。東線公司有150萬資本,因為技術適應市場,打敗了競爭對手沙俄公司,已經完全佔領了東線公司所在的市場,每年利潤超過100萬。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的財富增值呢?

“不會瞭解市場、不會結交關係、不會開發新技術”的自大的集團董事會做出了抽調東線公司150萬資本,投入到西線公司中,和競爭對手英法公司進行血腥殘酷的價格大戰,最後資金枯竭,申請破產。

同盟國尤其是德國統治集團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終於葬送勝利的希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