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 臥牛山處響雷,羅旁山中寂靜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京師落雪,鄭縣雪後,正後半夜風緊山冷,山中火光點點,有數十人鑽出一個密道。

小郡主直起腰往山下眺望,只見黑沉沉的鄭縣縣城裡黯淡無光,略有些燈火,竟如夜空中遙遠星光。

真是一個好去處。

這是臥牛山群盜常來的地方,按照他們的供詞,這裡是遠眺縣城的一個瞭望臺,每一次縣城中有什麼舉動,他們都能在這裡第一時間發現,並迅速把事情通報到山寨之中去,這是個相當寬廣的視野。

但他們用得著如此小心嗎?

“這些人沒說實話,他們還是不肯交待他們與衙門勾結的事實。”小郡主回頭吩咐,“查清楚他們的罪行了沒有?”

早在幾個月之前便進入這裡的中軍斥候答道:“調查的清清楚楚,幾乎沒有人不該殺。”

賊就是賊,說的在好聽也還是賊,你要是指望賊跟人講義氣,那是真東郭先生極了。

“審問清楚做好記錄後,該殺的一個不留。”小郡主吩咐。

沿著密道回到山後,半山腰裡,樹木蔥蘢處隱藏著一個不小的山寨,山寨中所有物事一應俱全,甚至連西陲所產的細鹽都有,虎皮交椅上懸掛著一把腰刀,看著尋常,可若是開啟,那刀鋒上連劈砍的痕跡都沒有。

這就是群賊所說的從官兵手裡搶來的兵器?

大概是真搶來的,但未必是經過戰鬥搶來的。

那些賊有比較強的反審訊的手段,連著好幾天也沒問出他們與鄭縣縣令以及當地土兵與駐軍的關係,只不過物證已經足夠證明他們是官賊勾結就行了。

小郡主檢視山寨裡十分標準的賬冊,上頭記錄著每一筆支出與每一次“收入”。

這又是一個巨大的疑惑,按照賬冊上的記載,群賊收入與支出顯然不是正經山賊的正常範圍。

例如去年春季的一筆收入,那是在春耕之前的幾天,賬冊上明確記錄著“銀十二萬兩,麥五千石”。

哪個賊窩出去一趟能有這麼多收穫?

但隨後,又有一筆支出,明確寫著“銀七萬兩,麥一萬五千石”。

這絕非臥牛山山寨的收入與支出。

偵查人員把這裡的山水幾乎都搜遍了,根據偵察這裡根本不適合建立稍微大一點的儲存性倉庫,怎麼可能動輒千石萬石的糧食呢,這裡頭肯定有詐。

“不知是給哪裡記賬的。”左右道。

小郡主道:“不用查了,這要不是鄭縣的縣衙賬單,就一定是附近轉運司衙門的某個倉庫,這紙張洩密了。”

什麼?

“國朝用紙,都有法度。大內常用旋麻紙,內閣多用京師白,地方各衙多用本部門的紙。其中漕司多用桑皮紙,這裡面有幾張用的就是桑皮紙。”小郡主道,“不過,中原地區各級官衙多僭越,除宮中的用度,各級衙門亂用紙張的情況層出不窮,內閣曾屢次下文申飭,均不得改善。故此,周圍三百裡之內若有大型糧倉,則必然是漕司與山賊勾結,侵吞盜賣公家的糧草用作謀逆;若沒有,便是鄭縣縣衙。”

眾人方恍然大悟,當即便有人要下山要求在縣衙潛藏的軍情司人員搜尋證據。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小郡主笑道:“那太耗時耗力,吩咐下去,將這裡調派三千人鎮守,若有人來問,便說臥牛山賊酋處事不公,為手下所殺,其餘細節你們自行設定。”

行嗎?

“你們不看那些嘍囉何等膽怯?這小小的臥牛山中,等級森嚴堪比禁中,恐怕少不得某位諸王許諾封疆,故此才有這般‘公侯伯子’等‘上下尊卑’之觀念,高壓之下,如今我軍入京,又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那賊酋一時衝動,叫手下殺了,那有什麼好值得懷疑的?”小郡主道,“不必管他,縣衙那邊也不必急著探聽,我們掐住這一個中繼站,便掐住了做好大事的人的脈搏,叫他們先著急著急,看他們有何對策。”

這就讓麾下不是很明白了,為何要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呢?

先吃下鄭縣這個交通要道難道不行?

不行!

“中原才有多少個諸王的軍隊啊,他們哪,恐怕只是把這裡當成了一個中轉站,”小郡主指著南方道,“唯有羅旁山,才能給他們培養十數萬大軍而多年不被人察覺。”

話音剛落,外頭有人笑道:“翎兒所言甚是,敵人可沒有敢於在我們的必經之路上設定數萬大軍的膽量。”

小郡主喜道:“夫君來了。”

眾人忙出山寨來,見雪光中山寨外站著兩人,襄陽紅衣長劍,手挽著衛央站在門口。

小郡主待寨門開啟,才笑吟吟走出來,她是軍中主將,自有一番威嚴,只站在對面笑吟吟瞧著,最多稍稍歪著腦瓜兒。

衛央伸手一攬,小郡主翩然投入懷抱,埋怨:“夫君就是愛胡鬧,將士們可看著呢。”

衛央笑道:“他們看著能怎麼呢?”

“哼!”小郡主貼下臉,又拉一下襄陽,道,“夫君怎知我在這?”

“翎兒親自到了,怎能讓這一股為虎作倀的山賊好過?鄭縣是個要緊之處,一旦打草驚蛇,寧王恐怕要輾轉反側,難以下定造反的決心。”衛央道,緊貼一下妻子的臉頰,笑道,“故此,羅旁山瑤人延續數十年的造反不平定,那十數萬大軍便不可輕動,寧王乃至越王的人馬便不可動搖,要想讓那邊不動,臥牛山這邊也不該動。”

“夫君什麼都知道,那你看什麼時候解決羅旁山的瑤人之變?”小郡主恨道,“當地官吏,諸侯貴勳,以及富貴人家誠然該殺,一些趁機做亂的野心家也該殺,唯獨可憐那山裡的瑤人,這數十年,也不知餓殺了多少人家,該儘快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裡說的羅旁山瑤人之變,那是在五十年前,還在宣宗時期就爆發的瑤人不看壓迫被迫起來反抗的事情,數十年來,他們憑藉羅旁山的地形,一直與圍困著山區的朝廷官兵對峙,老皇帝用的懷柔手段不起作用之後,自然要集合兵力去討伐。

這本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隨著奪嫡之爭越來越過分,寧王在圍剿官兵中摻雜了自己的人馬,越王早年就在這個戰場培養了大量自己的中下級軍官。

再加上這兩年來老皇帝的三個兒子不斷胡整,諸王看到點希望的都已經在其中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這其中就包括興王,安陸興王府可不是毫無根基的王府,那裡距離羅旁山並不是特別遠,很利於跟那邊的人拉上關係,這也是興王府野心勃勃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有兵,人家就任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