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商法弊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商鞅變法變出了怎樣一個可怕的國家?

商鞅變法,官僚貴族竭力反對,老百性也不歡迎,這是為什麼?

商鞅自衛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變法,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商鞅的“廢井田,開阡陌”土地改革,雖被讚頌、也有深遠影響。但“用軍功換取土地”,不可取。《史記》、《資治通鑑》均記載,秦兵為爭奪人頭而互砍之事,因為只有殺人如麻的暴徒拿著人頭才能獲取土地,這是極其怖恐,極其殘忍的。

商鞅的“山澤之利”全歸國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墾荒,重徵商稅等,連私人旅館都不許存在,是一種極端的計劃經濟,說穿了,都是為了強國,與富民沒多少關係,是弱民的,平民又窮又傻,專制統治才穩定。

商鞅倡導“民愚則易治也”,推行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大齡男青年找不到物件就會被父母踢出去嫁給寡婦。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姓不得擅自遷居,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原有的宗族體系變成單一的個體農戶,徵稅徵兵的難度就大大降低。

商鞅變法,連貨幣都沒有了,以物易物,退回到原始社會……

商鞅的“連坐法”,輕罪用重刑,企圖實現所謂“全民自治”。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告密”寫進法律的:“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老百姓為了生存話命,成天惶惶,怕人告密,怕牽涉連坐,每時每刻都得小心翼翼,日子實在不好過,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國家啊!

事實上,因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很正常。但民眾也不滿,也反對,因為刑罰太嚴苛,苛捐雜稅太沉重,日子實在過不下去。

這次變法是千方百計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成為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秦國進入“戰國七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商鞅失去了強大的支持者。商鞅被誣告有口難辯,只得逃亡,在秦軍追捕中遭到五馬分屍(車裂)的下場。《戰國策》這樣描述商鞅最後的命運:“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刻薄人”,司馬光《資治通鑑》也說“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說他嚴酷,立下嚴刑峻法,還親自去看公捕公判,殺人殺得渭水都被染紅了。

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其新法,因為商鞅變法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法寶”,為後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六王畢,四海一”,秦朝千秋霸業,至“秦二世”而亡,僅維持14年。

商鞅變法變出了一個全新的戰國,重點在於一個新字,這個新代表的是全面的,徹底的變法。而秦國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其它六國雖然或多或少的變法了,但是不論先於還是後於秦國變法,

都沒有秦國變法得徹底乾淨!

秦國變法與其它六國變法比較:

秦國變法是最徹底地的一次變法,它不僅全面廢除了實封制,更是徹底解放了奴隸階層,釋放了國家的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秦法完整細緻,號稱“事無巨細、皆有法式”;而且秦為上下只有一部法律,執法異常嚴格、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誰也逃不脫秦法的治理,而且變法之後的秦國歷代君主都堅持秦法,守法護法!

秦國變法的藍本是魏國的李悝變法,但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國變法遠比魏國深徹。魏國是戰國之世最先變法的一個國家,但是變法並不徹底。楚國是第二個變法的國家,吳起在楚國變法九年而死,原本就變得少,後來復辟後變得就更少了。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歷時19年,以術治韓,終申子之世無侵韓者,韓國也得到了“勁韓”的名號。但是申不害死後,韓國就復辟了,再也沒有變過法了。

齊國先後三次變法,第一次是春秋時期的管仲變法,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第二次是齊威王田因齊變法,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第三次則是齊宣王田闢疆變法,大體跟秦國相似,但是變法沒幾年,變法的大臣蘇秦便被老世族刺死了,變法也就擱淺了。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開始變法,歷一代君王,之後變法就沒有什麼動靜了。趙國在趙武靈王時,以胡服騎射的名義進行了變法,歷武靈王、孝成王兩代,之後就沒有變法了。

秦國變法最徹底,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東方六國雖然也變法了,但是並不徹底,且法治中還有禮治。這也是為什麼六國能多次合縱攻秦的一個內在原因,因為新舊之間水火不相融也。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有歷史局限性?

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使變法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變法也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具體表現在:

第一,商鞅變法時,廢除了世親世祿制,侵害了貴族利益,樹敵眾多,加劇了變法阻力。

第二,商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踐行的是嚴刑峻法,所以加重了百姓的壓迫和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

第三,他推行二十等爵制,使得國內盛行尚武風尚,人人崇尚武力,不求學習,只求能在戰場上殺敵。

第四,他推行“燔詩書而明法令”,使得大量文化典籍消失,造成文化的一次大災難。

第五,建立什伍制,使得人人變得功利,鄰里之間常常為了自身利益而舉報他人。

可以說,商鞅變法的作用使得秦國能夠統一中國,也因其歷史局限性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商鞅變法的真正面目!

在中國的“偉大改革家”序列裡,商鞅及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人物,曾被長

期譽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先驅。

實際上,商鞅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個中國歷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據《商君書》所載,其變法理念有三:

(1)欲求國家強盛,須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

(2)欲求國家穩定,須造就一套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的社會機制。

(3)欲求國家長久,須秉持並實踐“弱民”、“愚民”理念。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

(1)按軍功受爵;

(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

(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及因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

商鞅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他所推行的三大變法內容,與他的三大變法理念,是一種高度對應的關係。

第一,按軍功受爵,與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之間的關係,《商君書·靳令》裡有一段解釋:

“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

這段話的大意是:無論國家是窮是富,都必須時刻處於對外戰爭狀態,如此國家才能強盛,才不會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商鞅說了,指的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

第二,人人告密的社會機制,與國家強盛之間的關係,《商君書·開塞》裡有一段解釋:

“王者刑用於將過,則大邪不生;賞施於告奸,則細過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

這段話的大意是:在民眾將要犯錯的時候懲罰他,就不會有大邪行出現,獎賞民眾當中那些告密之人,就不會有小過錯出現。民眾身在戰戰兢兢當中,大邪行沒了,小過錯也沒了,國家一定會大治,會強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三,民眾的貧困,與國家強盛之間的關係,《商君書·弱民》裡有詳細解釋: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這幾句話的大意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物質生產之外的東西,比如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何謂“蝨”,見前文),就不能強盛。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不斷“合法”拿走百姓所創造的財富,讓他們再度回到貧困線上。如此,才能讓他們長期將精力放在物質生產上,他們為了生存和求富疲於奔命,就不會有有精力去求智,國家就不會有“蝨”,就可以強盛。而且,民眾自覺地位低下,就會在意從國家獲取爵位,民眾自覺力量弱小,就會服從國家任命的官吏;民眾自覺生活平窮,就會渴望來自國家的分配賞賜。

所以商鞅變法的真正面目就是貧民,弱民,愚民。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