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二種結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商鞅變法明明立了大功,但是為什麼到最後卻被殘忍殺害呢?

很多人都知道後來的秦國變成了超級厲害的國家,不是因為嬴政一個人給搞起來的。他們是經過了數百年的不斷積累才讓他們的國家變得這麼厲害的,只不過在嬴政那個時候他把所有人都打敗了,所以名聲才那麼響。

在秦國有一個人非常出名,也是因為他秦國才變得強大,也才能有打敗別人的基礎。這個人就是我們瞭解的商鞅。不過這個人卻有著菜非常慘的下場,他被用酷刑弄死了,用五個馬把他活活拉死,身體都被分開了。我們能想象一下那得有多血腥,他雖然死了,但是他的作用還在,也讓秦國成了最後的勝利者。很多人感到很奇怪,有了這麼大的功勞,為什麼還會死得這麼慘呢?下面來分析一下具體到底是什麼吧。

首先來說一下他的功勞吧。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就是弄了一個法律,正是因為這個法令讓他的國家生產力提高,人數增多,整個國家變得非常有規律,所以整體實力都上升了。但是也是因為這個法令讓很多權貴有損失,那些人肯定不願意了,所以就想著辦法害他,希望能把他弄的法律廢了,這樣他們就又有好處了,但是時間長了他們發現,法律已經被很多人認同,想弄掉基本不可能,所以他們很生氣,就準備好好的對付這個該死的造法者。

商鞅也是很有壓力啊,原來自己想弄這個法律的時候就一大堆人阻擋自己,現在好不容易弄好了,自己有麻煩了,而且自己的大王還幫不了自己,他還要靠這些人維護自己的權利呢,所以商鞅只能苦苦的面對,時刻防備著被弄死的結果,但是到最後實在沒辦法了,他只能帶著自己家人逃走了。

本以為走了可以過上好日子了,但是還是沒想到自己沒要出去,這都要怪自己的法律,自己因為這個法律出名,也因為這個法律死亡,自己帶著一家人正在逃呢,後面有人追自己,他們沒辦法只能在夜裡走,白天休息,這也就算了,好不容易到了一個旅店那裡,沒想到啊,自己正要去住店呢,那個小兒說商鞅頒佈的法律裡面有,要住店你得有證明,他們本來就是逃犯,怎麼可能有證明,無奈之下只能在外面休息。這大白天的,一群人多顯眼,很快就被發現了。他後悔的趕緊跑,可是都已經被人圍住了,還哪裡有活命的路。可憐他們一家人都被抓住了,整個家族全部被殺,而且還都是殘忍的死刑。

商鞅這個人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竟然因為自己的法律而被害死,要是沒有哪一條法律,說不定就不會被發現,自己也能有一條路可以走,但是他有什麼辦法呢,聽著住店要證明這熟悉的話,他也只能笑笑了,沒想到啊,自己會死在這樣的一個法令中,還真是可笑,不過他不後悔,因為自己做出了偉大貢獻,值得了。

大秦帝國中的商鞅與歷史中的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劇中商鞅變法後秦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秦國百姓無不感激商鞅的變法,使國家變得有法

可循,使秦國從積貧積弱發展成戰國時期的一大強國。商鞅變法在歷史長河中縱然是一大推進歷史發展的重要事件,但是變法的本質真的如劇中表現的那麼高尚嗎?

從《商君書 弱民》中可以瞭解,商鞅變法的本質在於要想國家富強其本質在於使人民貧窮,並且視仁義禮智信為歪門邪道,有了這些會阻礙秦國發展,要使人民愚蠢並且貧窮才是發展國家的正道,這無論怎麼看來都是一種反其道而行,絕不可取的。並且商鞅主持的酷刑招致了當時百姓和官吏的普遍怨言,使人與人之間無人情可言,受到了後來的部分史學家的唾棄。

商鞅的妻子到底是誰?在劇中商鞅有一個紅顏知己“白雪”姑娘,並且與白雪生育一子。為了秦國商鞅還與秦國的公主瑩玉結為夫妻,可謂是人生贏家,愛情事業雙豐收。那麼在歷史中到底是如何呢?在史書中商鞅的妻子並沒有記載,不過她們的下場是肯定的,就是同商鞅一起被處死了。

在劇中商鞅打算隱退辭官回到自己的封地過清閒的日子,並且也沒有利用秦孝公留給自己的護法軍隊來保全自己的地位與安全,最後自己回到都城接受審判。在歷史中秦孝公死後,即位的是公子駟(史稱“秦惠文王”),而秦惠文王對商鞅又沒有好感再加上公子虔告發商鞅謀反,於是秦惠文王決定帶兵捉拿商鞅。商鞅想逃往魏國,但魏國因為舊仇拒絕了商鞅入境。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商邑,利用自己的武裝攻鄭,最後兵敗被殺,其屍體被車裂,商鞅的家人也被全部處死。

不過歸根結底,電視劇為了戲劇性肯定會有所改變,所以才成就了《大秦帝國》這樣的一部優秀的國產歷史劇,諸位感興趣的觀眾可以點上一看,來瞭解不一樣的戰國魅力!

商鞅變法已經成功,為何秦惠王還要殺商鞅?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上位。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公子虔告發商鞅謀反,商鞅則在逃脫無門之後,只得返回封邑,最後 落得一個五馬分屍的車裂結局。

而此時的秦國,則在商鞅變法之下日漸強大,那麼為何商鞅變法都已經成功,商鞅也是此時秦國最大的功臣,秦惠王還要殺商鞅呢?

商鞅,乃是衛國人。年輕時候便喜歡法學,並且受到李俚、吳起影響,而立志於施展抱負的他,其實曾經無限與接近在魏國進行變法,但是當病重的公叔痤向魏惠王舉薦籍籍無名的商鞅之時,魏惠王卻不置可否,以為公叔痤只不過是糊塗之言。而商鞅在魏國眼見不能施展抱負,最終決意前往求賢若渴的西方之秦國。

此時的秦國內部,矛盾重重。舊有的保守勢力面對國內日漸增長的矛盾,為了一己之私選擇固步自封。而秦孝公作為秦國的有道之君,希冀能夠進行變化,以此來緩和社會矛盾,變法圖強。此時的商鞅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國家與恰當的明君相遇,而面對舊貴族甘龍等人的反對,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於是一場影響秦國百年國運的變法由此展開。

面對底層百姓的欲求,他設定軍公爵制度,為他們實現階級躍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透過敦促耕戰,什伍連坐制度,實現了法度的下移,鞏固了國家的統治。而也正是這些制度,秦國迅速的實現了國家的強大。

而秦孝公支援下隨著變法的深入,允許土地私有買賣也讓秦國國內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作為後來者,同為法家的李斯這樣評價這位先賢“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最終,變法大成之下,秦孝公也將商鞅封為商君,風頭可謂是一時無兩。

但是時勢易逝,秦孝公去世後,太子駟繼位,也就是秦惠王,果斷將商鞅逮捕並車裂。

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緩和統計階級內部矛盾,穩定人心。雖然商鞅變法取得了成功,但是在變法過程中嚴重的損害了保守派的利益,而且連秦惠王本人也被打臉,兩位老師被其處罰。處決商鞅,對於此時的秦惠王而言,顯然是一個獲取保守派支援的最好理由,這也是商鞅本身最後的剩餘價值。

第二,商鞅的威望,功高蓋主。作為以前的政治對手,商鞅對於秦惠王有著足夠大的威脅。而如此威脅,顯然不能放之任之。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正好藉助公孫虔的“告發”,借勢除掉威脅。

第三,不能為己所用,自然也要進行人道主義毀滅。在戰國七雄,相互攻伐 ,都希冀能夠獲取最大利益,而商鞅這種人才,不能為己所用,也便必須誅殺,由此才能增強自身,削弱對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那麼這三個商鞅必死的原因,到底又揭示了一個什麼樣的現實呢?

縱觀幾千年的封建史,無論是商鞅變法,還是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除了需要改革者本人的勇氣、智慧之外,莫不需要統治者的強力支援,而即便是取得了成功的商鞅變法、張居正變法,改革者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商鞅被車裂,張居正被抄家,而失敗了的王安石本人更是被當做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而這些的症結所在,揭示的便是家天下之下君王本身對於朝堂群臣的生殺予奪的掌控之上的殘酷無情。

商鞅何以被車裂,他到底得罪了誰?

商鞅變法始末: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38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變法十幾年裡,使得秦國國力大增,秦國之外,已無強國。商鞅還幫助秦國率軍收復河西之地,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商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然而何以最終落得謀反之名,車裂之刑。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